亂扯大明之胡惟庸案、藍玉案詳解

胡惟庸案、藍玉案詳解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京城發生了一件震驚天下的大案,丞相胡 惟庸以謀反罪被殺,屠滅三族,前後因這一案件被株連的多達三萬餘人。然而僅過去十多年,胡 惟庸案的陰影還未散盡,又一件驚天大案發生了,戰功赫赫的名將藍玉也以謀反罪伏誅,受此案牽連被害的有一萬五千多人。兩次大案,使明朝的開國功臣幾乎被誅殺一空,一時間朝中人心惶惶,眾臣都有朝不保夕之感,甚至出現了每天上朝前先與家人訣別,下朝後則舉家相慶又活一日的情景。胡 惟庸和藍玉真的要謀反嗎?真有那麼多開國功臣參預他們的謀反嗎?

胡 惟庸案、藍玉案是明初影響最大的謀反案件,當年隨朱元璋打天下的文臣武將受這兩大案的牽連而慘遭屠戮的數不勝數,朝中幾乎為之一空。朱元璋南征北戰,最終平定天下,當了皇帝,這與他身邊有一批才智過人、英勇善戰的文臣武將是分不開的。朱元璋稱帝后曾經對開國功臣論功行賞,而一些功臣便也乘勢居功自傲,其中以李善長、胡 惟庸等所謂“淮西幫”勢力最為強大,在朝廷中影響很大。這對有著強烈集權慾望 的朱元璋來說,顯然是一大隱患,他對此十分放心不下,多有猜忌,恐其圖謀不軌,危及朱明王朝的長治久安。胡 藍之獄成為朱元璋清算這些功臣的大好時機,無論胡 惟庸、藍玉是否真的謀反,但如此大規模的株連顯然是朱元璋有意為之的。朱元璋不僅將相權和兵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還將他心懷疑慮的開國功臣們一網打盡,可說是最大的得益者。

關於朱元璋連興大案的原因,目前學界尚無定論。比較通行的說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觀點認為,胡 、藍等人居功自傲,目無法紀,並覬覦天子寶座,所以遭致殺身之禍;另外一種觀點認為朱元璋為加強中央集權,保證朱明王朝長治久安,而故意找尋藉口,大興獄案,以達到剷除功臣的目的。那麼,真相究竟如何呢?

胡 惟庸案的主角胡 惟庸,鳳陽府定遠縣人。早年隨朱元璋起兵,頗受寵 信。在同鄉李善長的提攜下,升至中書省參知政事,不久為中書省左丞,以後又拜右丞相,繼而為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胡 惟庸並無多少才幹,但阿諛奉承、欺上瞞下倒很有一套。《明史》中記載說:“帝以(胡 )惟庸為才,寵 任之,惟庸亦自勵,嘗以曲謹當上意,寵 遇日盛。獨相數歲,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內外諸司上封事,必先取閱,害己者匿不以聞。四方躁進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職者爭走其門,饋遺金帛名馬玩好,不可勝數。”隨著權勢的不斷增大,胡 惟庸也日益驕橫跋扈,專斷獨行,使相權與皇權的衝突日益激化。朱元璋從元末“宰相專權”、“尾大不掉”的教訓中,認識到朝臣權力過大,會導致大權旁落,甚至皇權不保,心中早存“除之而後快”的想法。

胡 惟庸在朱元璋身邊這麼多年對此當然有所覺察,在暗中已開始做準備。雙方的矛盾因一個偶發的事件而激化。據史書上的記載,一次,胡 惟庸之子乘坐馬車在街上一路狂奔,結果墜落 於車下,不幸摔死了。胡 惟庸怒殺駕車的奴僕。這一下,惹惱了皇帝,朱元蟑怒責胡 惟庸,命其償命。胡 惟庸表示願意以金賞帛給奴僕家屬,以作賠償,但皇帝不允許,堅持要求償命。胡 惟庸十分害怕,知道皇帝真的想對他下手了,與其被動等皇帝來宰殺,不如先下手為強,於是便計劃政變。作為朝廷要臣殺死家中一個奴僕,在封建社會並不是大不了的事情,但朱元璋偏要插手此事,還不允許胡 惟庸用錢財來了結此事,胡 認為這是朱元璋故意要將他置於死地,所以只得鋌而走險,起而謀反。但事發之前,其同黨 塗節見無成功的希望,向朱元璋告發了此事,朱元璋大怒,洪武十三年,以“擅權植黨 ”、“枉法誣賢”、“蠹害政治”等罪名,將胡 惟庸處死。

胡 惟庸死後,此案並沒有因此結束,反而愈演愈烈,其罪狀逐步升級。洪武二十三年,即胡 惟庸被殺十年之後,罪狀又升級為“通倭通虜”的“謀反”罪,說他勾結明朝的死敵蒙古和日本,這可是罪大惡極、十惡不赦的大罪名。這個案子牽涉到許多朝廷重臣,就連已經告老還鄉的第一任左丞相李善長也被家中惡奴告發,說看到李善長和胡 惟庸在一起密談謀反大計,具體的談話內容沒聽著,只見胡 惟庸說話,李善長點頭,表示贊同。於是這位在朱元璋打天下時一直跟隨身邊,為其出謀劃策,被朱元璋贊為“蕭何”的近八十高齡的李善長也難逃劫難,被賜死。除朱元璋的親生女兒臨安公主的丈夫(李善長的長子李祺)及他們的兩個兒子外,李氏一家男女老少七十餘口,被滿門抄斬。

為進一步加大打擊力度,朱元璋還特地頒佈《昭示奸黨 錄》,凡是他心存疑慮的大臣都被加上“胡 黨 ”的罪名,被處死抄家。據記載,因胡 惟庸案“連及坐誅者三萬餘人”,並“株連蔓引,迄數年未靖”。胡 惟庸被殺後,朱元璋進罷丞相,革中書省,並嚴格規定嗣後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說立者,處以重刑。丞相廢除後,其事由六部分理,直接歸皇帝統領,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秦漢以來實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至此被廢除,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

對於胡 惟庸到底有無謀反之心,歷史上很有爭議。明朝史學家鄭曉、王世貞等皆持否定態度,認為朱元璋是想借胡 案來肅清開國功臣。事實上因“胡 黨 ”而受株連致死或已死而追奪爵位的開國功臣有李善長、南雄侯趙庸、滎陽侯鄭遇春、永嘉侯朱亮祖等一公、二十一侯。另一個讓人對胡 惟庸謀反說心存疑惑的地方,是朱元璋對告發胡 惟庸謀反的御史中丞塗節的處理。按理說塗節告發胡 惟庸謀反,自然應該是有功勞的,即使不封賞也不應該降罪,但朱元璋在誅殺胡 惟庸後不久就將塗節處死,理由竟然是塗節告發太遲,讓人不由懷疑是否有殺人滅口之嫌。

胡 惟庸案才稍稍平息,那些倖免於難的功臣們剛剛鬆了一口氣,朱元璋又興藍玉大獄。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三十八歲的皇太子朱標一病身亡,這對於已進入花甲之年的朱元璋來說,不啻當頭一擊。他在反覆斟酌之後,最後選定了年僅十六歲的皇太孫朱允炆作為接班人。畢竟朱允炆還是年幼無知的孩子,朱元璋擔心皇太孫勢孤力單,自己一手建立的大明王朝會落入他人之手,便下定決心再進行一次大清洗,把剩餘功臣宿將收拾殆盡,他首先對大將藍玉下刀。

藍玉是開平王常遇春的妻弟,素以英勇善戰而得重用,數次統兵出征,立有大功,洪武二十年升為大將軍。由於戰功顯赫,藍玉被朱元璋喻為大破匈奴的漢代名將衛青和唐代名將李靖,並封他為涼國公。藍玉遂因此日益驕傲起來,侵佔民田,鞭打來執行公務的御史,廣蓄莊奴,仗勢欺人。雖然藍玉為朱家天下出生入死,立下汗馬功勞,但看到朱元璋京城內大開殺戒,心中也感到非常懼怕。他說:“本朝官員,哪個有始終?”果不其然,災難終於降臨到了自己的頭來。

洪武二十六年,錦衣衛指揮蔣獻誣告藍玉“謀反”。在嚴刑拷打之下,藍玉不得已承認與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吏部尚書詹徽等人,企圖趁朱元璋出宮舉行“藉田”儀式時,發動兵變,結果藍玉等人被處以極刑。藍玉案雖然只持續兩個多月,但連坐被族誅的人達一萬五千人,其中不少是軍中勇猛剛強之將。為了使這一屠殺 名正言順,避免引起群臣激憤,朱元璋特地下手詔,頒佈了《逆臣錄》,向天下詔告叛逆之臣的罪名。然而有人提出,從保留下來的《逆臣錄》可以看出藍玉謀反的罪名是被捏造出來的。陳四益曾在《羅織的證據》一文中指出,據一個名叫蔣富的招認,說藍玉出征回來,請他吃酒,在酒席間,藍玉對他透露要“謀大事”的計劃。而據考證,這個姓蔣的只不過是藍玉家一個打漁網戶。另有一名叫張仁孫的供稱藍玉曾對他們說要“成大事”,要求張仁孫等各置軍器,聽候接應,如日後事成時都與大官做。這個張仁孫是誰呢?其實只是鄉里一個染匠。據常理推斷,藍玉果真想謀逆,自然應當十分謹慎,是不會隨便和這些無足輕重的人說的。這些口供漏洞百出,難怪《逆臣錄》的可信度令人懷疑。因此不少人認為藍玉案中的《逆臣錄》和胡 惟庸案中的《昭示奸黨 錄》一樣,不過是朱元璋大開殺戒、濫殺無辜的遮羞布面已。

無論是功臣持功自傲,意圖謀反,抑或是朱洪武有意削奪將相之權,這種歷時如此之長,株連人數如此之巨的大屠殺 在歷史上實為罕見。胡 藍之獄後,朱元璋對身邊的人仍不放心,又將疑有後患的耄舊老臣如徐達等人處死。到朱元璋死時,明初的元功宿將幾乎被屠殺 殆盡,朝廷因此元氣大傷,以至於燕王朱棣起兵時,建文帝不得不面對朝中無可用之臣的窘境。朱元璋本想為自己的皇太孫掃清稱帝的隱患,結果卻將建文帝送上了不歸路。

【回目錄】 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