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环境地质图为区域发展规划和资源环境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摘要:区内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包括崩滑流、地面沉降等,崩滑流在山区丘陵区内分布较广,地面沉降灾害主要分布于天津市、河北平原等地。首次编制了环渤海经济区环境地质图,同时在图上反映了区内的特色地质资源,建立了空间数据库,为更好地服务于自然资源部保护管理提供地质数据依据。

1.项目概况

《环渤海重点经济区环境地质图》是《中国地质环境图系》图件之一。成果归属于“重要地区地质环境图件编制”工作项目(2014年)、“典型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调查评价”项目(2015年)和“全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项目(2016—2018年),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和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承担完成。工作周期为2014—2018年。主要目标任务是以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在环渤海地区开展的环境地质调查、研究成果为基础,根据《全国地质环境图系编图技术要求》及《全国地质环境图系空间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在统一地理底图、统一技术要求、统一建库标准的前提下,开展资料集成、分析及综合研究工作,编制完成“环渤海重点经济区环境地质图”(图1),并建立空间数据库及元数据。

环渤海环境地质图为区域发展规划和资源环境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图1 环渤海经济区环境地质图(缩略图)

1—崩塌滑坡泥石流高易发区;2—崩塌滑坡泥石流中易发区;3—地面沉降易发区;4—地质灾害低易发区;5—崩塌;6—滑坡;7—泥石流;8—地面塌陷;9—地裂缝;10—地面沉降量>1000mm范围;11—水文地球化学异常点;12—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点;13—土壤盐渍化区;14—海水入侵;15—侵蚀岸段;16—淤积岸段;17—填海造陆区;18—活动断裂;19—地震;20—温泉;21—地热井;22—地质遗迹资源;23—富硒土壤

2.成果简介

(1)经济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环境地质问题突出。区内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由于水资源短缺,大部分地区被迫长期超采地下水,由此产生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综合考虑环渤海经济区内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活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背景等因素,确定研究区内环境地质问题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地下水污染、海(咸)水入侵、侵蚀岸段与淤积岸段等。

(2)经济区内地质资源丰富。环渤海经济区港口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煤炭、金属、非金属、卤水等矿产资源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区内地热资源丰富;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地质公园类型丰富,包括地层剖面、构造剖面、重要岩矿石化石产地、岩土体地貌、水体地貌、火山地貌、冰川地貌、海岸地貌等,具有较高的科研和旅游价值。

(3)经济区内富硒土壤分布较少。环渤海经济区内表层土壤硒含量在0.10~0.25mg/kg之间,总体属缺硒水平,富硒土壤区(硒含量>0.35mg/kg)主要分布在:天津西青—滨海新区;河北唐山丰南—古冶;辽宁沈阳—鞍山一线。富硒区向东部滨海一带逐步过渡为贫硒土壤区,在渤海湾西岸的滨海地带贫硒土壤分布较广。

(4)山区丘陵区内崩滑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分布较广。在山区丘陵区,确定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易发区:高易发区总面积1.33×10km,占全区总面积的8.27%,主要分布在辽东山地丘陵区南部的凤城、岫岩及盖州、瓦房店、普兰店三市(区)交界处的老帽山区和胶东半岛的莱州市南部、胶东半岛中部的栖霞市及东端的低山丘陵区;中易发区总面积3.74×10km,占全区总面积的23.23%,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天津北部蓟州区的低山丘陵地区、胶东半岛中部低山丘陵区和东部威海市丘陵区等地,区域内发育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为主。

(5)平原区内地面沉降灾害发育突出。根据研究区内地面沉降发育现状,结合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地下水开发利用等影响因素来评价分析划定地面沉降易发区:总面积2.84×10km,占全区总面积的17.59%,主要分布在天津市、河北平原及山东西北地区,是我国地面沉降连片分布范围最大的地区,其中以京津冀地区表现最为突出。

3.成果意义

本项目集成了环渤海经济区多年的综合调查成果,系统总结了经济区内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发育分布规律,首次在一张图上同时反映了区内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地质资源,首次建立了环渤海经济区环境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和元数据,为调查数据的实时更新提供了基础,为更好地服务于自然资源部保护管理提供地质数据依据。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孟庆华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