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依戀行為"是天性,面對哭鬧粘人,心理醫生給這幾點建議

生活中不難看到這樣的場景,在商店裡,尤其是零食和玩具的貨架前,小孩子哭著鬧著甚至滿地打滾要求父母給他們買心愛的玩具,震天動地的哭鬧聲讓有的人聽著很於心不忍,還有的人聽著覺得孩子很不懂事聽話,總之每個人面對孩子哭泣情況,想法都有所不同。

孩子有

尤其是1~3歲的孩子,他們表達自己悲傷情緒的方式,最多的就是哭泣。

一.孩子們為什麼愛哭呢?

你要問對小孩子有什麼印象呢?第一個詞蹦出來肯定是:愛哭

很多時候小孩子就像是水做的,淚腺特別發達,一言不合就哭哭啼啼,讓人總是在想:為什麼小孩子這麼喜歡哭?

其實可以總結成這兩個原因。

1.發洩自身情緒

這是從表層直觀上來看,孩子年齡小,語言表達能力還不是那麼強,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開始想要表達自己的情緒,但是由於受到了語言表達能力的限制,只能採取其他方法。這個時候,哭作為一種比較直接的表達方式,就成為了孩子們的首選,哭泣成為了孩子們釋放情感的一種方法和途徑。

孩子有

2.為了達到某個目的

從間接的效果上來考慮的話,孩子的哭,可能也是有目的性的。

說到這個目的性,可以將之稱為對父母的一種行為控制。怎麼解釋呢,比如:當他們因為能力受限而完成不了某一個行為的時候,他們就只能採取哭泣的方式來吸引父母的視線,想讓父母來知道自己的需求。這時候大多數父母見到孩子哭泣都是會採取上前詢問和關愛的,也正是利用了父母的這一點,孩子的哭泣就帶上了目的性,就是為了控制父母的行為。

孩子有

孩子哭的時候,家長所採取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有的家長採取"熱處理"的方式,也是有點偏向於"暴力型"的行為,看孩子不聽話不懂事,自己暴躁脾氣也上來了對孩子就是一頓收拾,孩子哭,家長就恐嚇著說不準哭了!結果孩子還是哭,家長就開始打孩子屁股,結果導致孩子哭的更加兇,撕心裂肺的。

還有一些家長面對孩子哭鬧,可能還會採取"冷處理"的態度,何謂"冷處理"呢?就好比看到孩子在哭鬧,家長也不去哄,就當做沒看到,讓孩子自己一個人待著,慢慢的孩子自己就會冷靜下來。

孩子有

這種處理方式看起來沒什麼,但其實是傷害最大的一種,因為孩子還小心理缺乏安全感,需要來自父母的關心與愛護,而又因為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弱,所以只能採取用哭泣來表達自身的情緒感受。如果父母在孩子哭泣的時候不及時的給予安慰和安撫,任由孩子哭泣知道自己冷靜下來,孩子也是有自我意識的,他們哭泣也是有原因的,而父母卻對此不理睬,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一種傷害,會認為自己不被父母愛護,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也會出現隔閡,產生信任危機和生疏

甚至,會導致孩子慢慢變得生理抑鬱,這是對孩子身心發展都極為不利的情況。

孩子們需要和父母之間有感情上的交流互動,這是一種本能的需要反映,只有父母否認陪伴與關愛才能讓孩子感受到溫暖,這也叫孩子的"依戀行為"。

約翰鮑爾比在《依戀》一文中寫道:"心理健康最基礎的要素是嬰兒體驗到與母親之間擁有的溫暖、親密和可持續的關係,這一關係中雙方都感到滿意和享受。"

二:什麼是依戀行為

最早提出依戀理論的人叫做John Bowlby,他是一個英國的心理學工作者,當時的依戀理論是用來理解孩子和父母的關係。

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在原始時期,為了整個種族的延續,嬰兒和母親之間就會有一種情感的連接,再加上嬰兒的能力是比較弱的,需要這種"依戀行為",依賴於父母來讓自己得以生存下來。

約翰鮑爾比租了這麼一個實驗,讓孩子和他的母親一起進入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然後在進行各項測試,觀察孩子在實驗中的行為與變化。

整個實驗過程是:先讓媽媽和孩子一起進入房間,然後讓一個陌生人進來跟媽媽聊天后,媽媽出去留孩子一個人和陌生人在一起,然後媽媽再進來,陌生人出去,再者陌生人進來,媽媽出去。

根據對整個實驗的觀察,約翰鮑爾比發現孩子與依戀對象的交往行為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 迴避型的依戀,佔比百分之二十

· 安全型的依戀,佔比百分之六十五

· 矛盾性的依戀,佔比百分之十

· 混亂性的依戀,佔比百分之五

孩子有

除此之外,心理學鮑爾進行了三項研究:

· 針對二戰時期失去母親的孩子進行跟蹤研究,發現確實母愛的孩子,會在生活中出現一系列智力、社交和情緒上的問題。

· 針對四歲以下、並且在結核病療養院接受治療的孩子進行跟蹤研究,發現當孩子年齡長至7~13歲的時候,他們的性格往往都是更加暴躁、更加衝動和被動的。

· 針對一批青少年盜竊犯的跟蹤研究發現,這批孩子大部分人都是在五歲前,和母親分離達到六個月,甚至還有一部分孩子還出現了人際交往問題,也無法體會內疚感和懊悔感。

所以,孩子對父母的依戀程度也是有高低不同的,在成長總是否得到了充足的關愛,是否得到了精心的呵護和關愛,都會直接影響孩子的依戀程度。

· 在嬰兒時期沒有建立起依戀關係,家長沒有給予充足的愛,會嚴重影響人際交往能力,孩子甚至出現安全感過低和自卑的心理。

· 0~2歲是依戀關係建立的關鍵時期,錯過了這個時間段要是還想再培養就很難再形成和建立。

那麼既然孩子哭鬧是一種依戀行為,那麼這就要求孩子在哭鬧粘人的時候,家長要多加重視,對待孩子的態度對於孩子的行為也是有影響的。

三:面對孩子哭家長該怎麼做?

1.保持情緒的穩定

當孩子哭泣的時候,家長首先需要做到的是穩定住自己的情緒,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哭泣感覺到心煩氣躁,也跟著暴躁起來從而選擇了"暴力式"的解決方法。正確的做法是家長先穩定自己的情緒,也嘗試著讓孩子的額情緒也穩定下來,這樣更方便溝通和交流。

2.多陪伴孩子,多進行交流互動

孩子哭泣的時候,家長的"冷處理"對孩子也是會產生影響的,如果家長對孩子的哭泣採取視而不見的態度,想讓孩子自己冷靜下來,孩子就會產生不被重視不被關愛的感覺,容易造成孩子變得自卑。正確的做法就是家長陪伴在孩子身邊,陪伴孩子把情緒穩定下來,然後嘗試著和孩子進行溝通,瞭解孩子的心理想法,更好的解決問題。

孩子有

3.幫助孩子用正確的方式發洩負面情緒

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弱,有的時候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或者是不知道怎麼正確合理的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所以只能通過哭鬧粘人來表達。這就需要家長們去告訴孩子怎麼用正確的方式來發洩負面情緒,

孩子畢竟是一個學習者,需要的是家長的陪伴和教導,讓孩子有一個美好且光明的未來,是我們的追求和目標,讓我們一起努力。

我是海馬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每天記錄和分享不同的育兒知識及經驗,喜歡文章請關注我。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