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有什麼美食?

傻傻的等你回頭


驢肉黃面

驢肉黃面是敦煌的特色名吃,也被譽為“中華一絕”,在敦煌城內很容易找到。驢肉黃面的特別之處,在於“驢肉”和“黃面”其實是兩道分開的菜—— 一盤單獨的驢肉再配上主食黃面。

在敦煌,對吃流行一句話:天上的龍肉,地上的驢肉。也就是說,在沙漠邊緣的敦煌城,最好吃的是驢肉。值的一提的是,醬驢肉、驢肉火燒、爆炒驢皮等驢肉特色菜也值得品嚐。

敦煌黃面細如龍鬚,長如金線,柔韌耐拉,調湯或加菜食用,香味溢口。敦煌的黃面好吃,主要在於香菇汁做得好。這香菇汁是用香菇末、驢肉丁、水豆腐等做成的臊子,帶著湯汁,豆腐切成小塊小塊的,有點硬度,也有些嚼頭。湯汁澆在黃面上,散發著一股醇香肉膩和香菇甜味,聞著那味道,食慾突然大增。

糊鍋

糊鍋是敦煌人喜食的早點,湯料用雞湯,投入蠶豆、粉汁,成糊狀,加入蠶豆粉製成的粉塊、粉條、雞絲、肉片,再把炸好的大麻花掰開放入配好的湯中即可食用,糊鍋的味道鮮香,突出姜與胡椒的辣味。

客人來了把麵筋、麻花、粉皮都現放到湯麵上,也可以只選擇麻花、麵筋中的一種,稍微一攪盛入碗中,吃起來麵筋酥軟、麻花香脆、粉皮滑爽,喝一口湯雞香中透著胡椒的辛辣,尤其是秋冬季節,吃上一碗全身能暖和大半天。

胡楊燜餅

古代敦煌為少數民族遊牧之地,人們統稱他們為“胡人”。隋唐以來漢文化和胡文化(少數名族)相融合,成為敦煌飲食文化發展的典型代表,以胡人的膳食習俗做法而演變得名。

煮羊肉和麵餅的燜燉相煎,“肉爛餅香”口味獨特,實屬一道敦煌美食,是敦煌特有的民間小吃。

杏皮水

杏皮水是敦煌當地特色的飲料,與酸梅湯有些相似,但口感要較為柔和一些,是當地人家家都會熬製的飲品。

杏皮水以敦煌特產李廣杏為原料,酸甜之間又有杏的香味。尤其是冰鎮過的,在炎熱的氣候中來一杯,解暑爽口。

李廣杏,是甘肅省敦煌市特產。其名稱來源於飛將軍李廣的傳說,得益於當地氣候地理條件,以味道鮮美可口而聞名。

臊子面

臊子面是敦煌的一種傳統特色麵食,歷史悠久,敦煌臊子面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名。

麵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紅油浮面,湯味酸辣,筋韌爽口,老幼皆宜。臊子面在敦煌有其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婚喪、逢年過節、孩子滿月、老人過壽、迎接親朋等重要場合都離不開。

羊肉粉湯

羊肉粉湯是敦煌傳統小吃。選用敦煌本地飼養的膘肥體壯羯羊,觀之紅黃綠白,香味撲鼻,食之香辣爽口,肥而不膩。有滋補、發熱、祛寒之效。


你好甘肅


最有名的就是當地的小吃驢肉黃面了。驢肉黃面是拌麵,滷好的驢肉放在拉好的麵條上,麵筋道,驢肉香,當地人特別愛吃

杏皮水,敦煌當地的招牌飲料,這是用當地特產李廣杏的杏皮熬製的水,放了冰糖,酸酸甜甜,冰鎮後非常解渴。第一次喝是在月牙泉,被暴曬了幾個小時後汗流浹背,坐在月牙泉旁賣冷飲的攤頭休息,買了他一杯杏皮水,一口下去,什麼可樂冰紅茶全是浮雲,舒服啊!漿水面。漿水不光是敦煌特產,也是甘肅特產,漿水是用包菜,芹菜,蘿蔔等蔬菜發酵而成的液體,發白,一般燒開後用來做麵條的湯汁,也可以直接喝。我記得在一家餐廳吃飯的時候,喝漿水不要錢,反正你要服務員就端給你,隨便喝,我大概喝了有半鍋吧,漿水上面撒了韭菜沫,酸酸的,很解暑開胃。但是有的人卻喝不慣,比如我給朋友喝了一口,她立馬就吐了,說喝不慣。

駱駝做的菜。敦煌是沙漠邊的小城,駱駝自然很多。用駱駝肉做的菜也是當地一大特色,外地很難吃到。吃過當地的駱駝宴,是用駝峰,駝掌,駝肉做的各種菜,說實話,駱駝肉有點羶,不過第一次吃到了槐花。

大漠風味的燒烤。各種烤羊排,烤羊肉,再來瓶西涼啤酒,好爽!不過不建議去沙洲夜市,外地人多而且價格超貴,本地人都去七里鎮吃

泡兒油糕。用麵粉油炸而成的小食,香甜可口,還曾經是宮廷美食呢!


看小明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和著名旅遊城市,敦煌還真是有不少美食。我今天說幾種吧。

西域羊腿:

此菜雕刻的邊關烽燧型態逼真,栩栩如生。羊肉精選而成,又鮮又嫩,無有羶味,營養豐富。西漢時,蘇武奉漢武帝之命,手持漢節出使匈奴。反覆無常的匈奴將他扣押,併發他到白海(今貝加爾湖)去牧羊,受盡了百般折磨和苦難,但他決不屈服投降,他與羊為伴,飽經風霜,鬚髮皆白,漢節都成了光桿兒。整整牧羊十九年,堅貞不屈的蘇武才回到了長安。原料:羊羔前腿,蒜籽。烹調方法:煮蒸。


泡兒油糕 :

敦煌泡兒油糕是甘肅敦煌賓館根據民間傳統方法創出的一種漢族風味食品,因其色澤黃亮,表面膨鬆如輕紗,結有密密麻麻的珍珠小泡,故而得名。它是由麵粉配食糖、豬油、桃仁、芝麻等製成的鬆糕,酥鬆香甜,味美可口。泡兒油糕是從唐代"見風俏"演變而來,最初流行在宮廷、宮邸的宴席上,由於製作廚師寥寥無幾,街市上很難見到。

大千醬肉(敦煌一絕):

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1941年來敦煌臨摹壁畫達三年之久,在敦煌期問,他經常與當地群眾來往,平易近人,助人為樂,常扶貧濟困,尤為善解人意凡向他求畫者,都能滿足其要求。其間,他將四川做醬肉的廚藝傳於敦煌,色佳味美,人稱“大千醬肉”,流傳至今。成為民間餐桌的一絕。

陽關金鱒

陽關金鱒魚,魚體無汙染鮭科魚類能適應各種鹽度,自然條件下它們多生長於常年水溫不超過20℃、水質為貧營養性、沒有化學汙染和有機汙染的低溫泉水或清澈的溪流中,因此又稱之為冷水性魚類。由於鮭科魚類對生存水質有非常高的要求,略有汙染即無法生存,所以鮭鱒魚體乾淨,無任何汙染,是名副其實的無公害綠色食品,吃起來放心。



莫高釀皮

據敦煌莫高窟藏經洞文書記載,在唐代敦煌釀皮子已是市場上熱賣的小吃之一了。當時叫作“冷讓”。敦煌本地方言將“釀(niang)”稱作“釀(rang)”,後演變成今天的釀皮,人稱“莫高釀皮”。現在,這種傳承了一千多年的美食,在敦煌人眼裡仍是不可或缺的民間小吃。農村人進城要吃,城裡人逛街要吃,外來的遊客也喜歡吃。不但夏天吃,冬天更要吃。據說,冬天吃“釀皮子”可以敗“心火”。回家時,還不忘順便帶上幾隻“糖鎚”供家人品嚐。



驢肉黃面

當地人們以驢肉為副食料、黃面為主食料的一種配套吃法,吃起來美味可口,俗稱“驢肉黃面”。據傳,來之於唐代敦煌的民間美食,具有補氣養血,保健益神的功效。敦煌民間諺語有云:“天上的龍肉,地上的驢肉”,“要長壽,吃驢肉;要健康,喝香湯”。改革開放後,敦煌醬驢肉逐漸為遊客所親睞,成為“中華名小吃”。開鑿於公元十世紀晚期的莫高窟256窟宋代洞窟中就有拉麵的壁畫,敦煌拉麵這一傳統的飲食的工藝流程,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


文蹤旅跡


敦煌美食最響亮,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滷肉黃面,敦煌的驢肉黃面遍佈大街小巷,等待你的品嚐

驢肉黃面就是一種色澤黃潤的面搭配驢肉,面不一般,細如龍鬚,柔韌可拉,面香不香取決於香菇汁,香菇汁是用香菇,豆腐丁,驢肉丁做成的湯汁


值得一說的是這個豆腐丁,不像我們印象中軟軟的豆腐,它甚至有點硬,帶點硬度就更有嚼頭,口感很不錯,算是一種特色吧

湯汁澆在黃面上,拌著吃,爽口絲滑,我在敦煌吃的是那個特有名的順張黃面,要了盤驢肉,味道到沒有那麼理想,但是一起同行的朋友都說不錯,大家可以嚐嚐


遊客視覺


想必不少小夥伴都去過敦煌的吧,絲綢之路的節點城市,聞名天下的莫高窟、敦煌壁畫和玉門關,最對壹周君這種文藝女青年的胃口啦😁

至於敦煌美食,典型的西北元素,這些其實從千年前的敦煌壁畫中都能看出端倪啦,當地人愛烤肉、愛喝酒、再就是愛吃麵食!

所以壹周君最先推薦的就是當地有名的驢肉黃面!據說莫高窟156窟的壁畫上,就有製作黃面的場景,可見其深遠歷史。

驢肉黃面其實是兩道菜,一道是黃面,一道是驢肉,黃面加上香菇末、驢肉丁、豆腐丁做臊子,既勁道又有料,驢肉切成薄片,用加了辣子的三合油來蘸食,香味四溢。

據說當地人不太愛吃驢肉黃面,只不過這個蠻對外省人胃口,所以各大論壇都是一致推薦。

雪山駝掌,這個是敦煌的傳統名菜啦,就是駱駝的手掌,壹周君當年吃之前以為是像豬蹄那樣啃,結果上桌的是去了骨頭的肉片,用雞蛋清做成“雪山”的形狀,配合駝掌的造型,特別美麗,駝掌吃起來是鹹鮮微辣的口感,不算特別驚豔,但不吃肯定後悔。

胡羊燜餅,古代的遊牧民族被稱為“胡人”,它們吃的羊肉和麵餅的組合,就叫了“燜餅”這個名字,其實更像是麵皮炒羊肉,這個也是當地人最愛吃的一道麵食。

壹周君個人認為這道菜超級好吃,羊肉燉的很爛,肉味完全滲透到麵皮裡,帶上一點辣味,味道濃郁,羊肉香又嫩,麵皮有嚼勁,來敦煌必須一嘗啊👌


武漢壹周


土豆片炒土豆絲


用戶33079040764


1.放黑了的香水梨

2.精心泡製的酒棗

3.放置數月的吊蛋梨


指法芬芳大蔓蔓


驢肉黃面

驢肉黃面是敦煌的特色名吃,也被譽為“中華一絕”,在敦煌城內很容易找到。驢肉黃面的特別之處,在於“驢肉”和“黃面”其實是兩道分開的菜—— 一盤單獨的驢肉再配上主食黃面。

在敦煌,對吃流行一句話:天上的龍肉,地上的驢肉。也就是說,在沙漠邊緣的敦煌城,最好吃的是驢肉。值的一提的是,醬驢肉、驢肉火燒、爆炒驢皮等驢肉特色菜也值得品嚐。

敦煌黃面細如龍鬚,長如金線,柔韌耐拉,調湯或加菜食用,香味溢口。敦煌的黃面好吃,主要在於香菇汁做得好。這香菇汁是用香菇末、驢肉丁、水豆腐等做成的臊子,帶著湯汁,豆腐切成小塊小塊的,有點硬度,也有些嚼頭。湯汁澆在黃面上,散發著一股醇香肉膩和香菇甜味,聞著那味道,食慾突然大增。

糊鍋

糊鍋是敦煌人喜食的早點,湯料用雞湯,投入蠶豆、粉汁,成糊狀,加入蠶豆粉製成的粉塊、粉條、雞絲、肉片,再把炸好的大麻花掰開放入配好的湯中即可食用,糊鍋的味道鮮香,突出姜與胡椒的辣味。

客人來了把麵筋、麻花、粉皮都現放到湯麵上,也可以只選擇麻花、麵筋中的一種,稍微一攪盛入碗中,吃起來麵筋酥軟、麻花香脆、粉皮滑爽,喝一口湯雞香中透著胡椒的辛辣,尤其是秋冬季節,吃上一碗全身能暖和大半天。

胡楊燜餅

古代敦煌為少數民族遊牧之地,人們統稱他們為“胡人”。隋唐以來漢文化和胡文化(少數名族)相融合,成為敦煌飲食文化發展的典型代表,以胡人的膳食習俗做法而演變得名。

煮羊肉和麵餅的燜燉相煎,“肉爛餅香”口味獨特,實屬一道敦煌美食,是敦煌特有的民間小吃。

杏皮水

杏皮水是敦煌當地特色的飲料,與酸梅湯有些相似,但口感要較為柔和一些,是當地人家家都會熬製的飲品。

杏皮水以敦煌特產李廣杏為原料,酸甜之間又有杏的香味。尤其是冰鎮過的,在炎熱的氣候中來一杯,解暑爽口。

李廣杏,是甘肅省敦煌市特產。其名稱來源於飛將軍李廣的傳說,得益於當地氣候地理條件,以味道鮮美可口而聞名。

臊子面

臊子面是敦煌的一種傳統特色麵食,歷史悠久,敦煌臊子面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名。

麵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紅油浮面,湯味酸辣,筋韌爽口,老幼皆宜。臊子面在敦煌有其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婚喪、逢年過節、孩子滿月、老人過壽、迎接親朋等重要場合都離不開。

羊肉粉湯

羊肉粉湯是敦煌傳統小吃。選用敦煌本地飼養的膘肥體壯羯羊,觀之紅黃綠白,香味撲鼻,食之香辣爽口,肥而不膩。有滋補、發熱、祛寒之效。


跪射俑


來敦煌一定要品嚐敦煌《雲水聚》餐廳的特色丟面及各種麵食、地方炒菜!麵粉採用當地種植小麥,傳統磨面工藝,不添加任何防腐劑。在莫高窟256窟(宋)代壁畫中就有丟面場景,距今 1500年以上的歷史,所用肉食都是公司專業養殖,魚採用野麻灣泉水野生草魚!無汙染無公害蔬菜種植!歡迎品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