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觀:青島民辦教育崛起的原因

關於民辦教育的復興,上文宏觀分析了國家層面,本文著重嘗試分析青島的一些特殊性。

1.優質公辦初中數量有限,難以滿足城市的快速發展和社會需求。

市南、市北、李村市內三區公辦初中,算得上優質的也就是育才、26中、39中、7中、59中、二實驗、37中共7所。

只有第二實驗中學屬於市北區學區。李滄區優質初中為零。

其次就是市直屬的37中。37中各種改制,改民辦又改回公辦,折騰一圈,與市南的優質初中已經沒法比了。

2.優質公辦初中招生規模有限,嚴重滯後於城市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以及人口增長。

2019年,市南區小學預計招生6500人,初中學校預計招生3800人。其中26中招12個班,7中招9個班,59中招收13個班。當2019級的孩子上初中的時候,市南區需要增加接近3000個學位。

市北區每年有多少小學六年級的孩子要升初中呢?2018年市北區初中招生約8000名。二實驗招收12個班,不超過600人。

市教育局直屬的育才中學和37中面向市內三區招生,育才每年招生552人,每年報名3000名左右;37中每年招生10個班約 400人。錄取標準均為電腦派位,是真的碰運氣還是看實力就不知道了。

3.優質公辦初中學區分佈集中於老城區。

有條件的家庭去買老城區的學區房,不如選擇替代方案。26中、39中、7中都在中片區。文登路小學、太平路小學、市實驗小學、大學路小學、萊蕪一路小學、德縣路小學、櫸園學校的學生怎麼電腦派位都是優質初中。峪關學校、市南區實驗小學、鎮江路小學也可以直接進59中。市北區的G片區有二實驗和65中兩所學校,片區內小學畢業生參與電腦派位。如果派到65中絕對不如去上民辦初中。

4.青島試點職業教育,中考壓力遠遠大於高考。多年以來,初中升高中一直在50%,據悉是全省倒數第一。2018年民間不滿情緒發酵,招生量有所擴大。青島市內的優質高中也就是2中(15個班)、58中(13個班)、9中(16個班,4個面向七區,2個面向西海岸新區)、1中(12個班)等四所。優質高中裡的39中、19中、17中、15中的學生想考重點大學,機會很少。至於普高的學生,emmm…,再至於民辦高中的同學——

教育觀:青島民辦教育崛起的原因

綜上,政策鼓勵社會力量辦學,資本盈逐利的本性,教育上財政投入的不足,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需求,青島職業教育政策以及中產以上對教育的重視,都決定了民辦初中必然崛起,而收費不過是一種自然篩選。

值得思考的兩個問題:

1.1992年以來,青島社會經濟突飛猛進,那麼市內三區新增了幾所優質公辦中學?

2.為何青島民辦初中穩佔初中的半壁江山,民辦高中就一塌糊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