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5G,5G的SA和NSA你真的都懂了吗?

当你去购买 5G 手机时,如果是在实体店,导购一般会提到“SA”和“NSA”这两种网络模式(若是没有,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没有)到底什么回事呢?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个话题。

1、先说说5G标准是怎么制定的

很久以前,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各自的移动通讯标准各有不同,就像是大秦朝之前,各国文字不同,字体不同一样,难以实现共享,所以制造的设备相互间没办通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1998年,ITU国际电信联盟成立了3GPP,也叫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

解读5G,5G的SA和NSA你真的都懂了吗?

在2000年,3GPP完成了3G标准的制定,那时的手机可以勉强实现视频通话。

而2009年,又完成了4G标准,更快的网速可以让你边看直播边聊微信。

当2016年,ITU提出了5G通信的框架后,3GPP正式开始5G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5G标准制定中,出现了两种信道编码提案。

什么是信道编码?这么说吧,当我们拿起手机刷朋友圈时,数据通过无线信号在手机和基站间传送。由于受到无线干扰、弱覆盖等原因影响,我们手机发送的数据和基站接收到数据有时会不一致,比如,我们手机发送的1 0 0 1 0,而基站接收到的却是1 0 0 1 1。为了纠错,移动通信系统就引入了信道编码技术。

再比如基站发出一张图片,手机收到时可能会缺少某些像素。为了保护数据,就得事先对信息编码。这也是为什么现在都使用数字信号进行通信,而不是模拟信号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解读5G,5G的SA和NSA你真的都懂了吗?

再说复杂一点,就是我们在有 X 比特的数据块中插入一段冗余比特,形成一个更长的码块,这个更长的码块的长度为 X+M 比特位,M 就是用于检测和纠错的冗余比特,编码率R就是 X/X+M 。

一个好的信道编码,是在一定的编码率下,能无限接入信道容量的理论极限。

形象点说,把需要传输的图片的每个像素,都重复两次,再通过交织,把竖向的像素排成横向,然后传输,传输中即使有像素都出错了,最终接收后,通过去交织和解码,还是能得到原来的图片。当然,实际应用中会复杂很多,很多。

解读5G,5G的SA和NSA你真的都懂了吗?

那么信道编码方式有很多种,如高通则主导的LDPC码,华为主导的Polar码。经过一番PK,最终在用于传输电话、图片的数据信道使用LDPC码,而在传输找谁打电话这类指令的控制信道上,则使用Polar码。

经过各种这样的PK,终于在2017年12月,3GPP公布了5G NSA标准,2018年6月又公布了5G SA标准。

2、标准出来了,看看运营商会怎么做?

SA指的是“独立组网”,你的手机连的是专门的5G基站,5G基站又连着专门的5G核心网,从而让你网上冲浪。(如下图)

解读5G,5G的SA和NSA你真的都懂了吗?

But,独立组网意味着必须购买安装全套的5G设备,投入巨大,运营商在初期更愿意采用省钱的NSA非独立组网。做法是,在4G的基站边上,再加一个5G基站,通过曲线救国让你用上5G。但由于NSA的核心网仍是4G的,无法提供足够的带宽,所以,你依然无法体验到超低延时、物联网等5G新功能。NSA作为过渡方案,在初期会更加普遍,但SA才是5G的最终形态。(如下图)

解读5G,5G的SA和NSA你真的都懂了吗?

3、再说说手机端的芯片

解读5G,5G的SA和NSA你真的都懂了吗?

我们都知道,手机中的基带芯片是负责把收到的电磁波信号转化为二进制数据,所以什么样的芯片才能收到5G的电磁波信号呢?

目前5G手机用的基带芯片只有三款,高通的X50、华为的巴龙5000、麒麟990(SOC)。但高通的只支持NSA,也就是说,使用高通X50的手机,仅能在NSA非独立组网下享受5G。

巴龙5000、麒麟990则可以支持所有5G组网方案,像搭载了巴龙5000的华为Mate 20 X(5G),以及已经上市的Mate30(5G)系列,是仅有的,同时支持SA和NSA的5G双模手机,不论5G发展到了哪个组网阶段,你都不用担心连不上网。

欢迎大家在下面畅所欲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