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主持人大赛:口吐莲花的背后,是远超常人1万小时的刻意练习

时隔8年,央视主持人大赛再一次回归大众视野。开播当天,便取得了实时收视率第一的成绩。

果然,出自央妈之手的综艺节目,非寻常综艺节目可比拟。单从阵容来说,一席评委,便坐满了央视总台主持人界的半壁江山。

而节目主持人撒贝宁,则曾获得过该项比赛2000年的金奖。

央视主持人大赛:口吐莲花的背后,是远超常人1万小时的刻意练习

当然参赛选手也不弱,都是来自各大电台的精英主持。轮番上阵,个个口吐莲花。三分钟个人展示+90分钟即兴考核,节奏有序、情感饱满、卡点精准。

看的让人既紧张又目瞪口呆,“央妈出品,必属精品。”

其中印象深刻的就是来自新闻类的2号选手邹韵。

语气轻松舒服,主题表达清晰,特别是90分钟即兴考核部分,仿佛如鱼得水,最后获得了本场新闻类的最高分:97.067分。

邹韵,说自己曾经有过4年的驻外记者经验。而评委康辉也说,经常在比较重大的外交报道场合上见到邹韵,他说邹韵的主持功底能有这么沉稳大气,就是得益于丰富的记者采访经验。

而现实中,很多人却喜欢把别人的才能归因为是一种“天才”。大多数的他们认为是基因和智商,才让他们具备了这样的一种才能。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央视主持人大赛:口吐莲花的背后,是远超常人1万小时的刻意练习

“完美”天才,背后是莫扎特的苦练人生

莫扎特是世界公认的钢琴演奏家,同时也是大家眼中的“天才”,自小就被称为音乐神童,拥有别人羡慕的完美音高。而完美音高,正是所有音乐从事者,最想拥有的才能之一。

什么是完美音高?完美音高指的是对音高的记忆和识别能力。完美音高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天赋,大约在每1万人中,只有一个人具备这样的能力。

央视主持人大赛:口吐莲花的背后,是远超常人1万小时的刻意练习

你可以认为莫扎特就是一位天才,但同时也否认不了他在音乐中日益坚持的练习生涯。

莫扎特的父亲就是一位作曲家和音乐教师。而在莫扎特4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便开始全职教他学习小提琴,大建琴,以及其他乐器。

而当时莫扎特11岁的姐姐,早早就被同时代的人称为钢琴演奏家,大键琴演奏家和职业音乐家。甚至他的父亲还写过一部关于发掘孩子音乐才华的培训书籍。

如果你还是想把莫扎特的成就归因于从小音乐氛围的熏陶,无可非议。

也正是因为在父亲的影响下,他才进行了大量的训练,并积累了大量的演奏经验。当然无可辩驳的是,让他远超同龄人的,也是他相比之下远超同龄人的训练强度。

《刻意练习》一书的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罗伯特•普尔,曾用了30多年的时间,研究了众多来自各个行业和领域中表现优异的人,最后他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天才”其实是训练的产物。

他们说不能否认,这些卓越的人背后深藏着某一种“天才”,但更重要的是,这是也是一种我们每个人都与生俱来的才能,如果通过适当的方法,我们一样也可以充分利用它。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说:“1万小时定律是有帮助的,但真正实现,还需要坚持不懈,并练习上很多个周期。

央视主持人大赛:口吐莲花的背后,是远超常人1万小时的刻意练习

“魔童降世”,宅男逆袭,成为现实版天才“哪吒”

中国女排教练郎平说:“女排精神一直在,但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那不是靠讲故事或者喝鸡汤得来的,关键是‘平时的训练’。”

樊登读书会的创办人樊登同样认为,比1万小时理论更合理的是,想要成为任何一个行业的专家,你都需要进行刻意练习。

天才不常有,天才更是可遇而不可求。或许你是否想过,你拼命想要习得却未得的某项才能,只是因为投入的时间还不够多。

时间是实现复利翻倍成长的必备条件,而充分的刻意练习,则能帮助你把时间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效能。

国产动画神作《哪吒:魔童降世》一横空出世,便惊呆了所有人。很多人惊叹在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传统题材,早已褪去民族光环的时候,居然还能导出这么一部具有情怀,又兼具幽默和深度的动画作品,实在难得。

央视主持人大赛:口吐莲花的背后,是远超常人1万小时的刻意练习

当然,有人会觉得,这部的动画的导演饺子,应该就是所谓的天才导演吧。

显然不是,更多人对他的肯定,是来自于他对一部作品的十年磨一剑。

当年就读医学专业的他,一直觉得缺少一份热情,于是在毕业的时候,他向父母表达了要制作动画的理想。当然这不是他的一时冲动,因为早在大三的时候他便开始了疯狂的动画制作学习。

后来他干脆辞职呆在家里,就是单纯想做出一部能够代表自己的处女作。经过了三年零8个月的苦苦坚持,他终于有了自己的处女作《打,打个大西瓜》,而这部作品也让他在行业里积攒起了一定的人气。

2009年,他与制作人刘文章一起成立了一个动画工作室,并开始筹备哪吒。

因为饺子的死磕,很多人把他称为像宫崎骏一样的“暴君”。因为画面的每一帧,每一秒,每一分他都要死磕到底。就比如电影中,单单一个申公豹变身,脸上长毛的场景。他就死磕了两个月。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特效设计师就是负责申公豹变身的这部分的工作。因为前面辛苦制作了两个月,却被饺子否决,深感挫败之下,他便辞职跳到另外一家公司。

于是饺子只能找一个新的合作公司,恰巧就是这位设计师跳槽的那家公司,于是他又不得不接受继续死磕这段动画。

由此可见,《哪吒:魔童降世》的一鸣惊人和强大爆发,不是因为时机,更不是因为导演的“天才”,而是导演饺子本着对观众负责,本着对动画每一帧效果追求下的“死磕精神”。

从医学专业到死磕学习动画制作,辞职自己研究动画,再到哪吒创作的每一步“死磕”。

就因为这样的每一个用心的死磕到底,才成就了这么一部动画神作。

央视主持人大赛:口吐莲花的背后,是远超常人1万小时的刻意练习

平凡人也能通过刻意练习,快人一步

其实刻意练习的另一个说法,就是1万小时定律。但是1万小时定律到底正不正确呢?

不管是1万小时还是2万小时,真正的刻意练习,不是在于强调时间的多少,而重在于有目的的练习

想要有目的的刻意练习就必须满足以下这么几个特点:

1、最好能找到一位行业内专业的导师,并在其专业的指导下进行练习。

2、找定某种特定技能,在一定的强度下,持续不断的练习。

3、设定好自己的目标,并通过有意而为之的行动来达成这一目标。

4、目标执行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反馈。

5、通过正向的反馈达成一种有效的心理表征。让我们能够清楚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样的水平,自己在某一些方面还需要得到改进。

6、最后对该技能还需要加强的部分,进行不断的修改和构建。

这样坚持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就能够在某一方面获得卓越的表现。

那么,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进行刻意练习?

第一,你找到你的人生导师,即可学习对象。

比如你想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那么你可以到网上的各个平台去搜索,找到你喜欢的文章风格的作者。

然后把他作为你想要通过练习成为的一个对象,去大量阅读他的文章,去不断吸取他的创作灵感,创作思路和语言表达风格。

如果你是一个写作小白,就可以通过这种不断模仿的方式,来逐渐形成自己想要的写作风格。

就像美国著名作家本杰明富兰克林,他在自传中这样描述,自己童年受过的教育,最多只能让他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写作者,能够把句子写通顺就已经很不错了。那么他在早期是怎样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呢。

后来他发现了一份英国杂志《观察者》,里面刊印的高质量文章就深深的吸引了他。于是他决定模仿《观察者》里的作者,进行写作。

他用的方法,既简单又笨拙。就是在阅读完文章之后,用自己的表达方式把这些句子给重新描述一遍。

第二,为自己设定一个可落地执行的目标。

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并制作出一系列有目的的练习,最快的办法就是找到一条可复制的路。

找到一个学习对象,反复研习他的成功之路,然后确定如果是你,在这样的路径下,进行反复练习,是否也能成为一位像他那样的人。

如果你认为自己也能做到这种水平,那么就赶紧行动起来吧。

第三,投入专注的学习。

既然确定了学习目标,就要专注的投入到你的执行当中。只有专注,你才能用更短的时间,去完成计划,并快速从中得到较高的技能水平提升。

就像同样是坐在图书馆中自习,有些人能够埋头苦学,而有些人却总是东张西望,一会刷一下手机,一会儿又跑出去找别人聊天。很明显一看就知道谁是学霸谁是学渣。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生命完全是一场专注力的修行,你专注于那里,你的生命就在那里。”

只有投入足够的专注,你想要走的路,才会越来越宽。

第四,善于整理,及时反馈。

刻意练习不仅仅是有目的的练习,而且还要有及时反馈。任何盲目的学习,都只是在浪费时间。

心理学有一个“反馈效应”,说的就是在学习当中如果能够得到反馈,会对你的学习结果有正向的积极作用。

通过这种积极的反馈,你才能更好地找出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练习进行不断调整,从中深挖自己的潜能,并将它展现出来。

第五,进行对比、不断改进。

富兰克林的这种模仿型写作方法,不是单纯的靠模仿。而是在模仿中不断的与别人的高质量文章进行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进行改正。

当他仅对句子进行单纯的模仿之后,他发现自己不像那些作者一样,对精美的词藻和句子,能够信手拈来。

于是他开始强迫自己进行诗歌写作,因为诗歌写作可以让他刻意的去构思一些精美的词藻,并记住它们。

但而事实上,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又会把这些辞藻忘记。于是他改成了写散文的方式,不仅让他强化了这些诗歌和措辞,而且渐渐地形成了长时记忆,最终自己也能做到“信手拈来”。

当然他还不满足于此,当他每看完一篇文章,他会把看完文章后,能够联想到的词语和想法记在一张纸上,然后进行文章的复写操作。

最后再把自己的文章跟原来的那篇文章进行对比。

通过对比,并研究原来作者的写作逻辑和文章结构,通过这种“对比改正”的方式,富兰克林的写作功底又进一步得到了增强。

央视主持人大赛:口吐莲花的背后,是远超常人1万小时的刻意练习

最后,只想说一句,

任何对天才的盲目追捧,都是对大众不负责任的行为。因为常常面对“天才”光环的笼罩,更容易让所谓的“常人”产生深深的自我怀疑。

爱迪生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高尔基说:“天才出于勤奋。”华罗庚说:“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所谓天才,实际上是依靠学习。”

天才的背后,曾经也落满过一地的汗水和泪水。

并不是所有的成功都是命中注定,更多的只是兢兢业业的刻意练习。人生就有无限可能,只要相信,其实你也可以。


我是金小牛,读有用的书,走正确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