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文祥:甜蜜事業的耕耘者

他皮膚赤紅,性格樸實,甚至帶有一些靦腆;他大半輩子光陰,是與甘蔗、柳城和它的甜蜜事業一同度過;他形容蔗種培育,就像是養育兒子;他說搞甘蔗研究,最需要負責的就是農民。

卢文祥:甜蜜事业的耕耘者

柳城縣甘蔗研究中心高級農藝師盧文祥

【人物簡介】

盧文祥,男,柳城縣甘蔗研究中心高級農藝師,國家糖料產業技術體系柳城綜合試驗站站長,農業農村部糖料專家指導組成員。長期從事甘蔗雜交育種工作,主要承擔品種選育和繁育推廣技術工作,初步建立了"桂柳系列"甘蔗新品種體系。選育的蔗種得到廣大企業和蔗農的認可和接受,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柳城縣甘蔗研究中心位於柳城大埔鎮,一棟體型寬闊的五層白色大樓當中矗立,前面是貼著紅磚牆的排屋,圍合成一個院子。院子裡張貼著一個噴繪招牌,上寫"柳城縣甘蔗科技專家大院",或有年月,略顯白舊。

一位中年男子把我們迎進了院子。他發須花白,修剪齊整,從中透出的目光可見科研工作者與知識分子特有的清矍氣質。赤紅的皮膚顯然是長年田間勞作曬出來的,很健康的陽光色澤,襯得整個人很樸實,甚至有些靦腆。

他叫盧文祥,一位甘蔗研究專家。

眾所周知,廣西是蔗糖業大省,一直以60%左右的份額佔據全國的大半壁江山,而柳州、柳城和桂中一帶,正是這片江山的要地所在。此地被大面積栽種的甘蔗品種"桂柳05136",正是盧文祥的研發成果。

六月,蟬鳴不絕的下午,柳城縣甘蔗研究中心的院子很安靜。盧文祥坐在我們面前,聊起他跟甘蔗、跟柳城和它的甜蜜事業一起度過的光陰。

"為了搞蔗種,我還兼了個'生產隊長'"

盧文祥與甘蔗、與蔗糖業這個甜蜜的事業結緣,始於1991年。那一年,他被調入柳城縣甘蔗研究中心。之前他先後在柳城六塘、脈衝兩地的農業技術推廣站做了10年技術員,乾的是和袁隆平一樣的活——雜交水稻。1993年又被調到縣農業技術推廣站。1998年,中心前主任曾吉恕臨近退休,柳州市糖辦領導找到盧文祥,說:"小盧,你過來搞甘蔗應該可以吧……"於是他又回到中心,接曾吉恕的班,任主任。

柳城縣甘蔗研究中心最早的歷史可追溯至1976年,由國家科委和自治區科委聯手創立,當時的名字叫甘蔗組織培養工廠化育苗中試基地,是全國第一家。如今它只有6個工作人員,然而"十一五"以來,它連續被農業部和財政部聘為五年計劃建設依託單位。

從歷史上看,中心大抵有兩個時期,一是曾吉恕主持時期,一是盧文祥主持時期。曾吉恕時期以引進推廣甘蔗品種為主,其主持引進推廣的新臺糖22號一度成為廣西糖料蔗種植業的主力品種,現今桂南地區仍有大面積栽種。

卢文祥:甜蜜事业的耕耘者

盧文祥在向記者講述甘蔗選育經歷

盧文祥接任主任後,下決心要把重心向甘蔗品種的自主培育轉型。2003年,轉型正式啟動。次年,確立培育適宜桂中蔗區的甘蔗品種的育種目標,以項目的形式獲柳州市科技攻關立項。事實上,這個轉向在當時是有些大膽的,但盧文祥覺得,一是跟了曾主任那麼多年積累下來的經驗,一是雖然自己是做雜交水稻出身,但也浸淫在甘蔗研究裡面好多年了,也有相關的知識、研發背景和經驗。他覺得心裡有底。

"道理都是相通的,只要靈活運用,"他停頓了一下,"關鍵是你做了這一行,就得盡你的能力做好……"科研工作者精益求精的精神,卻被他說得如此樸實。

然而柳城縣甘蔗研究中心主任要做的事可不是研發事業而已,單位雖小,各種行政雜務還得操忙,很多現實問題需要解決。上任之初,最迫在眉睫的是基建問題,"上個廁所都很難,要走很遠路……"盧文祥笑著跟我們回憶。彼時的苦澀今日已盡釋然,然而那幾年,他沒有什麼時間搞蔗種,幾乎都在忙基建。他1998年回中心做主任,為什麼蔗種研發轉型到2003年才正式開始?因為那幾年都跑工地當監工去了。

"忙這些,都是為了最終能安心做自己的事,能好好的搞蔗種。"有好幾年時間,盧文祥每天上班要三個地方輪流跑。早上七點半要趕到生產隊,考察正在試種培育苗的甘蔗地,組織蔗農,聽他們反映意見和各種情況,"像個生產隊隊長"。當完這個"一個小時的生產隊隊長",再去農業局,當"一個上午的副局長",處理文件,報備育苗項目的各種情況,申請資金或其他各種支援,等等。一直要操忙到下午,他才能回中心做自己的事。

2014年,糖料蔗雜交品種"桂柳05136"育成。2017年,該品種獲柳州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18年當年推廣面積200多萬畝,以12.9%的覆蓋率傲居全國首位。操忙十餘載終有所成。這其中,自然有很多故事可講。

▍"培育一個甘蔗品種,就像養一個兒子"

柳城縣甘蔗研究中心培育的甘蔗品種有自己一套的命名體系:培育中以"柳城"開頭,育成後以"桂柳"開頭,後面標記上培育的年份和選種次序號。如"桂柳05136",就是2005年培育的第136號苗種。

"桂柳05136"於2014年育成,歷時9年。以我們看到的這個"136"次序號推算,2005年培育的苗種,至少有135個淘汰作廢。

說蔗糖業是一個浪漫的甜蜜事業,然而,培育甘蔗品種,實際卻是個清苦活。甘蔗有一個複雜而不穩定的基因體系,其染色體少的有40多對,多的高達200多對,每種不同的配對都會得到一個性狀完全不同的品種。要命的是,甘蔗種植對品種性狀的要求也很複雜嚴苛,株高、根莖大小、生長週期、抗旱抗霜抗蟲性能、糖分高低,甚至是細微到莖節鬚毛這樣的問題,都會影響到種植存活生長能力、產量和質量。這就意味著要反覆試驗,不斷試錯,經年累月的觀察,漫長而煎熬的等待週期。

盧文祥介紹,培育一個甘蔗品種,最少8年,多的十幾年。每一年,中心的每個工作人員要照顧4萬多株甘蔗,觀察10萬多株育種材料。不僅要做科學研究,還要像農民一樣下地幹活。

既然如此清苦,為何執意要自主培育?盧文祥又是哈哈一笑,"就是做工嘛,做工的事情不存在苦不苦,既然做了怎麼苦也得堅持不是嗎?"他還是那麼樸實靦腆。一陣深思後,他又說:"可能跟甘蔗處久了,有感情了吧……"

這種"處"出來的感情,成為他熬過種種清苦的一劑良藥。

卢文祥:甜蜜事业的耕耘者

盧文祥在實驗田查看蔗種長勢

轉移到實際工作上,這個感情就會轉變成一種耐心,一種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和不放棄。兼任農業局副局長時,盧文祥沒有把培育項目的工作丟給別人,哪怕是雞毛蒜皮的一些小事務,他都要親力親為地去完成。用他的話說,他是用"半個人"來完成這些的,因為"另外半個",要用來應對雜碎公務。

有時候,這種情感也會化身為一種感受——還是用他自己的話說,一種"悟性"。"感受和悟性很重要,有時候相對於數據,我更願意用眼睛看,用嘴巴嘗,用手操作,觸摸,感受……"這不像是一個科研人員所說的話,而更像是一個手藝人的說辭。

然而他有資格這樣說。組培選種他不用秤,用肉眼看,一看一個準;測糖分不用儀器,用嘴巴嘗,和儀器測量的數據比對過,基本不差。一雙眼,一張嘴,因為長年與甘蔗的"親密接觸",他的身體機能彷彿和甘蔗建立了某種神秘的本能般的認知聯繫。

蔗種組培有一道工序,取生長點。大部分培植的泥土都有病毒且會附染在蔗根上,生長點是蔗根生長較快的部位,因為長得快病毒未來得及附染,取生長點就是取出這一截未被病毒附染的部位,只有0.2毫米長,用刮鬍刀的刀片切,0.2毫米不能有一點誤差。說起這個,盧文祥甚是得意:"現在年紀大了,眼力和手勁肯定沒年輕的時候好了,兩刀下去,還是0.2毫米一點不差。"

就是靠著這份感情、韌性和悟性,從業二十餘載,他交出了一份優異的成績單。除了"桂柳05136",在他主持下還育成有"桂柳1號""桂柳2號""桂柳07500"三個新良種;更有一系列以"柳城"開頭命名的優良品種在培育中,07/150、07/111、07/536、07/506、09/15 、12/09、15/39、15/37,等等。

然而,這最終也讓他付出了全部。長年以來,他沒有節假、雙休日的概念,所有的時間都花在甘蔗苗身上,包括原本要給家人的時間。"培育一個甘蔗品種,就像養一個兒子——不,它們比兒子還親。"也是,知子莫如父,要沒有"父子"這份親情,哪來這般親子般的熟悉認知呢?

▍"跟甘蔗處久了都有感情呢,何況人?"

1961年生人的盧文祥,還有兩年就要退休了。

已經從柳城縣甘蔗研究中心主任的位子退了下來,潛心做研發、搞培育,也經常奔走各地,通過一些講座或培訓,傳授自己的知識與經驗。

在柳城、柳州及更大的桂中產蔗區,"甘蔗公路"於各地鄉鎮蜿蜒爬行,四通八達。大大小小的糖廠各處開花,鳳糖集團在柳州一地就有11家糖廠,在柳城有3家,"培育-種植-製糖"的產業鏈已經形成。一些蔗農常常來諮詢銷路問題,盧文祥都會耐心解答,熱情幫他們聯繫廠家。被大面積栽種的"桂柳05136"具體種植面積沒有測量過,盧文祥估算,柳城覆蓋率90%以上,整個柳州也有70%-80%。

然而他並沒有為此感到驕傲,反而感受到責任和壓力。"推廣得越多,責任和壓力越大,怕出問題,對不起蔗農……"這是出於對蔗農利益的切身設想而產生的憂慮,"農民很辛苦,很不容易,我們搞蔗種的,最需要負責的,就是農民。"

卢文祥:甜蜜事业的耕耘者

蔗種選育苗圃

盧文祥說的對甘蔗的感情,實際上就是對蔗農和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感情。一直以來,他每天打交道最多的除了甘蔗,就是蔗農。他說:"跟甘蔗處久了都有感情呢,何況人?"

除了甘蔗品種培育,在甘蔗種植生產技術方面,盧文祥其實造詣頗高。他手頭有三個專利發明:甘蔗處理機、甘蔗收割系統和除草紙。這是長年在甘蔗地裡跟農民一起勞作得來的經驗造就的,它們是有溫度的發明,要長年浸泡在一個生產生活的環境裡,並時刻為其中的人思其所思、慮其所慮,最終才有可能發生和完成。

臨近退休,盧文祥最掛念的,還是科研事業的傳承。人才一直是他和中心頭疼的,甘蔗研究的清苦使得很多年輕人望而卻步。然而,人生難道不就是這樣嗎,沒嘗過苦,那裡知道甜蜜的幸福與快樂?

TIPS:主要科研成果及榮譽簡介

盧文祥長期從事甘蔗雜交育種工作,主要承擔品種選育和繁育推廣技術工作,初步建立了"桂柳系列"甘蔗新品種體系。

至目前共主持育成甘蔗新品種4個(桂柳一號、桂柳二號、桂柳05136、桂柳07500),育種水平得到國內同行專家的高度評價;選育成優良甘蔗品系3個,其中"柳城07/150"已進入品種登記程序;選育成"柳城06/291"等甘蔗優良雜交親本12個。

甘蔗新品種"桂柳05136"成為我國近年來甘蔗品種創新的標誌性品種,2014年以來,連年被列入廣西優質蔗加價品種和甘蔗雙高基地主推品種。2017年和2018年分別佔全國種植甘蔗面積的9.9%和12.90%,排國內育成品種第一位。2017年該品種在柳州市各甘蔗品種佈局中佔市場份額61.2%,成為當家品種;早熟高糖甘蔗新品種"桂柳一號"自2010年推廣以來,目前仍成為雲南省德宏(英茂)蔗區的主推品種,每年種植面積10萬畝左右。

主持的《甘蔗新品種桂柳05136選育與推廣應用》獲柳州市2016年度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參與的《甘蔗高效育種技術研發及早熟高糖甘蔗新品種篩選和應用》獲2017年雲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甘蔗良種繁育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應用》獲2016年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優秀獎。

發明實用新型專利:農用除草紙、甘蔗處理機及甘蔗收割系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