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做人就要做有“出息”的人

“息”是上面一個“自”,下面一個“心”,什麼意思呢?“自心”,自己的心停頓一下,就是息。中國人喜歡說“這孩子真有出息”,為什麼說“出息”,不說“入息”呢?“出息”是什麼意思?我們先說氣,中醫講的氣有兩個:一個叫元氣;另一個講後天之氣。在古代,這兩個氣的說法不一樣。《道德經》裡面的“氣”像“無”一樣。元氣,支撐人體本能的叫元氣。一個人如果元氣沒了,外面怎麼給輸壓、加壓、上呼吸機都沒用。

所謂“出息”,就是說一個人出完後天之氣後,不吸氣也不會死,這時候他靠什麼支撐?靠的是先天之氣去支撐他,所以,一個有出息的人,就是先天元氣很足的人,先天元氣精足,精氣神就都充足,這人就有出息!我們要做個有出息的人!從道理上來講,一個人有沒有出息,不是完全由自己決定的。“高下不相慕,聖人行之,愚者佩之”,自己的元氣即使不多,只要不瞎早,就能做個有出息的人。

前面講到了“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俞”和運輸的“輸”是同義,將臟腑內的氣通過經絡傳輸到體表。相反,刺激體表氣輸出的地方,可以影響到內在臟腑的功能,這就是中醫由表及裡,又裡及表的陰陽互動之理。腧和穴到底有什麼區別?穴是凹進去的,比方說獵人挖個坑,鋪上草,等著野獸往下掉,叫穴,相反,腧是凸出來、冒出來的,它像火山口一樣,雖然沒有形,但是有氣。有一些比較敏感的人,拿自己的手在身上一摸,就能感覺到有些地方在冒氣。

當你特別專心,靜心的做艾灸的時候,就能感覺到身體的有些地方好像磁鐵一樣,往下吸艾卷,有些地方則往外頂,那就是一種氣感。很多人是一邊看電視,一邊做艾灸,沒用的,為什麼人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觸而不覺呢?因為心不在焉。無論是做針刺,還是做艾灸,都是在試圖影響人最根本的心神。如果人的心神外躍,在外面飄著,就是扎出窟窿,扎出血,把穴位燙焦了,烤熟了,也起不到治療的作用。所以古代人治病的時候,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手如臥虎,非常的虔誠!

黃帝內經:做人就要做有“出息”的人

剛才說到腧穴,我們可以簡單舉一些例子,身上哪些點叫腧?很簡單的,所有以山,陵,丘命名的穴,都是腧。局部的氣沒有形,但是有象,相由心生,用眼睛看不到,但用心可以體會到。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腳踝內側是什麼穴?是腎經上的第三個穴,叫太谿。在古代,谿指的是山谷間的比較窄的地方,現在簡化成溪水的“溪”了。

中醫給穴位命名,肉之大會名曰谷,肉之小會名曰谿。在肌肉接縫的地方,有一種凹下去的感覺,比較寬的,我們叫合谷;比較窄的,叫谿。太谿的對面,就是腳的外踝。如果從太谿紮根針,穿出去也有個穴,是膀胱經的第六十個穴,叫崑崙。崑崙穴的氣就是往外頂的,古人感覺到那個氣的形狀,就用崑崙來描述。這種命名方式很形象的告訴我們,不同穴位的氣是什麼樣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