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遺址活在當下”:重慶南濱路開埠老街的更新實踐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歷史文化街區是城市寶貴的物質遺產和精神財富,更是城市文脈真實生動的載體。有“重慶外灘”之譽的南濱路,是重慶對外開放的肇始之地,引領重慶乃至西部近代風氣之先,此地的開埠文化遺址佔整個重慶開埠文化遺址80%以上。2006年,南濱路開埠老街改造工程啟動,挖掘提煉遺址所承載的開埠文化,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與功能價值,讓舊址活在當下、服務當代。十年蝶變,如今老街已成為重慶極具人氣的城市文化之窗和文旅體商融合高地,也成為南濱路創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的重要載體。

“讓遺址活在當下”:重慶南濱路開埠老街的更新實踐

南濱路龍門浩老街夜景

修舊如故,還原不可複製的山城老街風貌

南濱路老街包括彈子石、慈雲寺、龍門浩三段,分佈著融合西洋古典風格的近代開埠建築,主要以木、瓦、磚、石為肌理特點,高低錯落、隨坡就勢,形成了極具山城特色的街巷佈局,開埠文化底色躍然而出。

要挖掘歷史遺產的當代價值,必須將保護放在首位,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係,注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像對待“老人”一樣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築。

由於缺乏維護監管等歷史原因,老街的歷史建築和街巷肌理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損毀。面對這種情況,老街改造遵循“原址、原狀、原樣、原貌”的原則,採用“針灸”式漸進更新策略,使法國水師兵營、安達森洋行、重慶海關別墅舊址等幾十處珍貴歷史建築得以重現。同時,最大限度保留了地形地貌、古樹名木、登山步道等歷史環境要素,使原有空間尺度得以延續,南岸老街的傳統風貌與人文精神得到了存續和發揚。

以點切入,推動特色與和諧有機統一

形貌雷同、業態單一、過度商業化……在全國曆史文化街區更新普遍面臨的同質化問題面前,南岸老街以包容多元的姿態,走出了一條“風貌統一、風格各異”的特色發展之路。

通過整體性串聯規劃,三條老街共同構成了南濱路歷史文化長街,將建築風格的多樣性與街巷風貌的一致性高度統一起來。各具特色的巴渝民居、寺廟、西洋使館等建築在三條老街中和諧共生,東西方文化碰撞交融。

儘管三條老街彼此相鄰,但風格定位和業態佈局各具特色。彈子石老街是全國首個以“開埠文化與城市九級坡地地貌”為主題的國家4A級旅遊景區,匯聚了“正看江、背看城”的獨特風貌;慈雲寺老街主要圍繞碼頭文化、禪文化、故宮文化和電影文化,重點發展傳統文化培訓、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等業態;龍門浩老街則主要探索文化藝術與現代商業的最佳結合點。

憑藉“以點為基、串點成線”的整體發展理念以及差異化、主題化的發展定位,老街文化旅遊路線脫穎而出,成為市民和遊客爭相前往的打卡之地。

以人為本,構建主客共享文化消費空間

城市文化遺產如何融入現代生活?要保護也要活化、要傳承也要創新。近年來,通過保護基礎上的文旅體商多元業態聯動發展,老街更新實現了歷史性突破,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其中,彈子石老街躋身重慶熱門景區,2019年國慶黃金週吸引遊客共40.17萬人次,同比增長6.66%;慈雲寺老街與故宮博物院簽訂了項目合作協議,故宮學院(重慶)分院、故宮講堂等文化項目相繼落地。

共有城市文化資源、共享文旅發展紅利,老街不僅是遊客的,也是市民的。通過適度植入新業態,老街功能從單一走向多元,不僅滿足了外地遊客的旅遊體驗需求,也成為本地居民參與公共活動、享受文化生活的“城市會客廳”。歷史遺產與現代社會功能得到鏈接,也為城市轉型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凝魂聚氣,營造濃郁城市文化氛圍

一座城市的文化氣息不能只鐫刻在歷史遺存中,更要滲透到百姓日常生活裡。為此,老街一直堅持舉辦各類主題文化活動,一方面豐富遊客的旅遊體驗,另一方面也更好服務市民,以連續舉辦3年的南濱路國際戲劇節為例,不僅引進了精彩的戲劇展演劇目,還推出了“全民戲劇工作坊”“小小街頭藝術家”等群眾單元主題活動。

傳統與現代融合、本土與國際輝映,時尚精緻的文化活動既豐富了百姓的藝術生活,又有助於提升重慶城市文化內涵和藝術氣質,營造出人人熱愛、參與、享受藝術的城市文化氛圍。

從被動開埠到主動開放,開埠舊址承載著歷史,亦見證著重慶開放、包容、進取的新城市精神。文化遺產活化利用與歲月同行,做好原真性保護,挖掘文化內涵,創新活化方式,讓城市文脈存於歷史、活在當下、服務未來,成為城市發展中最深厚的底蘊和文化自信的基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