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戰敗後德軍為什麼不後退?

用戶99350140697


1941年12月初幾乎就在德軍中央集團軍群轉入防禦之時,蘇軍大規模的反攻也全面展開,此前德軍已經將所有的兵力、武器彈藥都投入了進攻中,並蒙受嚴重損失,在蘇軍突然的反攻下,德軍除了後撤似乎別無選擇。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博克還有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和總參謀長哈爾德都已經同意了撤退並下達了命令,但是很快德軍陸軍高層人事發生了鉅變,勃勞希契和博克因病被解職,希特勒親自出任陸軍總司令,而新的中央集團軍群元帥也由以強硬著稱的克魯格元帥接任,這種鉅變也往往意味著重大戰略決策的改變,很快撤退命令被收回,希特勒下達了著名的“就地堅守令”,任何部隊沒有得到命令的前提不得撤退!



當時的情況來看,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戰鬥力已經下降到編制的一半以下,而且補給問題尤為嚴重,連基本的彈藥和燃料都供應不足,加上惡劣天氣影響(德軍由於缺乏冬季裝備影響比蘇軍嚴重),避免失敗的唯一辦法就是儘管實施全面的後撤,縮短防線以加強防禦,後撤到距離補給中心較近的地方構築堅固的野戰防禦陣地以度過這個寒冷的冬季和頂住蘇軍的反攻。這樣的代價就是德軍中央集團軍群要放棄大部分的重型裝備,失去了坦克和火炮的德軍能否在大範圍的撤退後仍有能力重建一條堅固防線阻止蘇軍的進攻值得懷疑,因為已經沒有戰略預備隊可用,東線德軍必須依靠自己來阻止蘇軍的進攻。


出於軍事和政治上的考慮,希特勒拒絕了將領們撤退的請求,這樣德軍不得不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據守著遠超出自己能力的防線,這也不可避免的要遭受更加嚴重的損失。中央集團軍群主力曾一度差點被蘇軍徹底包圍,但是最終保持住了關鍵補給路線的暢通,這才讓中央集團軍群安然度過了1941年的冬季,除了得益於前線德軍部隊的拼死抵抗外,更多的要歸功於斯大林錯誤的戰略部署。

斯大林對於1941年的東線戰略形勢估計的太過樂觀,因此他拒絕了朱可夫將兵力集中在有限的方向上實施重點進攻,而是從列寧格勒到黑海的整個戰線上發起反擊,雖然攻勢浩大,但是卻使有限的兵力大大分散了,結果蘇軍雖然在各處都取得了突破,但都沒能達成殲滅德軍有生力量的目的,如果將反攻力量集中到中央方向上,那麼希特勒的“就地堅守令”就是無異於宣判了中央集團軍群的死刑。東線德軍挺過了這場危機,希特勒將此他下達的頑強防禦的命令,等到第二年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再次發起規模宏大的反攻時,他又一次採用原地堅守的戰術,結果遭到了嚴重的失敗,蘇軍已經吸取了失敗的教訓,學會了集中兵力的原則。


戰略論


蘇德戰爭爆發後,德軍三路快攻之後,擋在德軍前面的是莫斯科、列寧格勒和斯大林格勒,如果這三座城市被攻破,那蘇聯就接近滅完了。蘇聯已經快進籠了,如果莫斯科戰敗後希特勒命令德軍後退,那麼德國不僅前期的付出化為泡影,而且還可能被蘇聯反擊成重傷。

如果德軍後退,那他們將不再是二戰初期戰鬥力強悍的德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受到《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德國不得建立總參謀部,陸軍人數不得超過10萬,海軍人數不得超過1.5萬,禁止擁有飛機、坦克和重炮,德國的軍隊職能只是自衛而已。當希特勒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僅有部分軍官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絕大部分軍官和士兵都沒有參加過戰爭,他們在戰場上缺乏經驗。

二戰初期,德國在西歐橫行無阻,這使得德國軍官和士兵的士氣在一次次的勝利中達到了頂點,他們覺得自己是不可戰勝的軍隊,可是他們在莫斯科戰敗了,士氣受到了打擊。如果是經驗豐富的部隊,那麼他們會把心態調整好,但是這支德軍偏偏沒有這樣的經驗,此時希特勒要是命令德軍後退,那麼德軍的士氣就真的丟在這裡了,以後他們只要遇到難打的仗,潛意識內都會產生後退的念頭,這樣德軍的戰鬥力將大幅度下降。德軍在哪裡跌倒,就要在哪裡爬起來,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夠變得更強,後退只會讓他們變得懦弱,希特勒肯定不會命令德軍後退。

如果德軍後退,那他們前期的付出全都白費了。1941年7月,德國中央集團軍佔領斯摩稜斯克後,他們清點了一下部隊,發現裝甲集群和摩托化步兵已經損失了約一半兵力,其餘步兵兵團損失兵力約20%。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損失了約50萬人,加上基輔戰役中損失了約10萬人,蘇德戰爭前期,德國損失部隊人數已經在六十萬以上,如果這個時候後退的話,那這六十萬人就會白白犧牲了。

雖然德軍在莫斯科戰敗,但是他們前期已經攻下了蘇聯的波羅的海三國、白俄羅斯和烏克蘭,這些地方里,烏克蘭的價值最高,那裡是蘇聯的“糧倉”之一,佔領烏克蘭對於德國來說已經是一劑“大補藥”,德軍前期的付出不算吃虧。如果德軍這個時候後退的話,蘇聯肯定會反擊收復失地,而德軍很難抵禦住蘇軍的“人海戰術”。

如果德軍後退,那他們會輸掉整個戰爭。蘇德戰爭初期,蘇聯之所以處於被動,那是他們沒有做好戰鬥準備,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斯大林一直以為德軍會在佔領英國後再入侵蘇聯,所以蘇聯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這才讓德軍能夠以機械部隊快速突破蘇聯防守。如果莫斯科戰役後,希特勒命令德軍後退的話,蘇聯會快速集結部隊,然後對被德軍佔領的地方發動猛烈的攻擊。

蘇聯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他們在英國和美國的支持下,莫斯科戰役結束前夕,工業生產已經恢復到戰爭爆發前的水平。德國資源匱乏,他們在資源上與蘇聯根本沒法比,蘇聯會用持久戰拖倒德軍,德軍必敗無疑。當蘇軍收復失地後,他們會趁機佔領波蘭,甚至不排除打到德國柏林。只要蘇聯一反攻,英國的丘吉爾肯定會在這件事情上做文章,丘吉爾肯定會數落一下不可一世的德軍,然後再呼籲觀望中的友軍參加防法西斯戰爭,那麼希特勒的第三帝國的夢想會徹底破滅。

戰爭之中,後退是一門學問,輕易後退會遭受滅頂之災。如果莫斯科戰敗後,德軍後退的話,那麼他們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旅必敗。德軍選擇攻擊斯大林格勒至少有一個贏的機會,如果莫斯科戰敗後直接後退的話,那麼一點贏的機會都沒有了。


世界近代史觀察員


在莫斯科戰役德軍之在全面不利的形勢之下,依然沒有全面後撤,而是堅守陣地,曾經存在著很多爭議,但是在今天看來,這個決定還是有相當的優勢,主要原因就在於,當時的形式對於德軍非常有利的。

在莫斯科戰役的前期,德軍已經被嚴重的消耗掉了,而且相當疲憊,當蘇軍發動反攻時,德軍的狀態更為糟糕,在這種背景下,如果德軍急於撤退的話,有可能造成兵敗如山倒的局面,可能根本止不住後撤的局面,在這種背景下強令部隊堅守,反而可能會造成更好的結果,也許會造成一定的損失,但是不至於讓德軍陷入崩潰的局面,被蘇軍追著打,逐步分批消滅。

從整體局面來說還是相當不錯的效果,避免了全崩盤式的結果,對於穩定局面非常重要的。


麥田軍事觀察


從整個戰局和莫斯科戰役的重要性來說,德國處於騎虎難下的狀態,應該說莫斯科戰役是整個法西斯戰爭的轉折點。

從當時的局勢來看,莫斯科戰役之前,德國戰無不勝,而且是以極小代價取得勝利,整個世界,有堅定抗戰的力量,有中立派,還有追隨者。如果莫斯科戰役成功了,那對於法西斯集團的壯大來說,就像催化劑。並將極大打擊抗擊法西斯的力量。

從蘇聯的重要性來說,蘇聯無論從國家面積還是實力上來說,都是歐洲板塊最為強大的力量之一,如果蘇聯被打敗了,那將嚴重打擊整個歐洲的抗擊希望,從一定程度上也消弱了抗法西斯聯盟。

由於以上的原因,德國在莫斯科戰役想撤退,但是又不能撤退。本來打蘇聯是楊威的目的,然而並沒有得逞。撤退後又怎麼辦?繼續打英國?如果英國或許得知德國敗退,就更加勇猛了,反法西斯聯盟就更加壯大了,或許不撤退也是為了一搏,畢竟戰無不勝的德軍壓根就不相信打不贏蘇聯。





寶璐齊飛


想撤,但不能撤,撤退了,就會想當年拿破崙兵敗滑鐵盧一樣。

德國在蘇聯投入上百萬兵力,目的就在於攻下歐洲最大的一大勢力,那樣德國在歐洲便可暢通無阻。

莫斯科戰役,蘇聯反敗為勝,靠的是什麼,大多數人的觀點是"嚴寒",德國軍隊在冰天雪地做戰,極大的拖低了軍隊戰鬥力。那為什麼不撤退呢?

三個觀點

第一,撤,損失巨大

上百萬的軍隊,就意外著大量的武器裝備,大量的軍需物資。在莫斯科,零下的溫度,一遍冰天雪地,汽油都要凝結,讓缺乏機動的部隊在冰天雪地撤退,必然是大量耗費油料,扔掉大量士兵和裝備。這個德軍所不能承受不起的。

第二,撤,不能預料蘇聯是否追擊

根據資料記載,德軍在後方的陣地,沒有修築後方預備陣地。根據最基本的陣地修築,德軍屬於不合格的,可能是認為蘇聯是甕中之鱉吧!在沒有冬衣的情況下在冰天雪地的野外跋涉撤退,完全是嫌凍死凍傷的還不夠多,以上的兩個小點,如果蘇軍追擊那麼後果不堪設想,總結來說是沒有撤退的機動能力,如果有,應該是進攻,而不是撤退。

第三,戰略

第二點成立且蘇軍追擊,那麼大量德軍便會在野外成為活靶子。在看歐洲地圖,如果在蘇聯的德軍被消滅,蘇聯向西發兵,構築防線,那麼在高加索集群的德軍就會被關在高加索地區,最後很有導致全軍覆沒了。



御前帶刀侍衛


元首的就地死守,避免重蹈拿破崙法軍的千里大潰敗。而且冰天雪地也同樣給俄軍帶來困難,他們的攻擊力也就這樣、、、,德軍最終穩住了防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