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九大災難,第一個根本無法避免

9:三國亂世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曆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中國歷史上九大災難,第一個根本無法避免

黃巾之亂後,中原地區發生天災饑荒,例如:“建寧三年春正月,河內人婦食夫,河南人夫食婦”等紀錄。益州的劉焉、劉璋及荊州的劉表鎮壓叛亂,揚州因為孫策等人的戰爭,使得人口數都減少。三國末期約有3000萬人,而東漢末年自曹操統一北方後,魏蜀吳三方勢力的戰爭限於局部,如魏蜀交界的祁山、秦嶺一帶及魏吳相交的江淮之間,不再有波及全國並持續多年的戰爭,魏蜀吳又紛紛在其統治境內推行屯田、興修水利、招徠流民等措施以此恢復社會經濟,人口逐漸開始恢復,至三國

初年約有2224萬~2361萬人左右,僅有東漢人口峰值的40%。

8:靖康之恥

中國歷史上九大災難,第一個根本無法避免

靖康之恥又稱靖康之亂 、靖康之難 、靖康之禍、靖康恥。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發生於北宋宋欽宗靖康年間(1126~1127年)因而得名。又因靖康元年為丙午年,亦稱此事件為丙午之恥。

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三千餘人,押解北上,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

中國婦女的節烈論,從“靖康之難”開始被宋代道學家所注重。因為北宋後宮嬪妃、宗室婦女全部被擄往北方為奴為娼。“靖康恥”之後,中國即恥於議和。明朝的士大夫鑑於南宋的教訓,皆以為與滿人和談為恥。因此崇禎帝對於和議之事,始終左右為難。

靖康恥無疑是漢民族歷史上的一場大劫,也給當時的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更是大宋這個王朝的百年國恥!而這場大劫所產生的根源更是後人必須深刻總結的重大教訓,這個國恥宋王朝用了百年才終得洗雪,在此之間,南宋和金國之間的百年戰爭遍佈關陝黃土、秦嶺蜀山、河洛中原和江淮沿岸,遠比沙漠中打轉的宋夏戰爭更加激烈震撼!靖康之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深深刺痛漢人的內心,南宋大將岳飛在《滿江紅》中提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靖康之恥中被俘的徽欽二帝

7:滿清入關

清軍入關又稱清兵入關、滿清入關、清朝入關、入關戰爭,是指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中國東北少數民族政權的軍隊在明朝將領吳三桂的帶引下大舉進入山海關內、攻佔京師(今中國北京)開始成為統治中國的中央政府的歷史事件。

清兵入關,一遇反抗,必“焚其廬舍”,“殺其 人,取其物,令士卒各滿所欲”,轉戰燒殺37載,使中國人口淨減三分之一。繁華的大都市盡毀於清軍之手,血雨腥風的“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殺了20萬人),都是在幾乎殺絕之後才下令“封刀”的。還有“留頭不留髮”、“易服”等,據史載清軍還曾經在廣州、四川、贛州、江陰、湘潭、大同、南雄、潮州、常熟等地也進行了大規模的屠殺。

清軍入關戰爭中,清軍在中國各地進行了血腥的鎮壓,給中國人民造成極大痛苦,導致中國人口銳減,亦使中國的社會經濟和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嚴重摧殘了明朝中後期以經方興未艾的資本主義萌芽,中國的經濟直到乾隆年間才基本恢復到明代萬曆時期的水平。清軍入關後,由於滿洲還處在奴隸社會階段。生產力和生產方式落後,因此滿洲人在京畿地區大力推行圈地運動,頒佈“逃人法”,大量漢族人淪為投充人和旗人包衣(即奴隸),中國社會甚至有倒退到奴隸社會的趨向。清軍入關以後的清朝統治者,為了壓制漢人的反抗情緒和進步思想,大興文字獄,腰斬了明末以來光輝燦爛的思想啟蒙潮流。

6:甲申之變

甲申之變,指的是明末李自成攻入大明首都北京,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滅亡,隨後清軍入關的歷史事件。

1644年的春天,在中國大地上,以朱由檢為首的大明、以福臨為首的大清和以李自成為首的大順三大政權,為爭奪國家最高統治權展開了激烈的爭奪。1644年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攻克了北京,統治了中國276年的大明王朝宣告滅亡。僅過了40天,滿清軍隊南下,並迅速摧毀了起義軍的漢族大順政權,以及江南的明朝殘餘勢力,從此開始了滿族清朝對全中國的統治。

由於它尚未完成質變,繼續執行打擊官紳地主的政策,引起縉紳們的強烈不滿,因而不可能穩定自己的統治區,把漢族各階層人士結成抗清的一致勢力。軍事上部署的失誤又導致滿洲貴族得以勾結漢族官紳,構成對大順軍壓倒的優勢。說李自成等大順軍領導人因驕致敗,是指他們目光淺,驕傲輕敵;而決不能解釋為他們驕奢淫逸。明清之際,中國向何處去,是歷史上的一個重大問題。明朝的滅亡是漢族王朝體系的一次崩潰,漢族王朝此時進入了 “后帝國時代”。

5:崖山海戰

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崖門之役、崖山之戰、宋元崖門海戰 等,是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古代中國少見的大海戰。

中國歷史上九大災難,第一個根本無法避免

祥興二年(1279年)正月,降元之將張弘範率元軍攻至崖門,元軍浩浩蕩蕩陸續抵達崖山,對南宋形成三面包圍之勢。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六日癸未,張弘範預備猛攻,元軍中有建議先用火炮,弘範認為火炮打亂宋軍的一字陣型,令其容易撤退。祥興二年(1279年)三月十九日,崖山海戰結束,大宋王朝宣告滅亡。

崖山之戰後漢族整體被奴役,漢文明的發展與傳承受到史無前例的打擊和破壞。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接近現代管理的朝代,中國文化巔峰的時代,這些都隨著宋的滅亡而凋殘。崖山之後宋朝的戶籍簿上3/4的漢人都被屠殺。當時的漢人的社會精英要麼隱居海外,要麼投海自盡。

崖山之戰是中國歷史的重要的轉折點。中國人認為自己是最文明、最強大、最光榮的種族,中國領導世界,中國統治四夷。而崖山海戰顛覆了中國人的天下觀,中國皇統斷絕,夷狄成為統治者,沉重打擊了中國人的自尊心。宋朝的滅亡,絕對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改朝換代,而是中國第一次亡國。不少外國的史學家將宋朝滅亡視為古典意義中國的結束,所謂“崖山之後無中華”。

4:蒙元滅宋

中國歷史上九大災難,第一個根本無法避免

忽必烈滅宋之戰是元世祖滅南宋統一全中國的戰爭。1268年元世祖發起元滅宋之戰,首先派劉整與阿術率軍攻打襄陽,史稱襄樊之戰。1274年元軍攻下襄陽,宋將呂文煥投降。1275年降將呂文煥率元水陸聯軍於蕪湖擊潰賈似道的南宋水軍,史稱丁家洲之戰。隔年元軍攻陷臨安(今浙江杭州),謝太后與宋恭帝投降元軍。1278年南宋朝廷退至廣東崖山。隔年3月,張弘範在崖山海戰攻滅南宋海軍,陸秀夫挾持8歲的小皇帝宋幼主趙昺投海而死,南宋亡。元朝統一中國地區,建立我國曆史上第七個封建正統皇朝。

元對漢族採取民族壓迫方法,蒙古統治者對待漢人極為殘酷,每十戶漢人只能合用一把菜刀,還要供養一個監視他們的蒙古兵。誰家姑娘出嫁,第一夜必須送給蒙古人。蒙古人無需勞動就可以享有漢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財產;殺一個南人只需罰交一頭毛驢價錢;漢人甚至連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為名。

崖山之後無中國,漢族精英損失殆盡,人口損失幾千萬,中華文明獨立發展幾乎中斷。宋朝之亡,不僅僅是一個王朝的覆滅,更是一次超越了一般性改朝換代的歷史性巨大變故。

3:安史之亂

中國歷史上九大災難,第一個根本無法避免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屬下唐兵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共15萬人,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755年(天寶十四載)十二月,唐玄宗在洛陽失守之後,聽信宦官監軍邊令誠的讒言,殺大將封常清、高仙芝,起用病廢在家的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令其率軍20萬,鎮守潼關。

丙申日,唐玄宗一眾到了馬嵬坡(今陝西興平市西北23裡)途中將士飢疲,六軍憤怒,陳玄禮認為楊國忠作亂才導致安祿山謀反,請李輔國轉告太子想殺楊國忠的意圖。陳玄禮及韋諤請求玄宗殺死楊貴妃。高力士勸說玄宗保軍心安定,殺死楊貴妃。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縊死楊貴妃。寶應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於唐軍。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范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范陽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其餘部分叛將投降,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

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杜甫有詩曰:“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裡百餘家,世亂各東西”。這說明經過戰亂,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約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雖然亂事最終得以平定,可是對中國後世政治、經濟、文化、對外關係的發展等均產生極為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唐朝再無中興之日,變得平庸。此後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個人認為安史之亂不僅讓唐帝國由盛轉衰更是讓整個華夏大地地瞬間倒退了數百年從此整個中國再也沒有出現過像唐朝那樣的盛世了。

2:五胡亂華

中國歷史上九大災難,第一個根本無法避免

五胡亂華,指在西晉時期塞外眾多遊牧民族趁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弱之際,陸續建立數個非漢族政權,形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的時期。

304年冬天,氐族領袖李雄佔成都,自稱“成都王”,史稱成漢。匈奴貴族劉淵起兵於離石,史稱前趙,是五胡建國的開始。310年,晉懷帝永嘉四年,劉淵死,其子劉聰殺太子劉和即位。313年,劉聰毒死了晉懷帝。懷帝侄司馬業(或作司馬鄴),在長安登基,是為晉愍帝。316年前趙劉曜攻長安,俘虜晉愍帝。317年晉愍帝被殺,士族王導、王敦等,扶植晉朝遠房宗室司馬睿,在建康登基,是為晉元帝。歷時五十一年的西晉滅亡,東晉開始。

西晉“八王之亂”,胡人趁亂反晉。西晉滅亡後,出於避亂,晉朝皇室和北方黃河流域廣大居民進入安定的長江流域,史稱衣冠南渡。南渡導致了經濟重心南移。長年的戰爭使得中國的人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五胡亂華的時間一般從西晉滅亡(316年)開始算起,一直到鮮卑北魏統一北方(439年)。有的學者也稱之為“永嘉之亂”、“中原陸沉”、“中原淪陷”等。這一時期,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是漢民族的一場災難。漢族差點從歷史上消失了。

1:小冰河期

中國歷史上九大災難,第一個根本無法避免

“小冰河期”顧名思義指的是相對而言較冷的時期,但是比主要的毀滅大量動植物生命的冰期還是要暖和。歷史上的“小冰河期”都導致了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糧食大幅度減產,由此引發社會劇烈動盪,人口銳減。

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東漢末年、三國、西晉是第二次小冰河期,唐末、五代、北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末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當時氣溫劇降,造成北方乾旱,糧食大量減產,形成幾十年的社會劇烈動盪和戰亂,長期的饑荒是造成戰亂無限制擴大的根本原因。前三次“小冰河期”中國人口銳減超過五分之四,明末最後一次人口只銳減一半是得益於美洲傳來的抗旱高產作物土豆、玉米和紅薯救的命。殷商末年和周初的人口變動缺乏史料記載。東漢末,漢族人口是六千萬,幾十年饑荒和大戰亂後到西晉一統時漢族人口僅剩七百七十萬。隨後又是八王之亂、五胡亂華,中國南北漢族人口僅存四百萬。當時人口銳減是相當驚人的。唐末漢族人口也是六千萬,至北宋初期只剩兩千萬。明末漢族人口一億二千萬,至清初社會安定時剩五千多萬,此賴美洲傳入的土豆、紅薯和玉米等抗旱高產作物以救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