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翻新”公映,4K修復讓老電影光彩重生

這幾年,4K修復電影已經不是新鮮物,很多經典影片都出了全新的修復版本,既保存了原始的質感,又有了畫面更清晰、顏色更豐富飽滿、音效更優質的版本,備受電影愛好者追捧。

又一部經4K修復的經典老片要上映了!

由意大利著名導演朱塞佩·託納託雷執導的《海上鋼琴師》4K修復版將在11月15日登陸國內院線。天才鋼琴家1900年的故事從誕生之日起就深深攫住影迷的心,現在,藉由電影修復技術,這個20年前的故事抖落灰埃,顯得更加迷人。

這幾年,4K修復電影已經不是新鮮物,很多經典影片都出了全新的修復版本,既保存了原始的質感,又有了畫面更清晰、顏色更豐富飽滿、音效更優質的版本,備受電影愛好者追捧。每年的北京國際電影節上,“修復經典”都是熱門單元,今年重返熒幕的4K修復版《2001太空漫遊》5秒售罄,近日剛完成北京首度放映的4K修復版《海上花》,直到開場還有影迷手舉“求票”牌子等在電影院外,誠心可鑑,一票難求。

讓老膠片達到4K分辨率

“年代久遠的電影膠片,往往存在著灰塵、汙垢、黴斑、掉色、圖像抖動、劃痕、閃爍、噪聲、變色、模糊等種種問題,因此需要採用電影修復及處理技術對其進行處理,獲得更高的圖像質量。”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副院長丁友東表示,電影修復的用意一方面是“修舊如舊”,藉助數字修復技術,讓老膠片上被損耗的影像儘可能恢復到影片最原始的樣貌。另一方面是讓老影片能夠滿足如今大熒幕放映的要求。

事實上,據中國電影資料館修復主管王崢解釋,4K修復電影並非是“用4K技術修復的電影”,更貼近事實的含義是用電影修復技術把老電影修復到4K的分辨率。4K版本是把35毫米的膠片修復成4096×3112分辨率,這也是35毫米膠片數字化掃描後能達到的最高分辨率,同樣,電影修復也有2K甚至8K等選擇。“4K本身並不代表電影質量的好壞,一部電影的清晰度,除了分辨率,還受圖像質量、碼率、色彩空間等技術指標的影響。”王崢說。

據他介紹,一般來說,電影修復分為物理修復、數字修復、藝術修復三大步驟。年代久遠的電影老膠片,往往會存在齒孔收縮、膠片藥膜層脫落、黴斑等表面問題。物理修復,即對老膠片進行接補、清潔等工作,以便進行後續的數字化掃描。

之後通過膠片掃描儀對膠片進行膠轉數處理,之後就進入到了數字修復階段。在數字修復環節中,修復師會對膠片存在的髒點、劃痕、黴斑、抖動、撕裂等問題利用專業軟件進行問題的去除,之後進入到顏色還原階段,最終輸出高格式的畫面鏡頭。

王崢解釋,4K修復和2K修復不存在大的技術差異,只不過修復一部4K電影是2K電影工作量的4倍,尤其是在數字掃描階段,在做數字修復之前一定要做物理修復,物理修復越好,畫面質量越高。

“在位於西安臨潼的中國電影資料館西安電影資料庫,一支從建館開始代代相傳的物理修復團隊,一直在做物理修復這門手藝活兒。”王崢說,電影修復的最高境界是“修舊如舊”,讓老電影迴歸原本的膠片質感,這其中有著複雜的工藝流程。

國內修復水平與國際基本相當

隨著電影拍攝方式的不斷演進,電影的修復技術也在隨之變化。電影片基材質從硝酸片基到醋酸片基再到滌綸片基,不同的片基要求不同的保存方式,也會產生不同的問題,相應的,它們也需要不同的修復手段。

王崢表示,電影修復要看膠片本身,16毫米膠片可以進行2K修復,35毫米膠片可以進行4K修復,70毫米膠片(也就是常說的IMAX)可以做8K修復。膠片質量也直接影響著修復效果,因此,國外很多修復機構會在修復之前全世界遍尋電影拷貝,全部進行數字掃描後再修復,以求得到最好的效果。“而國內在檔案保存方面做得很好,這是傳承經典的重要基礎。我們目前修復過的最早的一部電影是1922年的《勞工之愛情》。”王崢說。

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起,歐美就展開了電影修復工作,最負盛名的意大利博洛尼亞電影修復工作室和美國標準收藏公司等,為世界電影修復工作作出巨大貢獻。

在國內,2006年國家開始實施“電影檔案影片數字化修護工程”,計劃每年投入3500萬元,由中國電影資料館牽頭,聯合中影集團、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中國電影數字節目管理中心等機構,一起參與這項工程,推進中國2萬部老電影膠片的數字化修復、存檔工作。

“目前國內的修復技術水平和國際基本持平,我們從2006年開始做,已經修復了500多部2K以上的國產電影。但我們保存的國產膠片電影的數量是22000部,所以主要的工作就是對檔案進行搶救性修復。”王崢說。

這是一項與時間賽跑的工作。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會有越來越多的膠片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不及時修復,可能會面對永遠的遺憾。

各種新技術“擦亮”老電影

新技術正在電影修復行業“一展身手”,“最近做《林家鋪子》的修復,由於影片黴斑非常多,就用人工智能技術修復黴斑,但人工智能修復的算法是基於前後幀的計算,在畫面動得很快的情況下會計算錯誤,需要再通過人工還原回來。”王崢說,總體來說,機器分擔了三到四成的修復工作,人工智能可以替代基礎性的修復工作。

前不久上映的電影《決勝時刻》中,經過修復的開國大典影像以彩色4K超清畫質出現在大銀幕上,“4K修復版中正片工作量的90%是靠AI技術解決,但是人工部分花了90%的時間。這部電影原來是單聲道立體聲的,在修復時需要把它分離出來,用5.1環繞聲的方式重新呈現出來。觀眾觀看時會有身臨其境的感受。”丁友東說,通過基於機器學習的技術來修復電影可以節省時間,從業者可以有更多時間進行藝術思考。

不同於圖像可以數字還原,聲音丟失了就找不到了,據王崢介紹,他們和中國傳媒大學、東莞理工學院合作,專門對歷史音頻資料做修復研究。通過語音識別和深度學習技術,收集一個演員一生的聲音,進行機器學習、生成模型,通過文字轉語音,把丟失的臺本還原出來,“接下來又遇到聲音的情感問題,於是再細化,把聲音按照不同語氣、語速進行歸類和標籤化,分別進行訓練。”王崢說,雖然還在研究階段,但這對今後音源丟失的影片的修復將發揮巨大作用。

“還有環境音,通過人聲和音軌的分離技術,我們想要搭建一個環境音的數據庫,如果修復需要尋找某個聲音,就可以到數據庫中去找。不過現在人的聲音和環境音分離後還存在混響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的技術解決方案。”王崢說。

在技術之外,“膠片的質感”是他一再強調的事,修復《盜馬賊》時調什麼色調的光,修復《梁山泊與祝英臺》時柱子是什麼樣的紅色,王崢一一歷數。據他透露,修復《盜馬賊》,導演田壯壯和當年的攝影師侯詠都親自參與,而《海上花》最後的調色也由導演侯孝賢和攝影指導李屏賓共同完成。這是技術成就藝術的絕佳範例,電影為時代存照,而電影修復正在為電影存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