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演员,演到你有心理阴影

说到童年阴影,你会想到谁?

《少年包青天》的干尸,《还珠格格》的容嬷嬷,《至尊红颜》的徐盈盈(挖了小太监的眼睛那个),《名侦探柯南》的小黑人……写下这些字的小十君,手都在颤抖。

好演员,演到你有心理阴影

▲眼神锁定你

但是对很多人,包括小十君来说,杀伤力最大的还是那个斯斯文文的外科医生安嘉和

他一旦收起笑脸,开始直勾勾地盯着镜头,小十君就觉得十分胆寒。

好演员,演到你有心理阴影

可能是因为跟前面那些角色比起来,安嘉和太接近我们的生活了。

我们或许认识、孰知一个“安嘉和”般的人物。

我们不敢联想,他是不是也有“安嘉和”般的故事。

冯远征老师也因为对这个角色极出色的演绎,成了家暴者的“形象代言人”。

只要是家暴,新闻配图都找他,人家不要面子的啊!

今天,小十君就来带大家再重温一下这部十六年前的“阴影”之作。

家庭的外衣,悬疑的骨血

着眼于家庭生活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以下简称《不》),不是我们所熟知的家长里短的那种电视剧。

丈夫安嘉和(冯远征 饰)开始家暴妻子

梅湘南(梅婷 饰)的契机,看似是因为得知妻子童年时被强暴过而受到打击。

梅湘南也是这样安慰自己的。

然而后面的几次家暴告诉她,安嘉和,不正常。

好演员,演到你有心理阴影

▲极端多疑

在表现家暴场景时,编剧巧妙的设置了一个“偷窥者”叶斗

的角色。

叶斗以拍纪录片为由,为他在对安家进行偷拍制造了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

在屏幕这边窥视叶斗生活的观众,又通过叶斗的镜头看到了安家的生活场景。

这样的拍摄手法,既满足了观众的窥私心理,又使家暴场景如纪录片般真实地呈现出来。

好演员,演到你有心理阴影

▲偷拍视角

编剧在访谈中说过,偷窥这一设定的来源是希区柯克的《后窗》

叶斗在自家偷拍的场景也与电影里的十分相似。

好演员,演到你有心理阴影

▲《后窗》中的偷窥视角

叶斗的偷拍后来被安嘉和发现。

从两人正面接触开始,剧情走向了悬疑

风格。

一方面,安嘉和开始反向偷窥叶斗的生活。

将他灭口后既要一直观察着警察的动向,又要看住试图反抗的梅湘南。

好演员,演到你有心理阴影

好演员,演到你有心理阴影

▲这里也有《后窗》的影子

与此同时,梅湘南也开始策划出逃

梅湘南的第一次出逃可谓是全剧最精彩的部分

安嘉和追到福州之后,编剧故意让他跟梅湘南有数次的擦肩而过,身为观众的小十君,每次看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生怕小南又被抓回去(虽然还是回去了)。

好演员,演到你有心理阴影

第一次出逃被抓回后,梅湘南无意中发现了安嘉和前妻的真正死因——她是因无法忍受暴力而自杀的。她开始设计第二次出逃,最终重获自由。

好演员,演到你有心理阴影

把家庭剧活生生演成悬疑大片,结局还有《肖申克的救赎》式的励志——能把如此丰富的剧情,编排进仅有23集的长度里,不得不佩服编剧的功力。(顺便一说,本剧的编剧姜伟也是《潜伏》的编剧)

加上冯远征和梅婷两人被“附身”般的演技,你说这剧能不好(xia)看(ren)么!

矛盾的“正常人”

“安嘉和”之所以能对观众造成巨大冲击,不完全是因为这是一个暴虐的角色。他是对传统观念的颠覆。

如果剧中呈现的是一个游手好闲、成天酗酒的邋遢男人形象,我们也许不会对他“打老婆”这件事太过吃惊。

因为我们在认知中更能接受“暴力是为了掩饰无能”这个逻辑。

反过来说,安嘉和这样的“有能男人”,实在不像是个“反派”。

浓眉大眼的朱时茂,怎么能叛变革命呢?

好演员,演到你有心理阴影

▲小品《主角与配角》

这种不适感来源于我们对于某种职业,甚至某种长相的人,天然持有的刻板印象。

当安嘉和的性格与他温柔体贴的外科医生形象发生错位时,观众就会觉得很难受。

其实在《不》中,形象与内在的“错位”处处可见:女主角梅湘南外表柔弱内心坚强;叶斗的偷窥是为了主持正义;正直纯良的警察安嘉睦对自己的嫂子产生爱慕……

好演员,演到你有心理阴影

▲失神般注视着梅湘南的安嘉睦

好演员,演到你有心理阴影

▲见证了家暴而无能为力的叶斗,时时都在拷问自己

这种看似矛盾的设定不光是为了增加戏剧性。

事实上,与我们的直觉相反,一个人的外在与内在是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的。

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认为,人表现出来的人格(即“超我”)仅仅是冰山浮于海面的一角。剩下的绝大部分潜藏在人的无意识中——这才是对于人生的发展有决定性影响的一部分。

好演员,演到你有心理阴影

因为受到外界环境的制约,人总是要进行一定程度的伪装。

之前嚎叫着“人设崩塌”

的迷妹们,可能是体会最深的吧。

《不》中没有现在的电视里那种形象单薄的“纸片人”。

安嘉和、安嘉睦、梅湘南、叶斗,他们都是鲜活的、立体的、生活化的“常人”。

安嘉和内外的巨大反差,也引起了观众的思考。既然“无能”不是他对妻子暴力相向的理由,那什么是呢?

家庭暴力的“五十度黑”

作为中国第一部表现家庭暴力的电视剧,《不》走得非常远。

在触目惊心地控诉暴力之外,它对家暴者心理家暴的社会现状的挖掘深度,在国产剧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婚姻给安嘉和带来的是一个可以发泄压力的对象。

妻子是他的所有物,安嘉和想要的不是一个伴侣,而是一个

“理想的”爱人形象

这个“理想的妻子”必须是忠贞的,纯洁的。

所以当他发现妻子有跟别的男人说话这种“放荡”的行为时,他就会用暴力来“矫正”她。

好演员,演到你有心理阴影

这和他是否“无能”无关,而是源于其内心极端的占有欲

好演员,演到你有心理阴影

这种病态的占有欲,让安嘉和已经不把梅湘南当成一个“人”来看了。

梅湘南对安嘉和的第一次暴力选择了原谅

但到了第二次、第三次,她就开始警惕起来,为自己寻找退路。

好演员,演到你有心理阴影

《不》大胆地表现了社会对于家暴问题的冷漠态度。

多少人会用一句“清官难断家务事”,一句“家和万事兴”,把所有责任推给受害者。

小十君印象比较深的一个情节是,梅湘南把家暴的事情告诉了好朋友刘薇。

刘薇的第一反应是“你有没有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好演员,演到你有心理阴影

说实话,在梅湘南第一次被打时,小十君和她一样在想,她是不是哪里做的不好?

安嘉和打她,是不是也有自己的苦衷?

但这样的思想,其实是非常危险的。

“他打你,一定是有原因的;你被打,那是因为你该

”所谓的,“被害者有罪”论。

好演员,演到你有心理阴影

▲梅湘南一直在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对于加害者要表示理解,对于受害者要陈列其“罪证”。

人性的冷漠不过如此。

安嘉和是一个不幸的人

他少年失孤,一个人把弟弟带大,为了生存,尝尽世间冷暖。

为了迎合大家对他的社会形象的认知,他又不得不装出一副好男人的样子,把狂躁、多疑的本性深深埋藏在心底。

好演员,演到你有心理阴影

▲他的矛盾之处,也是他的可怜之处

但是《不》一剧十分克制,对于安嘉和的过去只是匆匆带过。

因为暴力就是暴力,过多的渲染施暴者的悲情只能误导观众。

剧中还有一个值得回味的情节。

梅湘南和保姆一起去买东西。

梅湘南想要买一个保温杯,保姆不许,后来打电话给安嘉和事情才得以解决。

好演员,演到你有心理阴影

▲“安医生说了”x1

这个细节透露了两个信息

一来家暴者多会在肉体上和经济上限制受害者的自由,以增强对其的依赖

依赖大了,自然就不会想要逃跑了。

比如梅湘南本来在学校当教师,在安嘉和的哄骗下辞职后再也没能继续工作。

再比如在她残疾后,安嘉和为家里装上了铁门,又请来了个保姆,时时观察着梅湘南的一举一动。

好演员,演到你有心理阴影

▲“安医生说了”x2

旁观者常会问受害人的一句话是“为什么不逃走?”

看看梅湘南吧,哪有这么容易。

二来这个情节也暗示我们,恶行的实施往往是合作的结果。有作恶的人,也会有助纣为虐的人。

就好像想要整倒小燕子和紫薇的明明是皇后,那些折磨她们的馊主意却都是容嬷嬷出的。

这个面相上很像容嬷嬷的保姆可以说是不二之选。

她足够不近人情,足够唯命是从

她丝毫不觉得安嘉和对梅湘南的管束有多么异常,她甚至乐于参与其中

好演员,演到你有心理阴影

▲“安医生说了”x3

尽管生活在暴力和管制之下,梅湘南还是逃出来了。

她有忠诚的朋友,爱慕她同情她的陌生人,还有自身的坚强和智慧。

虽然自由的代价,是她的亲生哥哥和腹中孩子的生命,还有母亲的疯狂。

好演员,演到你有心理阴影

▲已然不记得女儿的梅母

然而梅湘南只是不幸中的幸运者。

那不幸中的不幸者们呢?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