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的起源與發展:“中華”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和作用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經數千年的發展,中華歷史文化成為了不可割捨的一部分。或許如今已沒有人在意“中華”是什麼意思,也不懂“華夏”為何物。中國人民為什麼又稱為中華人民,其中蘊含了太多歷史文化知識。甘肅渭河、涇河和西漢水流經的豐饒土地,孕育了古老的華夏文明,華夏,也稱為“夏”、“諸夏”,是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居民的自稱。中原地區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也泛指中國。“華夏”一詞,最早記錄於《尚書》。

中原的起源與發展:“中華”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和作用

“夏”是從夏水(漢水)得名,“華”則因華山而得名,古書典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稱四方為夷蠻戎狄,華與夏相互通用,華即是夏,合稱“華夏”。也有學者認為,中國是禮儀之邦,“夏”有高雅之意,“華”則指服飾美麗,華夏也是深層次的文化沉積。從古至今,中國曾有許多名字,其中最為霸氣的,當屬秦始皇時期。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正統皇帝,明代思想家李贄尊其為“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完成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他於13歲即王位,開始親政後重用賢臣,先後滅六國,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始皇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並延續上千年。

中原的起源與發展:“中華”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和作用

從功績來看,秦始皇是當之無愧的千古一帝,他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以郡縣代分封,統一度量衡、文字、車軌等,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秦始皇統治時期,國力強盛,四方畏懼,他還為中國取了一個非常霸氣的名字——中華,並且一直沿用至今不曾改變。

中原的起源與發展:“中華”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和作用

秦始皇為何取中華為名,看似普通的兩個字,其實蘊含著大智慧。古人在天文方面頗有研究,根據《天文經星》的記載:

“東藩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東太陽門也。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華東門也。第三星曰次將,其北,東太陰門也。第四星曰上將,所謂四輔也”

中於天地者為中國,中原位於四方之中,以區別四方而稱為中國,也是古人對於位次尊卑的理解。為宣揚國威,“中”是必不可少的,也區別於四方夷蠻戎狄,秦始皇認為自己是天下之主,“中”就是正統,唯有處於中心的國家,才是天命所歸。而“華”則是指華胥山,《列子》中記載:“華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媧’,伏羲、女媧生子少典。”因此,華胥也成為炎黃之祖,我們都是炎黃子孫,而炎帝和黃帝都是華胥的子孫,秦始皇便取其“華”字。

中原的起源與發展:“中華”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和作用

中華,顧名思義位於中原地區的人,便是真正的炎黃子孫。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中華已經不侷限於中原地區,從秦始皇時期的王朝疆域為基礎,歷代王朝不斷擴寬疆域。如今的中華代指中國全境,這一詞語不僅是地理層面,更深一層的價值在文化沉積。

如今,外國人來到中國,只能說是訪華。居住在外國的中國人,被稱為華人,足以見“華”字的內涵與影響。1901年,梁啟超曾發表《中國史敘論》,首次提出“中國民族”的概念。1902年,梁啟超在此基礎上,正式提出“中華民族”。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包括56個民族,以往的中華民族主要指漢族,經過演變發展,如今已包括56個民族,各民族是一家。

中原的起源與發展:“中華”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和作用

在中國古代,中原的中心地位備受尊重,內遷的各民族都表現出對中原傳統的強烈認同意識,能否居中華正統,在當時成為一個政權是否能在社會輿論面前取得合法存在資格的潛在標準。居中華之地,居先王之國,理所當然為中華正統。“中華”一詞在中國歷史上影響之大,由此可見,秦始皇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中華的強大之處,在於歷經上千年的變化而不變的真理。中華民族根本不會被任何文化所同化,我們一定會把它變成我們自己的,中華之強大,在於根本。

參考資料:《論中國學術思想之變遷之大勢》

《尚書》

《列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