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輿祖師(楊曾廖賴)之(二)———劉氏傳承脈絡小述

劉江東堪輿與傳承

堪輿祖師(楊曾廖賴)之(二)———劉氏傳承脈絡小述

得到楊筠松宗師堪輿技術傳承的幾大徒弟有:曾文訕(首徒)、廖瑀、範越風、厲伯紹、劉淼、葉七(挑夫)、邵庭監及劉江東(二弟子,亦是關門弟子、,現在說起楊公弟子及其風水傳人,很多風水愛好者甚至業內人士,只知有三僚村的曾、廖兩家,而作為楊公風水在傳承和發展上做出較大貢獻的楊公嫡傳弟子劉江東,竟然少有人清楚,或者知道其人,也說不出個所以然。本文從劉江東的生平及其對楊公風水的實踐與傳承發展的研究,讓人們進一步瞭解楊公風水傳承的脈絡以及劉江東對楊公風水傳承發展的貢獻。劉江東傳道,不拘姓氏,好學者則傳之。不象曾派、廖派僅傳本家風水絕訣!

據明嘉靖 15 年(西元 1536 年)董天錫編撰的《贛州府志》記載:“竇州楊筠松,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臺地理事。黃巢破京城,乃斷髮入崑崙山。過虔州,以地理術授曾文辿、劉江東。卒於虔,葬雩都藥口壩”。楊筠松為避黃巢之亂來到虔州(贛州),以地理(堪輿、風水)術行於世,創立了形勢派風水,一生扶貧濟困,匡扶正義,在民間還流傳著許多關於他的故事傳說,被世人稱為楊救貧,授于都曾文辿、劉江東二徒。曾、劉二人為楊公風水的傳播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但很多風水愛好者甚至業內人士,對劉江東也不甚瞭解。筆者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和堪輿書籍,對劉江東的生平以及在楊公風水的傳承與發展上,做了一些整理和分析,因年代久遠,史料不足,只是一些粗淺的分析研究,尤其是在民間傳承及理論上的傳承發展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有待進一步的交流研討。本文只是給人們瞭解一代風水大師劉江東一些參考,同時為人們研究楊公風水的傳承發展起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劉江東生平

劉江東,字淵則,名子昇,別名七碗、添碗、晚年號劉白頭,術精堪輿,世稱見道先生。生於大唐中和四年甲辰二月初五(西元884年),歿於北宋開寶五年壬申十一月(972年),享年89歲,卜居上老(于都縣葛坳鄉上腦村,今為曾子村)。據《于都上溪劉氏家譜•劉江東行藏記》載:“公乃大學士劉韶之後,上世有知虔州者,因家焉。居於都上老。厥祖為盧王參政,因此遇楊公,遂使公授術焉。晚號白頭。異處人調市域曰:劉添碗,蓋指漆碗上老家話也”。 又據《雩都縣誌》(清同治版)載:“劉江東,上牢人,楊筠松避黃巢之亂來虔州,江東與同邑曾文辿師之,得其術。江東不著文字僅留口訣,執簡握要,其子孫傳之”。劉江東是楊筠松的主要傳人和楊公堪輿理論實踐的主要記錄者之一,他傳授不拘姓氏,好學者則傳之,為楊公風水文化的傳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著有《三寶經》、《懷玉經》、《海底眼》等行世。

劉江東葬于都葛坳上腦常樹庵(今曾子村紅星組)東南天字嶺半山腰上,今墓尚在。墓地呈望江虎形,王字穴,與其父同葬,墓於1981年重修。

二、劉江東的風水著作及實踐

(一)、風水著作

據《地理正宗》(堪輿部名流列傳•附錄)載:劉白頭,唐代,著《海底眼》;劉見道,宋代,名淵則,字叔雲,雲(雩)都人,著有《乘生秘寶經》。⑴

據《人子須知》載:《海底眼》劉白頭著。⑵

據《雩都上溪劉氏家譜》(道光十三年七修家譜)中收錄了劉江東所著《三寶經》,其中《三寶經序》載:“楊夫子,諱益,字筠松,別號長茂山左,竇州人,唐太和甲寅(834年)三月初八生。……天佑三年(906年)九月壽七十有三。籲九卷青囊從此失矣。幸餘時為盧王參軍,同邑人曾文辿從遊其門,稍得青囊口訣,餘特著之,於書曰:天寶至寶家寶,名為三寶,更有《懷玉經》、《海底眼》,以為傳家口訣云爾” 。“江東謹將口傳十二倒杖作十二落頭撰成歌訣曰……以為傳家之秘”,“《乘生秘寶經》系至寶經傳,雩都見道劉淵則著”。劉江東的後人根據江東口傳口訣編著了《劉公葬法》之天寶經葬法。從以上可見,劉江東著有《三寶經》、《懷玉經》、《海底眼》。

又據《人子須知》中載:“《三寶經》珏齋謝子逸著”;⑶《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中《堪輿部名流列傳》也載:“謝子逸,宋代,著有《三寶經》;謝和卿,宋代人,字鈺齋,號玉元子,與劉見道同時,著有《神寶》、《天玉》二經”。⑷從上可知,謝子逸、謝和卿實為同一人,所著《三寶經》與劉江東所著《三寶經》只是同名而已。

(二)、風水實踐

劉江東從十多歲拜於楊筠松門下,一生從事堪輿術達七十多年,經歷唐朝、五代和宋朝,所以書中記載劉江東是唐代或宋代風水師。從事風水實踐之久,而跨歷史朝代之多,這在堪輿史上實屬罕見。而且劉江東一生所用字、號、別稱又多,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的《堪輿部名流列傳》中記載:“劉白頭,唐代,著《海底眼》;劉七碗,宋代地理家,會昌人,號江東;劉見道,宋代,名淵則,字叔雲,雲(雩)都人,著有《乘生秘寶經》”,⑼對此可見一斑,在同一著作同一章節中把一個劉江東變成了三個不同的人。劉江東在長期的風水實踐中,堅持楊公風水的傳承與發展,他所著的《三寶經序》中載:“楊夫子,諱益,字筠松,別號長茂山左,竇州人,唐太和甲寅三月初八生。……天佑三年九月壽七十有三。籲九卷青囊從此失矣。幸餘時為盧王參軍,同邑人曾文辿從遊其門,稍得青囊口訣,餘特著之,於書曰:天寶至寶家寶,名為三寶,更有《懷玉經》、《海底眼》,以為傳家口訣云爾”。“江東謹將口傳十二倒杖作十二落頭撰成歌訣曰……以為傳家之秘”。可見,雖然楊筠松的九卷青囊已失,劉江東將楊筠鬆口傳十二倒杖作十二落頭撰成歌訣,以為傳家之秘傳承下去;而且在實踐中,積極探索發展楊公風水,著書立說,對形勢派風水的形成和發展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明代王褘(1322---1374)的《青巖叢錄》說:“後世言地理之術者分為二宗:一曰宗廟之法,始於閩中,其源甚遠,至宋王伋乃大行。……一曰江西之法,肇於贛人楊筠松、曾文辿,及賴大有、謝子逸輩,尤精其學。……其學盛行於今,大江南北,無不遵之”。宋代地理術已經形成理氣與形勢二派,其中形勢派,因此派主要人物都是江西人,所以又叫江西之法。在《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的《堪輿部名流列傳》中所列的堪輿名人,宋代的有一半以上都是劉江東所傳一脈。據明嘉靖庚戌張經撰《玉髓真經序》中載:“至晉郭景純遂得而祖述焉,斯乃相地攸宗。自余天機、天乙、玄樹、赤霆,非不併列錯陳,有裨地理。而近世惟以楊筠松之《畫莢圖》、劉江東之《金函經》(實為劉江東女婿譚文謨十八世孫譚仲簡所著)為準。”⑽可見,劉江東及其一脈對楊公(形勢派)風水傳承發展的貢獻。但劉江東一脈傳承至明代幾經失傳,加上劉江東一生所用字、號、別稱又多,到明代真正瞭解劉江東的不多見,從明代王褘所著《青巖叢錄》就可知王褘也不瞭解劉江東,其實至今也沒有多少人真正瞭解劉江東其人。

當時,劉江東主要是在贛州及周邊的福建汀州、廣東梅州從事堪輿術,劉江東和其師傅楊救貧一樣,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也是一位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在尋烏老縣城石溪堡北邊的山坡上有一座江東廟,就是為紀念他而建的,該廟還是尋烏八景之一的“江東曉鍾”,到1966年江東廟被拆建黨校,現在尋烏縣城還有一條江東廟路。⑾據《于都上溪劉氏家譜•劉江東行藏記》載:“公之術甚精,家富而所行不遠。惟福汀州而已。”劉江東雖所行不遠,但他從事堪輿術達七十多年,也留下許多風水作品。如今多散見於姓氏族譜和各地的傳說故事之中。

劉江東選址佈局澄江村。據《千年古村澄江》記載:“譚文謨歸隱後,於西元930年前後,其岳父劉江東為其卜居在澄江開基建村。距今約1080年。⑿譚文謨之第九代孫譚文景生於宋真宗鹹平五年二月三日(西元1002年),文武全才,授宋仁宗朝都指揮使,出鎮漢陽府(1023年-1056年)因其精通祖傳堪輿秘笈,識得澄江為風水寶地,卸任後,於西元1060年前後回遷到故鄉澄江村居住。距今950年。⒀澄江村以澄溪河水清澄而得名。這裡不僅風景優美,環境更是自然天成。不僅來龍龍勢活躍地屬真龍正結,開帳後的龍穴亦結成陽宅之平陽局,地勢坐西朝東,堂局寬闊明朗,砂護案朝齊備,且明堂四周山勢自然形成有似城廊般四圍緊密,水勢由左流入過明堂後向右九曲而去,天門有開且地戶不見出口,江水清澈緩慢而流,風藏氣聚,四季如春,實屬難得的風水寶地。”⒁澄江村首建於後唐時期,次建於北宋仁宗時期,興於宋元明清四朝數百年間。歷經數朝發展,數百年間人丁茂盛人才輩出。澄江村至今繁衍人丁十數萬之從散居國內外,歷代裔孫官貴無數,營商致富亦不在少數。今澄江村已成為江西省首屈一指的風水名村。

堪輿祖師(楊曾廖賴)之(二)———劉氏傳承脈絡小述

選址上老劉氏宗祠。上老劉氏宗祠座落在今于都葛垇鄉上腦圩,據《劉氏家譜》載其形勢雲“來龍天字岺,腳踏湖江山。左邊左旗山,右邊旗山面。七星過塅腰帶水,前面公案桌,後面筆架山。” 相傳為劉江東卜居上老後選址。在上腦村還流傳楊救貧為劉江東父親選墓穴而考驗劉江東的故事,今墓尚存。現為劉江東與其父親的合葬墓,在於都上腦村西南天字嶺半山腰,碑文:“彭城劉氏,生歿於載譜,本處尚書庵屋背,巽山乾兼辰戌向,吉度分金。七世祖考劉公川魯老府君、八世祖考劉公江東老府君之墓,一九八一年重修”

堪輿祖師(楊曾廖賴)之(二)———劉氏傳承脈絡小述
堪輿祖師(楊曾廖賴)之(二)———劉氏傳承脈絡小述

劉姓風水傳人(不一定是劉江東先師直系脈絡傳人):

1,唐宋元朝:譚文謨(劉江東女婿)、劉謙(江東(五世)孫)、譚仲簡(劉伯溫師父)、劉秉忠(元朝國師)、劉福通(元未)、劉伯溫(明代)、劉雲正、劉雲山、劉雲峰、劉雲岫

2,清代及民國:劉耀川(清代)、劉傑(清中)、劉月泉、、劉潛、劉若谷(清初,廣東陽春市三甲鎮劉氏宗祠)《地理千金賦》、劉一明、劉沅、劉家好(不過五)、劉文瀾、劉禮讓(清未)、劉留地、劉子華、劉仙舫、劉訓升、

3,近現代及現代有:劉大均、劉廣斌、(劉伯溫第22代孫)、劉傳山、劉鳳鳴、劉東泉(李定信高足)、劉乃華、劉國勝(劉江東一脈37代傳人)、李唯弘(38代傳人)、戴貴忱(劉江東一脈第38代傳人)、劉文飛等笨軍網絡紅人。

堪輿傳承脈絡小理:

(一)、總脈線彙總:楊公筠松傳曾文遄/劉江東/胡矮仙/李子華-劉穎(劉江東次子)-劉性存-劉隆——深——樂玄——淵——德真——均玉——均寶——時習——信叔——厚峰——雲岫——世仁——世良——宗題(顯)——敏政——岐山——伯巍劉*忠-劉長庚-劉伯溫-**劉漢明-劉水源/吳星亭-劉興旺/劉仙舫--劉鐵爐/劉勵生(遷臺)-劉禮讓-劉江錫/江晃-劉鴻基

(二)、譚家脈絡傳承:楊公筠松傳曾文遄/劉江東-譚文謨-譚昭-譚師淵-譚憀軒-譚玉山-譚浚川-譚遁庵-譚輝山-譚碧澗-譚文景-譚山泉-譚江叔-譚勒山-譚鐵山-譚辰峰-譚德新(辛)-譚以信-敦素(譚寬,18代)-劉伯溫(表侄)

(三)、劉伯溫脈絡傳承:劉青田-劉璉(長子)劉璟-劉廌-劉瑜-劉世延- 劉藎臣-劉孔昭-----

(四)、劉勵生傳承脈絡:劉江東真傳一脈-劉長庚-劉伯溫-**劉漢明-劉水源-劉興旺/劉仙舫-劉鐵爐/劉勵生(遷臺)-劉禮讓-劉江錫/江晃-劉鴻基-劉潤才。

劉江東先師作品:

1.江西省于都縣葛坳鄉澄江村譚氏宗祠:澄江村初起是由唐末風水名師、中國風水文化創始人楊筠松之高徒劉江東,為其女婿譚文謨所選址佈局的,

堪輿祖師(楊曾廖賴)之(二)———劉氏傳承脈絡小述

2.劉氏祖地:喝形梅花落地”烏縣菖蒲鄉水晶寨的

3.鴨子墓(天子墓):尋烏縣東江源頭三洞村的髻坑。

4.孫誗(chán)兒子孫實夫婦合葬墓(喝形美女照鏡):來龍馬駕山,艮龍正針過脈,寅兼艮(微兼,59度左右)入首。數據:坐子山午向兼癸丁(4度左右),原左側大河水流到前當堂出水,左邊來水卯兼乙,水口丁兼午。

5.贛南劉氏宗祠:該祠在左乾水(元辰水)與正前方甲水(支水),合流出丁方。若考慮堂局端正立向的話,水該出丙方水局水口,但墓庫水上堂為敗局,劉公巧妙地立庚山甲向兼寅申,變水出丁方之木局,收生(乾水)旺(甲水)上堂,此祠堂劉氏幾百年人丁興盛,官富不斷。

6.劉江東墓:葬於江西省于都縣葛坳鄉上腦書庵(今曾子村紅星組)東南天字嶺半山腰上,今墓尚在。餓虎望江王字穴形,王字穴,與其父同葬,墓於1981年重修。理氣分析: 入首來辰龍(周天125度),立巽山乾向兼辰戌,(周天134度),右前子兼壬水來(周天355度),左前出戍兼辛口(周天295度)。

堪輿祖師(楊曾廖賴)之(二)———劉氏傳承脈絡小述

7.梅州富豪曾憲梓一世祖祖墳:“餓豬拱兜”*,廣東省梅州市梅縣白渡嵩山溪口是兼卦的北斗七星打劫:據曾氏家譜與碑文字,此墳乃是明朝劉江東後裔所建,醜龍入首,祖墳立壬山兼亥坐室宿5度中,現在為亥山兼壬坐室宿7度。:左邊*辰水來,內水又出辰*囗

8.廣東省梅縣徑義的蓮花山之蓮花寺:劉江東的最後30餘年是在廣東梅州地區度過的,最後老死在豐順境內(徑義)的“蓮花寺”。

堪輿祖師(楊曾廖賴)之(二)———劉氏傳承脈絡小述
堪輿祖師(楊曾廖賴)之(二)———劉氏傳承脈絡小述
堪輿祖師(楊曾廖賴)之(二)———劉氏傳承脈絡小述
堪輿祖師(楊曾廖賴)之(二)———劉氏傳承脈絡小述
堪輿祖師(楊曾廖賴)之(二)———劉氏傳承脈絡小述

9.豐順建橋張氏祖祠:開族地“觀音坐蓮”形,辰山兼乙,水走戌乾亥。

10.廣東豐順“張氏圍”:總祠立酉山卯向兼庚甲,丁酉丁卯分金。大河從坤方流入此鎮,繞“張氏圍”北門而過,向乙辰方流出。“張氏圍”有東南西北四門,裡面有總祠和各房份的大廳。西門立卯山酉兼甲庚,丁卯丁酉分金;東門立的是酉山卯兼辛乙,辛酉分金;北門立巳山亥向,朝逆水;南門立子山午向兼壬丙,丙子分金。

風水古村澄江村與劉江東淵源

地址:位於江西省于都縣葛坳鄉,地處江西省東南部屬於于都縣境北邊,北近寧都縣交界處西依興國縣境東靠瑞金。澄江村於2006年被贛州市文化局公佈為第一批“不可移動的歷史文化古蹟”(于都縣唯一入選的村莊)。

澄江村初起是由楊筠松之高徒劉江東,為其女婿譚文謨所選址佈局的,也是譚文謨家族的起基繁興之地。歷經數朝發展,數百年間人丁茂盛人才輩出。今澄江村已成為江西省首屈一指的風水名村。

近年來海內外風水研究者前來此地就是考察風水大師劉江東所選址並規劃佈局的風水名村。

據考證,澄江村的開山祖是譚氏家族。譚氏本為姬姓始於周朝。傳至第十七代孫譚文英時,乃遷徒湖南定居,再至南朝宋元嘉末年時,其裔孫譚衍昌科中元嘉末年進士官任都蔚,後因暗留妃子於家中而獲罪出貶於江西撫州,後便定居於撫州譚坊。至唐寵宗元和年間譚衍昌第十六代孫譚寅郎階其兒子譚全播再由撫州遷徙至寧都的斫柴崗。

譚全播於唐僖宗朝科中進士官至太蔚封金紫光祿大夫,後於後梁乾化二年(912年)受後梁帝賜封為防禦使兼五嶺開通使,居於贛州城內。延至次子譚文謨因襲其父親爵位又續住於贛州城內。

唐朝末年黃巢之亂入侵長安城時,當時在唐都長安城任職金紫光祿大夫的楊筠松亦隨軍出城南逃。半路中結識時任武昌太守的廖鑾,他也因黃巢之亂而想回鄉避難,因同朝為官而相談,又兩人皆為性情中人故話語投機而後相偕同行。及至江西廖鑾家鄉時,因受廖鑾極力慰留又見廖鑾家鄉屬地風水及佳,遂暫借居於廖鑾宅內。

黃巢之亂中有一洛口鎮鎮人氏名盧光稠,因一心保衛鄉人遂偕其表兄譚全播組織防衛軍據贛稱王,廖鑾有一族親名廖爽便任職於盧光稠軍中任一武將後升任刺史,盧光稠因聽得廖爽提及族親廖鑾之名便前往廖鑾家拜會,而同時認識與廖鑾同座的楊筠松。

唐僖宗鹹通十五年(874年),盧光稠父親盧卓死亡,盧光稠便前往廖鑾家禮聘楊筠松為其父親卜葬於八都球田崗之坳塘,又名長嶺裡的旗形山的旗尾穴內墓坐酉向卯,葬後數月盧光稠因受旗形之火山感應快速之力量,即升節度使加平章統行事之爵位。事過六年後的唐廣明元年(880年)時,盧光稠母親曾氏過世,盧光稠又禮聘楊筠松前往卜葬於寧都縣洛口鎮麻田村龍馬形的鉗穴內,墓坐辛向乙,此墓更使盧光稠子孫發官貴十數代而不隨。盧光稠本人從此更加聲勢日旺,不但擁兵數萬且威鎮贛州主政長達26年之久。

盧光稠母親曾氏外家有一名為曾文辿的人是盧光稠表弟,就在盧光稠軍隊內任職參軍,見楊筠松之堪輿術如此專精便偕其大哥曾文遄及其三弟曾文迪等,同拜在楊筠松門下學習堪輿秘旨,同時譚全播次子譚文謨之岳丈劉江東,聞訊後也經譚文謨介紹而拜進楊筠松門下學習堪輿精術。而後譚全播便聘請楊筠松前往堪查其祖墳,經楊筠松堪查譚全播各門祖墳後發現譚全播祖父及父親的墳墓皆稍有缺失,遂央求楊筠松為其祖父譚胡的骨骸改葬於葛坳鄉的連狸吐舌形穴內,又將其父親譚寅郎骨骸改葬於光化裡表富塘的中元夫子嵊穴內。此後譚全播便於乾化二年(912年)受後梁帝賜封為虔州防禦使兼五嶺開通使,從此執政虔州長達七年,直至85歲死亡為止。

全播死譚文謨接掌父親職位,執政虔州而續父親居住於贛州城內。譚文謨因娶劉江東之女劉氏為妻因而得到劉江東傳授堪輿秘笈,而後自行卜居於潭布,後又遷徙三坳之石橋頭,時岳父劉江東前往堪查後因覺不甚理想,便出面為其女婿譚文謨尋得澄江之風水寶地而再次遷徒澄江定居。自此譚氏一門開使人丁大旺,後因人口眾多便有裔孫外遷散居各地,有的遷回原居地石橋頭,有的遷至異邑,數代間開枝散葉繁茂無數,同時官貴無數富商亦分佈於各地。

譚文景為譚文謨第九世孫,原出生於寧都石上鄉斫柴崗,於宋代時官任都指揮使出鎮於漢陽,於宋仁宗時辭官還歸故里,譚文景因亦習得先祖譚文謨延傳下來的堪輿秘旨精華,故當回祖居地澄江堪查後發現澄江確是一塊非常難得的風水寶地,便回遷澄江祖地開基發展。

譚氏一族代代有人繼習堪輿術,除偶有為人扦葬外,還常有外人求教但皆疑於祖傳之規而不予授教。直至淵傳至第十八代裔孫譚舉寬時已近元朝末年,譚舉寬雖學得一身天象堪輿及卜巫之精華,但疑於世局不穩致並未外出發展而隱於澄江潛修。平日除偶於受鄉人之邀而外出為人卜葬外,餘時皆留於澄江過著詩書寫作平靜的日子。

直至譚舉寬年老時適有其表侄婿劉基前來求教,此時的譚舉寬正因其子並未繼其志而學習堪輿術,而孫輩又年紀尚幼正恐於此術失傳之際,適有劉基前來求教,譚舉寬心想,劉基雖為外人但亦為其表侄的女婿,雖為姻親的晚輩,但也可論為親人。又見劉基之長相骨架貴氣甚重,且見劉基之個性頗為隱重談吐也頗有內涵,於是譚舉寬自渡如今而將祖傳之堪輿功夫傳予劉基相信祖靈必能諒查才對的,便收劉基為徒並將其先祖所留之堪輿正宗之觀龍查脈及點穴之法盡授予劉基。

廣東蓮花寺與劉江東後人的關係。

堪輿祖師(楊曾廖賴)之(二)———劉氏傳承脈絡小述

廣東省梅縣徑義的蓮花山之蓮花寺是廣東省四大名寺之一,始創於明萬曆年間(1578-1619年),距今近400年。相傳,該寺為明初大臣、元朝末年輔佐朱元璋立功的劉江東之後裔劉伯溫(誠意伯)所創建。

蓮花寺自明代創建以後,清代從順治、康熙至咸豐年間,仁人善士曾先後捐資多次進行重修擴建,佛寺規模不斷完善,宮殿僧房俱全,寺廟建築高大堂皇,蔚為壯觀,左有鐘鼓樓,右有練武場。其時,晨鐘暮鼓,誦經唸佛,醒世超凡,眾多善男信女、騷人墨客,慕名前來頂禮膜拜,或遊覽消閒,作詩題詞者,絡繹不絕,長年香火鼎盛,旺極多時。

然世事滄桑,年代久遠,修葺間斷,尤其是在“文化大**”期間的1967年冬,這一佛家勝地蓮花寺,被當作“四舊”而遭毀。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寺廟已面目全非,牆垣倒毀,空存遺址,四周一片荒涼,僅存數尊殘缺不全的佛像和歷代重修及捐款芳名石碑4塊,其他文物蕩然無存,甚為可惜。

改革開放以後,在毗鄰梅、豐兩縣的善男信女及各界熱心人士的關心支持下,眾多熱心公益的人士為搶救歷史文化遺產,多方籌集資金,共襄善舉,使歷盡百年滄桑的蓮花寺得以重新修復,古寺重光,現已初具規模,並有僧人住持。現該寺由政府宗教部門已劃入開放的寺庵,每年均接待不少四方遊人和香客。

蓮花古寺有謂“生龍口”之傳說,蓮臺挺立,群山古木蒼翠,風光旖旎,靜寂清幽,澗泉流湧,雲煙繚繞,堪稱“神仙福地”,遊覽勝境。寺廟創始祖師劉江東於生前,其佛門弟子為了代代念恩朝拜,曾用生鐵鑄成佛像一尊,神態儼然,栩栩如生,現仍存於寺內,極有考古和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寺外歷經三百餘年曆史的一株金桂花樹,據傳是劉江東親手栽種,現仍生長,枝繁葉茂,鬱鬱蔥蔥,樹狀宛如一把巨傘,如遇花開季節,香飄數里。據考證,此金桂花樹為梅州市範圍內唯一的稀珍樹種。當地曾有謂“殘花敗葉佛寺毀損日,桂花圓頂寶寺重建時”之傳說。

為滿足海內外信眾要求,熱心人士先後多次斟查,為搶救文物,廣種福田,遂成立擴建機構,並進行申報政府,承蒙黨政關心,終獲梅縣人民政府宗教事務局批准。如今登山公路即將建成,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就緒。然而擴建工程浩大,首期資金約四百餘萬。為使工程早日完善,特熱誠恭望萬眾一心共襄美舉,讓古剎舊貌換新顏,使祖更生光。望海內外各界人士、社團隨緣樂助,功德無量矣!

堪輿祖師(楊曾廖賴)之(二)———劉氏傳承脈絡小述

參考文獻:

1、《雩都上溪劉氏家譜》(道光十三年七修家譜)

2、 澄江《譚氏首聯族譜》、四川《譚氏家譜》

3、(同治版)《雩都縣誌》

4、⑴、⑷、⑺、⑼、⒃、⒅周文靜、王振駒、鍾琳、李乃龍註譯《地理正宗》,廣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第560-563頁

5、⑵、⑶徐善繼、徐善述著《人子須知》中“引用諸名家堪輿書目”,

6、⑽宋張洞玄撰、宋劉允中註釋、宋蔡元定發揮,《玉髓真經》,

7、⒆作者:趙九峰(清)、校注:趙夢麟(清)、整理:吾為,《地理五訣》,百度文庫

8、⒄譚寬著《金函經》,

9、⑸曾祥裕著《黃陂: 風水大師廖瑀故里》一文, 風水宜人博客

10、⑹胡玉春著《中國風水文化聖地三僚》,贛新出內準字第0006313號,2008年9月第一版,第11頁

11、⑻李定信著《四庫全書堪輿類典籍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26頁

12、⑿、⒀、⒁譚年清主編《千年古村澄江——人文景觀輯》,贛新出內準字第0009096號,2013年第一版

13、⑾、⒂龔映華著《風水贛州》,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第45-48頁

堪輿祖師(楊曾廖賴)之(二)———劉氏傳承脈絡小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