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贊茂名之名賢】林礪儒,全人格教育的先行者

1889年7月18日(清光緒十五年六月二十一日)在廣東信宜北界結坡上村—一個山色明秀、古樹蓊鬱的小村莊,誕生了一個嬰兒,從此林族家譜裡,便多了一個名字—林礪儒,原名林繩直。

林礪儒出生於一個書香世家。高祖林漢源是清朝貢生,祖父林兆蓉是同治庚午科舉人,父親林達是秀才。林礪儒四歲時喪父,母親患癲癇。幼時靠祖母撫養。爾後跟隨廩生伯父林鴻(漸雲)和以教書為生的優貢叔父林適(若南)生活。在有知識、重教育的長輩哺育下,林礪儒自幼受詩書薰陶。在年稍長後,兩長者聘來家庭老師專門教他,使林礪儒在心靈和學識上都得到正確引導,健康成長。1905年,林礪儒進高郡中學堂(現高州中學前身)讀書,學習刻苦勤奮。1911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即應聘到信宜景中義學堂任教,同年考取公費留學日本,選讀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決心終身服務教育。

【点赞茂名之名贤】林砺儒,全人格教育的先行者

林礪儒

1918年,林礪儒從日本留學回國,次年到國立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後改為北京師範大學)任教授,並曾擔任庶務主任、教育系主任等職。先後講授過倫理學、哲學、教育概論、近代教育思想、西洋教育史等課程。在五四運動期間,他支持學生運動,幫助學生辦平民夜校識字班並積極參加救援被捕學生活動。1921年,他還參加北京八所高等學校向北洋軍閥政府的索薪鬥爭,為使教育事業取得保障。在1922年和1925年,他曾參與我國率先教育立法,參照德國《魏瑪憲法》,兩次起草《憲法》教育章草案,送給北洋軍閥國會,但是均無結果。1925年上海發生五卅慘案時,他發表文章,倡導組織援滬工人協會和使用國貨同志會。1926年在北師大學生反對段祺瑞政府賣國行為的鬥爭中,他支持進步學生,併為死難者妥善處理後事。1928年,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把北京九所學校合併為國立北平大學,北師大改為北平大學第一師範學院,林礪儒任臨時院務委員會主席主持院務。當時,學校拿不到經費,甚至靠抵押校產、拖欠借債度日,他不避艱苦,堅持辦學,勉勵全體教師要“振鐸聲,執師道,明德而辨惑,立己以立人”。

林礪儒於1931年間,兼任北京大學附中主任(即校長),他大開教育改革之先河,在附中實行“六三”學制(即小學六年,初、高中各三年),組織教師自擬規章制度,自定課程,自編教材,還向全國介紹三三制的經驗,附中自編的教材被當時的教育部向全國推廣使用。這對當時我國的學制改革起到了推動作用。他還在附中推進男女同校的試驗,對中學男女同校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經過幾年的努力,北師大附中成為中國頗有影響的學校。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北師大學生紛紛呼籲抗日,開展支持東北義勇軍活動,國民黨教育部新派校長對北師大嚴加整頓,林礪儒拒絕同流合汙,遭到排擠和打擊,最終被解聘,林礪儒憤然離開北師大,南下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授兼教務處長,講授師範教育、教學法等課程。1932年又兼任廣州市立師範學校校長,隨後參加廣東省勤大學的籌辦工作。1933年勤大學成立後,林礪儒任教務長兼師範學院(後改為教育學院)院長。1938年勤大學改組 ,教育學院獨立為廣東省立教育學院(後改名文理學院),仍任院長。抗戰期間,林礪儒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支持進步學生興辦民眾夜校,成立戰時後方服務隊,親任總隊長。他在校內提倡思想自由和學術研究自由學風,聘請進步教授張粟原、尚仲衣來校任教,根據救國形勢需要,增設新哲學(馬列主義基礎)、經濟學(講資本論)、現代經濟史(講政治經濟學)、國際政治、世界革命史等新課程。並要求圖書館訂購《群眾》《新華日報》等報刊,讓師生接觸新思想,學生可以組織各種社團,探討各種問題。他抵制國民黨當局派特務插手學院工作。學院進步學風的迅速發展,引起國民黨當局不滿,視文理學院為紅色學院、小延安,要加以改組,並以停發經費相威脅。1941年,國民黨政府利用皖南事變的反擊逆流,逼迫林礪儒辭職。同年5月,廣東省政府下令免去他的院長職務,遭到全院師生的強烈反對,引發了長達兩個多月的挽林鬥爭。師生們成立了挽林委員會,召開了聲勢浩大的挽林大會,派出教師代表團和學生代表團向省政府請願,並向全國大學、社會名流、國民黨教育部發通電。在此期間,林礪儒寫了一首慷慨激昂的文理學院校歌交給學生,由黃友棣作曲在校院內外廣為傳唱。歌詞寫道:“民族抗戰的烈火,煉出我們這支青年軍。走遍了險阻,歷盡了艱辛,卻淬礪奮鬥精神。我們要探索真理之光,我們要廣播文化食糧,哪怕魔高十丈,惡戰千場。同學們,挺起胸膛,放大眼光,這是我們的校風,這是我們的大勇;同學們,挺起胸膛放大眼光,這是我們的校風,這是我們的大勇。”學生們用很短的時間集體創作了一首《挽林戰歌》,歌詞道:“風已來了,雨也來了!我們學校在風雨中飄搖,我們的生活在風雨中震盪。我親愛的同學們,團結起來!我們的生活在風雨中震盪。我親愛的同學們,團結起來,挺起我們的胸膛,放大我們的眼光,我們堅決挽留林院長。林院長是教育的明燈,林院長是青年們的保姆,八個年頭,一貫作風,探索真理,追求光明,我親愛的同學們,團結起來!挺起我們的胸膛,放大我們的目光,我們堅決挽留林院長。”《挽林戰歌》聲和口號聲此起彼伏,極大地激勵了師生們的抗戰熱情和對校長林礪儒的愛戴之情。

1941年10月,林礪儒到桂林廣西教育研究所任導師,次年到成立不久的桂林師範學院任教授兼任教務長,講授教育概論、教育哲學等多門課程。同時,把他在文理學院的辦學方針帶到那裡,吸引大批進步學者來校任教,開設適應時代發展的新課程和講座,支持學生組織的進步活動。當時國民黨特務插手該院,令他深為煩惱,他在家門口寫了一副對聯:“讀書幸未成君子,學園猶堪作小人。”還寫了許多諷刺文章揭露和抨擊當時教育界的黑暗。1942年,他反對國民黨對青年實行部勒控制,在《文化雜誌》發表《精神剃鬚論》,導致雜誌被停刊。在桂林期間,由於林礪儒積極投入民主運動和發表進步言論,國民黨特務用匿名信恐嚇他,甚至曾威脅他:“李公樸的下場就是你的下場!”他置之不理。1946年,國民黨桂林師院,決定將該院遷南寧,並撤換了院長。他鑑於環境惡劣又長期患腎炎亟待醫治,決定辭職回廣州治病,在離開桂林師院之際,他還為中山大學和文理學院被勒令退學的進步學生辦理了轉學桂林師院的手續。

1947年8月,他到廈門大學任教授,教西洋教育史、國民教育等課。他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積極參加罷課、罷教鬥爭支持學生運動。此時,他已被國民黨教育部列為不入準聘書的名單之內,還受到特務的監視。

1949年4月,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安排下,林礪儒秘密離開廈門到北京,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以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他懷著對新中國無限美好前景的喜悅,參與新政協和中華全國教育工作者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並作為教育界代表在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上發言,在這次會上,他當選為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在新中國成立後,林礪儒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長,1950—1952年兼任北京師範大學校長,1952年起任教育部副部長。1954年,當選為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以後連續當選為第二、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文化大革命”時期,林礪儒已年逾古稀,面對十年動亂對教育事業的破壞十分痛心,他懷著老教師的一顆赤忱之心,撰寫《教育革命怎樣進行》《為人民服務的教育》等多篇文章,並寄給周恩來總理,直陳自己對教育的看法和建議。他還向在大學執教的學生提出編寫《大眾教育學》的設想,並草擬了提綱初稿。

1977年1月10日,林礪儒因胃癌病逝於北京,終年88歲。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林礪儒的一生,是愛國知識分子的一生。他一生堅守教育崗位,曾被譽為最有恆心的教育家。他學識淵博,光明磊落,追求進步,勇於探索和堅持真理,為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獻出了畢生的精力。

林礪儒有專著《文化教育學》《論理學要領》《教育哲學》《教育危言》等,論文則有百餘篇。1984年,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選編他的部分著作,定名《林礪儒教育文選》出版。 其主要教育思想和方法又集中在《林礪儒文集》。該50餘萬字的文集分上篇和下篇。上篇包括專著:1.《倫理學要領》,在該著作裡對道德研究之前由來及其必要、行為及品性之道德要義、意志自由問題、目的與善惡之區別、道德生活之裡面—真心、道德之表面—功用、道德生活之自我、本務之性質、制約的自由與差別的平等、道德之進步與人生觀等進行了深入詳盡的闡述。2.《教育哲學篇》,對教育之本質、教育目的、教育的效能、教育方法、現代教育演進之鳥瞰等進行理論與實踐的探究和富有卓識的啟示。3.《教育危言篇》,對國民教育和師範教育、中學教育、中國教育新論進行了氣脈貫通,俯瞰全體的概括和分析。下編是涉及教育百象的單篇闡述,具有精闢獨到的見解。回答了教育事業中所遇到的種種問題,積極探討新時代教育的方法及對策。充分展示了一個教育家精細的思維和寬廣的胸懷。

林礪儒畢生從事教育工作,撰寫了多部教育專著和大量教育論文,形成了豐富的教育思想體系,主要涉及中等教育、師範教育和國民教育。他的教育思想源自其留日生涯和豐富的教育實踐,以及他對教育的歷史考察和對教育現實的思索。

在中等教育思想方面,林礪儒提出了其核心思想,即全人格教育思想。在西方教育思潮湧入中國之際,不盲從照搬,而是結合實際堅持自己的教學方式。他重視女子教育,主張中學男女平等同校,任用優秀女性人才管理學校,為推進中學女子教育做出重要表率。他對職業教育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和視角,將中學教育對社會的重大作用緊密聯繫。林礪儒主張教育要獨立要發展,不能缺少附屬學校師範教育擔負著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應該重視試驗與理論研究。師範教育對師範生的培養,形成大批優秀的教師隊伍。林礪儒的國民教育思想形成於平民教育實踐,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時代背景下,漸趨成熟,並體現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他探討了國民教育在中國落後的原因,分析了國民教育發展的必要條件,對國民教育的發展之路充滿信心,提出了一些深刻的觀點,把國民教育置於民族富強的高度予以認識。

林礪儒的教育思想豐富而深刻,是中國現當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是中國現當代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其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對於當今的教育實踐仍具巨大借鑑作用。

林礪儒的突出貢獻在於推行全人格教育,他在就任北師大附中主任(即校長)時發表演講《我的中等教育見解》中說道:“教育是人格的成長,學校裡教學生學習是他們人格成長的資本,要能生息,要將來能應用到各方面應付自然,應付社會,才算是真為他們所有。”他提出中等教育的任務是引導優秀人格放射到各方面去。這些都鮮明地體現他全人格教育的思想。

【点赞茂名之名贤】林砺儒,全人格教育的先行者

林礪儒故居。

當時,北師大附中不論是從課程改造、教材編寫、教學方式,還是從成績考查、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行評價機制、體育成績考查方法等,都融入“全人格教育”的思想。全人格教育“把人格培養放在中心地位,以健全的人格帶動學生的全面發展,終極教育目標就是完成對學生‘人’的塑造,將一個高尚、完善、堅定而富有人格魅力的人還給社會”。在這樣的育人模式下,北師大附中培養出數以百計的優秀畢業生,成為各個行業的傑出人才和領軍學子。其中就有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的錢學森,與錢學森同時期的學子,還有張岱年、于光遠和十幾位後來的中科院院士。

追蹤林礪儒漫長的教育歷程,展讀他的豐富著作,可窺到作為一個著名教育家,通過實踐與理論上的統一。在教育戰線,林礪儒首先提出了具有時代意義的全人格教育。全人格教育內容極其豐富。主要包括如下內容:

一是全面發展教育視野,發揮教育本身的潛能,健全人格精神,增強自信自尊,富有創造力。

他認為教育的效能在於教人生長。他主張教育家培養進步的人格,以適應進步的社會。因此,教師必須具備健全的人格,在教育事業上要懂為教人而教書的道理。要走出封塞狹隘的教育圍牆,教育要和政治結合,服務於社會,適應時代的發展趨勢而獲得廣泛應用。

二是德育是教育之首,倡導德育是全人格教育的基礎、方向和力量。德育是對良好品質的諸如博愛、自由、勤勞、勇敢、樸素、尊敬生命等的傳承和發揚。《林礪儒文集》有倫理道德教育的專著,對此做出詳細的闡釋。德育還包括坦誠做事、以誠待人的優秀人格,愛己愛人、福祉社會的大愛情懷和勤於學習、勤于思考、勤於探索、勤於實踐的可貴精神,面對困難,無所畏懼、勇往直前的人生態度。即誠、愛、勤、勇。

三是全人格教育特別強調博學。博學是增強自我意識和創造力的潛能,是一種擁有萬千的情懷與涵養。打破了以往單一的和線性的教育思路和方式。他一生中提任過多個教育職務,都是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引入新的教育機制和方式,增加教育內容的多樣性。把專業與兼攻有機地統一起來。

四是強調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與品質,敢於承擔大任的情懷和勇氣。每當國難當頭時,鼓勵師生們投入抗戰救國的戰鬥,並走在隊伍的最前面,展現出中流砥柱、力挽狂瀾的大丈夫的豪邁氣概。在這個過程裡,將個體生命與追求和國家的命運高度融合,並形成愛由主、民主和科學的鮮明態度和價值取向。在《文集》談自由與意志時寫道:“吾之決意為吾所強制,即吾為吾之意思決定的理由也,我不為非我所強制,即吾為吾之意思決定之力。”“所謂意志,即這個意思活動之表現,非何種特殊之力,亦非存乎吾中之何種特殊實體,不能離乎吾獨立存在者也。故意思即我也,即我自己活動之人格也。決意者雲者,吾人格內面向於某標的之活動也。故意思即我,意思之自由即我之自由,亦即我內的人格之自由也。”倡導自由意志高度融合的人生態度,並以此激發愛國情懷。

【点赞茂名之名贤】林砺儒,全人格教育的先行者

信宜礪儒中學。

五是對於各種教育思潮注意探本溯源,主張縝密分析,大膽試驗,消化吸收。反對模仿抄襲,趕時髦,盜虛聲。他是學師範出身,又主要在師範院校工作,他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研究了西方兩百多年的歷史,以及我國師範教育的變遷,系統地對師範教育的特點、任務、課程設置、教育實習教學方法等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並運用於辦學實踐中。他認為師範教育必須服務於政治,師範教育應該與學術結合,師範性絕不是不學無術,師範院校應把學生培養成具有進步的人生觀、世界觀,具有同等學校的專業和文化科學水平。

林礪儒在幾十年前就倡導了全人格教育方向,對推動我國教育由舊式向新式轉化,激活教育機制、創新教育方式,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和體質全面發展的國家和社會的人才,至今都還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

林礪儒的突出貢獻,還在於率先倡導並推行“六三三”學制,一直沿用至今。“六三三”學制(即將原來小學七年、中學四年改為小學六年、初中、高中各三年),從而實現我國基礎教育學制與世界接軌。所謂學制,廣義地講,是學校教育制度的簡稱。它反映著各級各類學校教育內容的結構及其相互關係,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培養目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及它們之間的銜接、轉換等。20世紀20年代,林礪儒帶領北京師大附中在國內率先進行學制改革,實行“六三三”學制,成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開路先鋒。“六三三”學制一直沿用至今。

林礪儒是個具有革命熱情和愛國情懷的教育家,是學貫中西、學識淵博的教育家,是思與行、理論與實踐高度融合的教育家,是一位位高而有平民意識、思想先進而生活簡樸的教育家,是窮其畢生精力倡導和實踐全人格教育,深受人們尊敬和愛戴的教育家。他在漫長的教育生涯中培養了數不清的國家人才、民族棟樑。如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就曾是他任北京師範大學校長時的初中學生,接受過他的教育。錢學森多次喻他為自己學業上的恩師,是邁向成功路上的指路人。他的光輝業績和人格精神,將長留在中國的教育史上。

林礪儒辭世後,其家人檢點遺篋,發現筆記本中有他於1973年10月15日擬寫的自輓聯:服官自笑立仗馬,遺稿尚無封禪詩。這確是對他的確切寫照。

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民盟中央原主席楚圖南為林礪儒題詞:“遠見卓識教育先驅,言傳身教的楷模。”並於1991年11月25日為《林礪儒文集》作序稱:“林礪儒先生的一生,是一位老一輩愛國知識分子的一生,是一位篤實而正直的學者,是一位忠誠而勤懇的教育家。他為培養中國新的青年一代,為中國的教育事業獻出了畢生的精力。”著名學者、大書法家啟功為《林礪儒文集》題書名。啟功在林礪儒一百年誕辰為他題詞:“是革命先鋒的幫手,立教育事業的豐功,為後世學人的榜樣,爭知識分子的光榮。”廣東省原省長朱森林於1992年6月為《林礪儒文集》題詞:“中國社會主義教育科學的先驅。”

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在回憶恩師林礪儒說:“1923年至1929年間,我在北師大附中的六年,對我打下知識基礎,樹立人生觀起了很大作用。我們全班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除了上課,我們都參加學科小組,有物理、化學、博物、天文等,利用課外時間和中午休息時大家互相討論,發表見解,興趣很濃。”1991年,錢學森在被中央軍委和國務院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稱號的頒獎大會上講話說:“說起舊事,我還非常懷念我的母校北京師大附中。我從1923年至1929年在北京師大附中唸書,當時的舊中國和舊北京是個什麼樣子,在那樣一種艱難困苦的年代,辦學真不是一件易事。但是北京師大附中當時的校長(那時稱主任)林礪儒卻把師大附中辦成了一流的學校,真是了不起!我今天說了,恐怕諸位還不相信,那個時期高中分一部、二部,一部是文科,二部是理科,我在理科,高中畢業時,理科課程已經學到我們現在大學的二年級了。所以,師大附中在那個時候辦得那樣好,我是很懷念的。”

【点赞茂名之名贤】林砺儒,全人格教育的先行者

林礪儒出席全國政協一屆全會和成仿吾、葉聖陶等教育界代表合影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之際,周恩來簽發林礪儒任教育部司長任命書,1950年2月,毛澤東把北師大校長林礪儒請到中南海,詳細地詢問學校的發展歷史及現狀,並指示說:“北師大應當進一步發展培養更多的合格教師,教育行政部門要為師大提供有利條件,使師大在各方面為全國高等師範院校起示範作用。”1950年8月,林礪儒請毛澤東為北師大題寫校名,毛澤東欣然接受,並送去三幅供挑選。林礪儒牢記毛主席的囑託,勤奮工作,銳意改革,把北京師範大學辦成了中國師範院校的排頭兵。1952年10月,毛澤東簽發林礪儒任中國教育部副部長的任命書。

林礪儒全人格教育思想及其一生的教育偉績,將永遠記載在中國教育史上鼓舞后來者,彪炳千古。

文 | 官演武

圖 | 丘立賀 佚名

【点赞茂名之名贤】林砺儒,全人格教育的先行者【点赞茂名之名贤】林砺儒,全人格教育的先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