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融通”帶來“皖美”嬗變——安徽實施高質量發展戰略觀察

新華社合肥11月10日電 題:“三個融通”帶來“皖美”嬗變——安徽實施高質量發展戰略觀察

記者王聖志、徐海濤

新時代呼喚新作為,新理念塑造“新安徽”。

打造世界級大科學裝置集中區,構建“從沙子到整機”的IT創新產業鏈,全國首創“林長制”推進生態文明,每年新增財力8成以上用於改善民生……

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安徽調研時,勉勵安徽“加強改革創新,努力闖出新路”。按照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安徽正發生深刻而積極的變化,新突破、新業態、新格局讓人耳目一新。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安徽步履鏗鏘。

融通“科技創新鏈”催生高新產業群

“總步數99.25億步,總里程690.9萬公里。”這是記者日前在安徽華米科技公司看到的數字,在這家公司的統計屏上,實時跳動著全國所有小米手環用戶的運動成績。這樣的大數據,對分析國民運動量,給予健康指導很有意義。

這家由安徽本地大學畢業生創辦的創新型企業,去年成功在美國紐交所上市。

“沒有好的創業環境,公司不可能有今天。”該公司副總裁章曉軍說,創業之初,公司一度資金斷流,當地政府與銀行合作推出“創新貸”,給予華米1000多萬元低息貸款。

為從根本上“轉換動能”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安徽近年來花大力氣融通從科技到產業的“創新鏈”。

在建成同步輻射加速器、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穩態強磁場大科學裝置基礎上,安徽於去年底開建第四個大科學裝置聚變堆主機系統研究設施,並啟動合肥先進光源、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強光磁等一批大科學裝置的預研。目標在未來建成一個約10平方公里的世界級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向全球提供科研服務。

安徽設立運營規模100億元的量子產業基金,組建規模20億元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建設集知識產權評價交易、金融服務、產業孵化一體的“安徽創新館”……制度創新激發市場力量。

融通創新鏈,催生產業鏈。目前安徽已初步形成“從沙子到整機”的IT產業鏈,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力。今年前三季度,安徽電子信息業增加值增長25.8%,拉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5.2%,GDP增長7.8%,GDP能耗預計下降3.5%以上。

融通“生態經濟圈” 培育綠色增長極

一邊是滔滔江水,一邊是十里燈火、流光溢彩,夜幕下的長江與青弋江交匯處,古老的中江塔與現代感的“魚米之鄉橋”交相輝映……蕪湖“十里江灣”美景宜人。

過去,這裡是長江岸邊的小碼頭、採砂點、修船作坊密佈,菜地、養雞養鴨場、垃圾堆混雜。

2017年以來,蕪湖對北起青弋江、南至瀂港大橋的“十里江灣”進行整治,共拆除200多個非法碼頭、採砂點,清理長江干流岸線近30公里。將防洪與景觀銜接,通過生態修復形成一個展現長江文化的生態長廊,旅遊經濟勃興。

“我們認真貫徹總書記‘要把好山好水保護好’的重要指示,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努力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安徽省委主要負責人介紹,安徽出臺了“水清岸綠產業優”的美麗長江經濟帶建設意見,推進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岸線分級管控。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的安徽實施方案,也在全力推進中。

今年1到9月,長江流域安徽段國家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81.4%,為2016年以來的最高值。

近兩年來,安徽探索推廣以“護綠、增綠、管綠、用綠、活綠”為內容的林長制改革,全省設立五級林長52122名,實現了一山一坡、一園一林都有專員專管。在全國率先探索跨省域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2012年以來新安江水質常年優於地表水Ⅱ類、接近I類,每年注入浙江千島湖優質水量70億方。

融通“紅利共享路” 城鄉共振惠民生

今年9月28日,規劃面積達15.3平方公里的合肥城市中央公園項目正式開工。

這裡原是老駱崗機場,地處連接新老城區的核心區域,區位優越、商業價值高。安徽省委省政府經多次調研論證,決心將此地建設為城市公園。

“要讓這裡成為留給子孫後代一塊‘幸福綠肺’的情懷之作,成為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民心工程。”安徽省委主要負責人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將每年新增財力的80%以上用於改善民生,大力實施33項民生工程,養老、醫療、工傷等社會保障體系日臻完善。以大別山等革命老區為首位重點,安徽統籌推進皖北地區、沿淮行蓄洪區等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全省貧困人口由2012年的679.1萬人減少到2018年底的49.8萬人,貧困發生率從9.1%降至0.93%。

“我以前做夢也沒想過,能在自己家裡搞旅遊,會有城裡人來我家住宿吃飯。”安徽池州市磯灘鄉洪墩村62歲的貧困戶林雙根說。他曾長期在外打工,後來政府實施生態移民搬遷,全村住房“換新”,村民搞起了旅遊。林雙根家將一間住房改成客房,去年掙了3萬多元。今年他又騰出一間房,準備裝修用於旅遊。

發展依靠人民,成果惠及民生。安徽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