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界瞩目的大剧种——越剧

新中国成立后,戏曲艺术开始进入了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改革进程,越剧也开始了适应新时代的深刻变革。

文化界瞩目的大剧种——越剧

华东越剧实验剧团部分团员合影(图片来源网络)

文化界瞩目的大剧种——越剧

为了扩大越剧的表演范围,适应时代的需要,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和浙江越剧团进行了男女合演的实验,创作演出了《风雪摆渡》《未婚妻》《斗诗亭》《争儿记》《山花烂漫》和《十一郎》等戏剧。

文化界瞩目的大剧种——越剧

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创作出一批有重大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西厢记》《红楼梦》。

文化界瞩目的大剧种——越剧

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批优秀剧目蜚声大江南北。

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追鱼》《碧玉簪》《红楼梦》等被搬上银幕。此后,相继有一批越剧团从浙江和上海走向全国各地。

到20世纪60年代初,越剧已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

文化界瞩目的大剧种——越剧

越剧表演艺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写实与写意、深刻的内心体验与经过美化的外部动作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在重视舞台整体性和人物的整体性基础上,追求表演的逼真性、身段动作的准确性和丰富性,着力刻画人物的性格。

在演现代人物时,越剧的表演强调生活化和规范化结合,体现不同人物特有的气质。浙江省越剧界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多套新的程式动作,如持枪、打伞、耍手杖等,通过不同剧目的演出实践,不断积累,从而使这些新的表演程式多样化。

文化界瞩目的大剧种——越剧

在各越剧团体主要演员带头和电影、话剧界的指导下,越剧化妆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传统的水粉化妆,脸部为三白,就是白脑门、白鼻中和白下巴;而改革后的越剧化妆,改底色为嫩肉色或肉色油彩,仍保留三白部位的亮色,腮红涂在面颊上。

根据演员的颧骨高低,脸型不同,改变腮红涂的位置,不再是满腮红;鼻梁改为棕色,眉眼的黑色都有红色、棕色糅合相间;内眼角和外眼角吸收仕女画的画法,加红色;嘴唇深浅色勾出轮廓,然后用口红或红油彩均涂,这样显得涂面艳丽夺目,但又自然柔和,和越剧诗情画意的审美感融为一体。

文化界瞩目的大剧种——越剧

20世纪60年代以后,衣料试用了新颖的产品,使设计的天地更为广阔。有些利用古色古香的绸缎纹饰代替绣花,收到了很好的舞台效果。

由于不懈地探索和积累,越剧服装的轻柔淡雅和清丽的独特风格,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并在国内外演出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而成为中国戏曲服装中另一种服装风格样式。

文化界瞩目的大剧种——越剧

1977年《忠魂曲》剧照(图片来源网络)

1977年,一大批优秀传统剧目陆续上演。上海越剧院还相继创作演出了新剧目《忠魂曲》《三月春潮》和《鲁迅在广州》,塑造了历史人物的形象。

浙江的越剧团,则创作演出了《五女拜寿》《桐江雨》和《花烛泪》等一大批优秀剧目;南京市越剧团也创作演出了《莫愁女》和《报童之歌》等好戏。

文化界瞩目的大剧种——越剧

一些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已成名的演员如陆锦花、王文娟、张云霞、吕瑞英、金采风和毕春芳等,在艺术上继续提高,风格更加鲜明,继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和戚雅仙之后,形成了新的流派唱腔。

改革开放后,越剧由复苏而振兴,剧团纷纷恢复重建,前后形成10多个流派唱腔。流派传人如雨后春笋纷纷崛起。一批老艺术家的成就得到了总结,优秀剧目大批涌现,综合艺术达到了更高层次。

文化界瞩目的大剧种——越剧

20世纪70年代以后,越剧演员们又吸收了美容的方法,涂粉底,加亮肤色,刷睫毛膏,搽眼影粉,用眼线水画眼线,用唇线笔画口红,用美目贴粘假双眼皮,以及吊眼角和皱纹,等等。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崛起,给越剧带来了新的生机,它以整齐的阵容从亮相伊始就确立了它在越剧界甚至是整个戏剧界不可替代的位置。

文化界瞩目的大剧种——越剧

该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开拓创新,逐步形成了具有浓郁的江南气息的优美、抒情、清新、细腻的艺术特色,为国内外观众所瞩目。

在发展过程中,越剧独特的艺术特点扩大了观众范围和表演领域,最终越剧发展成为中国独具风格的第二大剧种。越剧还大踏步地走向了世界,随着社会的发展,越剧演出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市,并受到国内外广大观众的欢迎,成为国际文化界所瞩目的大剧种。

文化界瞩目的大剧种——越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