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最強李定國+海軍最強鄭成功=?

南明王朝給人的感覺都是弱不禁風,短暫即逝的。南明本應屬於明朝歷史的一部分,從1644年到1683年,前後堅持了約40年,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南明王朝裡曾經出現一個反清的戰神英雄,這就是人稱“南天一柱”的李定國。李定國,是陝西人也,出自張獻忠一系,而張獻忠又出自大順王李自成。在大明王朝傳統的眼光裡,李定國一系本身屬於流寇。

陸軍最強李定國+海軍最強鄭成功=?

當時的局勢是,大順與大明是鬥爭的主線,大明與滿洲的鬥爭退居為次線。大順的李自成先“叫胡”,他打敗了大明,攻進了北京,逼得大明皇帝崇禎上吊而死,但大明的殘餘勢力還在,李自成繼續鬥爭他們。“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多爾袞眼見中國內亂,趁機入關。李自成不是八旗的對手,迅速潰敗。大明這邊,崇禎死時沒有任命接班人,明勢力陷入了分裂。1644年5月,率先在南京稱帝的是弘光,此時清軍僅十餘萬,而大明名義下的士兵不下五十萬,想重新統一天下不難。這種情況下弘光君臣不去討伐滿清,還在傻乎乎的主張“聯虜平寇”,認為可以聯合滿清平定李自成、張獻忠,殊不知,滿清才是大明的最大威脅。

因為南明的戰略愚鈍,滿清也決定先對農民軍開刀,大順被趕到西邊去了。1644年11月,張獻忠從李自成一系脫離出來,獨立攻下四川,自封為大西帝,李定國作為張的義子,一直身先士卒,功勞巨大,資歷僅次於張獻忠另一個義子孫可望。接下來,唇亡齒寒了,大順玩完,清八旗對弘光下手了,1645年5月,清軍攻破南京,弘光被滅,同月李自成亦戰死,清順治帝開始感覺到一統天下在望,時餘下大西和清、南明三足鼎立,清最強。大西地盤有限,兵力有限。南明還在不斷內鬥,誰也不服誰,走馬觀花般換了好幾任皇帝。出於一致對外的心理,大西張獻忠選擇北上抗清,但1646年不幸戰死。見下圖:

陸軍最強李定國+海軍最強鄭成功=?

張獻忠臨死的時候,叮囑李定國要歸順大明,以大明為正統,李定國聽在心裡,李破了重慶貴州後,便一心投明。當時南明到了肇慶的永曆帝“接棒”,永曆非庸主,他迎來了第一次抗清高潮。另一方面永曆也同意了建立抗清聯合陣線,於1649年接受了大西軍的投效。在這三年裡,李定國表現出比孫可望更強烈的擁明決心,為以後他變身大明忠烈埋下伏筆。

廢話不多說,話說永曆連連失地,孫可望把他移至貴州。1652年,李定國在雲南練就了八萬精兵,開始獨當一面,在史書上大展拳腳。是年春,清軍派定南王孔有德、吳三桂來犯,李定國迎戰。李不但大敗了來犯之敵,更一口氣包圍了桂林。6月,孔有德想奪命逃走,卻被圍得水洩不通,最後自焚而死,這就是著名的“桂林大捷”。李定國繼續攻取湖南,努爾哈赤之孫尼堪帥十多萬八旗來戰,11月李定國在衡陽設下伏兵,引誘尼堪入甕,雙方在衡陽爆發了激戰,李在陣中斬殺尼堪,清軍大敗。李開創了第二次抗清高潮,刷新了清關入關後的最大反清戰績。明黃宗羲讚道:“逮夫李定國桂林、衡陽之戰,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戊午以來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陸軍最強李定國+海軍最強鄭成功=?

兩蹶名王后,李定國的威望到達了頂峰,東部臺灣的鄭成功也遙相呼應。隨之而來的是,李引起了孫可望的妒忌,還有清軍的高度關注。孫可望連續下書七道,邀請李定國去密談,但恐怕不懷好意。李識破了孫的意圖,但又不忍心破壞團結,他沒有赴約,而是制定了“聯合鄭成功夾擊廣東”的戰略,這樣既可以繞出孫的勢力範圍,又可以為大明開疆闢土。

陸軍最強李定國+海軍最強鄭成功=?

怎料到,一代名將、在廈門痛擊二十萬清軍的鄭成功也有他的小算盤,他當時正和滿清議和。順治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對鄭成功採取招撫的政策,主要以攻打李定國為先。順治為了討好鄭,將泉、漳、惠、潮四府讓出,鄭成功笑納之後,更藉機提出要像朝鮮一樣獨立建國。所以李定國和鄭的動機不同,李是要復興大明為己任,而鄭更希望的是割據一方。1653年3月,李定國再次出動,兵圍肇慶。兩廣反清勢力都為之響應,肇慶的義師羅錦鼐率領大明舊部投效李定國,說明李是深得民心的。——但鄭成功卻聞風不動,他背信棄義了。當時只要鄭成功踐約遣主力西上,鄭、李兩軍同時發力,收復全粵絕不是夢想。

在抗清的道路上,李付出了百分百,而鄭是有所保留的,他更希望發展他集團的力量,所以他又放了第二次飛機。1654年3月,李定國以管仲自比,欲一匡天下,他再出廣東了。這次他寫信給鄭,說“克新會,則廣州可下”,鄭答應合兵。李定國兵圍新會,志在必得,數月下來新會的清軍糧食斷盡,竟然相吃了一萬多人。但李的大軍遭逢瘟疫,又被清的援軍夾擊。鄭成功找了各種藉口拖延出兵,導致李進退兩難,最終,清軍用大炮轟亂了李定國最拿手的象兵陣,孫可望在後面又切斷了滇黔的物資援助,李全線潰敗,精銳盡失。從此李失去了主動擴張的實力。

新會之戰,錯不在李定國。李都是一些什麼豬隊友?鄭成功、孫可望都是不肯支援的。鄭成功起碼還是個抗擊荷蘭、收復臺灣的英雄,孫可望呢?他只會背後拆臺,後來直接當了“明奸”。李能做到兩蹶名王,已經盡力了。孫可望眼見心腹大患李定國失敗,馬上自封為國主,全面架空永曆。永曆不甘心,於是聯合李定國,李收到了永曆的密詔,趕緊回來勤王。孫、李的矛盾爆發,正式決裂,孫兵力有十餘萬,李方合兵才五萬。李兵弱敵強,還是勉力決戰。剛一開打,孫可望方面的將領自知理虧,紛紛投降到李定國這邊。孫兵敗,投降給滿清。

李定國雖然驅逐了孫可望,但孫帶走了部分人馬,還有軍事地圖、機密出走,南明的勢力更弱了。1659年,吳三桂率十餘萬來攻,雲貴淪陷,李定國、永曆不敵,逃至緬甸,緬甸王畏懼滿清的勢力,不肯接納,不久永曆被吳三桂逼死。在這種困局下,李堅持到了最後一兵一卒,但無力迴天,李鬱鬱而終,他的遺言是誓死不投降,“任死荒徼,毋降!”日後吳三桂這個叛逆永遠被釘在恥辱柱上,李定國則被百姓紀念。

陸軍最強李定國+海軍最強鄭成功=?

在雲南勐臘縣城的東北,依舊有漢王廟,又叫李定國宗祠,最近作出了翻新。

陸軍最強李定國+海軍最強鄭成功=?

陸軍最強李定國+海軍最強鄭成功=?

綜觀李定國的一生,可謂忠烈!他兩蹶名王,天下震動,他陸地上的軍事能力是南明方面最強的,若果水上最強的鄭成功能聯手,大明是有很大機會的。可惜鄭不甘心受到永曆、李定國的調遣,鄭保存實力,希望割據一方。又恰逢滿清當時的幾位君主都比較賢明,所以南明在拉鋸戰裡面敗下陣來。李定國和孫可望一開始就有戰略的爭執,又加以權力鬥爭,但李顧全大局,忍而不發,直到不可調和的時候才出手,可見李是一個有大局觀的人,李是南明朝廷裡面最後的一道曙光。鄭成功在今天的名氣比李大,主要是因為收復臺灣之功,但在“光復大明”這個事業上,李還是高於鄭一籌。要做割據之主容易,想一統天下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