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八大盛景连载之“临河倒影”“绵河夜涨”

井陉八大胜景今何在

苍山挹翠叠山颠 古迹长留果老仙

寺塔临河形倒影 绵河夜涨起飞泉

陉悬石鼓音求寂 铁铸神龙力破坚

更报秀林春色到 勾连东冶起青烟

这首诗是由清道光年间邳州通判邑人苏彭龄所作。它描述了井陉县当时引以为傲的八大胜景:苍岩挹翠、果老遗迹、临河倒影、绵河夜涨、陉山石鼓、铁龙钻石、秀林春色、东冶青烟,令人心驰神往,浮想联翩。可惜的是,这些昔日胜景随着时光变迁,至今有着较大变化或不复存在,但她给人们留下了不尽的遐思。今笔者重新寻觅历史痕迹,探索井陉八大胜景现状,期冀大家去领略那一幅幅曾经醉人的美景。

第三景 临河倒影

何谓“临河倒影”。它是指在天长镇旧城北关去往凤凰岭、天户的古道旁有座“显圣寺”。该寺建于隋开皇年间,宋改名“庆成院”,民国时称“陉山寺”,该寺距北关外不足一里。历史上寺内殿宇辉煌,规模宏壮,寺外东边50米河岸上又有花塔一座,俗称下寺塔。此塔从绵河对岸观望,塔影倒置水中,随波飘飘缈缈,塔后以错落有致的寺庙建筑群为背景,构成了一个胜似仙境的优美画面。以此将“临河倒影”列为井陉八景之一。

井陉八大盛景连载之“临河倒影”“绵河夜涨”

下寺塔建于北宋年间。据记载描述:塔座下部为石砌台基,上部为砖制塔身和塔尖。塔的正面设门中空可沿梯而上,塔身四层均有砖雕假门,门旁有天王力士像。第一层塔檐下置砖斗拱,第二层塔身之上又出八角形平坐,坐下为斗拱,座上周设栏杆,中立八角形塔身,塔身四正面设凸出的方形砖龛,其余四门为拱形假门。塔的顶端为一花束状塔尖,有砖雕龙、虎、狮、象等动物及佛和菩萨等形相,并有彩绘痕迹,华丽而精致,塔总高有二十余米。

井陉八大盛景连载之“临河倒影”“绵河夜涨”

1963年,由于七天七夜的大雨,使绵河水骤涨,洪水将下寺塔冲毁,至今未再修复。现当地居民建房已将周围地貌彻底改变,近年又在原塔址处填河围坝,伫立起数栋高楼,使得历史遗迹无存。

另显圣寺近半个世纪以来无人维护,除大殿和古槐外,旧迹全无。大殿曾一度作为一家企业的仓库使用,残碑横卧杂草之中。

庆幸近几年,寺院大兴土木,山门、钟鼓楼及东西厢房等建筑焕然一新。上寺塔也在建设之中,千年古寺又迎来了勃勃生机。

我独自伫立于绵河东岸,寻找着先人当年赏景之足迹:

花塔今不在 绵水日徘徊

昔年多寂秀 何日再重来

第四景 绵河夜涨

绵河横贯井陉县境,堪称一条母亲河,井陉多山少水更显水之珍贵。甘淘河、割鬃河、金良河、小作河均属绵河之支系。其冬水汩汩成小溪,伏水滔滔声震天,亘古的流水一年四季奔流不息。

“雨季来临,绵水四溢,午夜不寐,静听涛声,别有情趣。” 这就是井陉人所讲的“绵河夜涨”。此情此景描述的很美,但绵河沿途的风光更是美不胜收。

井陉八大盛景连载之“临河倒影”“绵河夜涨”

  人道城南好风光:绵河西来绕南城墙之下,经九十度折弯过东关石桥环城而北去。城南河道开阔,风景秀美。站在南城楼上,隔河遥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雪花山。初夏漫山洁白的铁棍花如雪似玉,山脚下河水清清,山在水中的倒影酷似一座富士山。山顶有座碧霞元君庙,每年农历四月十六至十八有庙会三天。方圆几十里,数十个村庄的男女老幼齐聚雪花山,锣鼓喧天,大戏连台,热闹非凡。


现南关火车站处,原有正丰老矿遗址及正丰矿总办段祺勋之宅第,俗称“八角楼”。段宅规模宏大,四周植被茂密,鸟语花香。自段宅往东,沿河南岸,桃杏杨柳,掩映成行,春韮秋菘,盈畦茂圃,小南门前,水磨隆隆。

威州川里鱼米香:威州在金、元时期为井陉故城,后倚簸箕山,城前绵水流。从威州至东冶沿河数十里地段,当地人俗称威州川,素有“百里绵河富威州”之说。

威州川,山明水秀,沿河两岸,群山耸立,土地肥沃。崖岸石中,水畔流途,泉水四溢,形成了数华里长的泉水群。泉水清澈,水温较高,寒冬烟雾四起,云蒸霞蔚,壮观之极。初春一泉一溪,溪溪相连,溪岸杨柳依依,草色嫩绿。阳光下,水波涟漪,五彩缤纷,鱼虾自由地游翔在溪水之中。农妇的捣衣声,农夫的吆喝声交织一起,更添水乡田园之美色。

井陉八大盛景连载之“临河倒影”“绵河夜涨”

赵润生 摄

溪水流入绵河后,河水骤涨,一泄于元村村西的石崖下。崖高数丈,水中扁舟横渡,渔夫撒网,天空白鹤翱翔,成群的野鸭在清波中浮游。岸边稻浪滚滚,真是秀色赛江南。怪不得我们的先人在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居住在这里。实属择地有因。

绵河元村秀 春水崖下流

扁舟柳中渡 鹊鸭鸳鸯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