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纪实摄影:一个族群的集体乡愁

屯堡纪实摄影:一个族群的集体乡愁

回不去的地方,就是故乡。

600年前,明朝屯军贵州,军人携家带口驻扎贵州安顺,一边屯垦,一边戍边。时至今日,600年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的后裔乡音未改。

而所谓的乡愁,也没有那么的沉重,也没那么疼痛,但却很重,重的如宗教般,已成为一种仪式,一个族群的集体记忆。

屯堡纪实摄影:一个族群的集体乡愁

而当年,乡愁是具体的可以触碰的疼痛,也如范仲淹《渔家傲》中所描写的“烛酒一杯家万里”般遥远和思念。而如今,这所有的一切,都融入在屯堡人的风俗习惯和衣食坐行中。

屯堡人的衣服

最不像汉族的汉族人。

屯堡纪实摄影:一个族群的集体乡愁

屯堡纪实摄影:一个族群的集体乡愁

屯堡纪实摄影:一个族群的集体乡愁

屯堡纪实摄影:一个族群的集体乡愁

平时居家或者田间劳作以及节日和祭祀活动,她们都穿着这种宽袍窄袖的青衣,据说是传承了明太祖朱元璋夫人“马大脚”的服饰,俗称“凤阳汉装”。服饰上的传承,使她们成为当地的一个文化符号,有别于其他的汉民族,而语言风格也保留着中原特有的卷舌音。

屯堡建筑

屯堡的建筑,与当时的半军半农的生活融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军事防卫功能,碉楼与城墙,还有墙上的炮眼,可以看出,每一个寨子,就相当于一个堡垒。

屯堡纪实摄影:一个族群的集体乡愁

屯堡纪实摄影:一个族群的集体乡愁

屯堡纪实摄影:一个族群的集体乡愁

屯堡纪实摄影:一个族群的集体乡愁

屯堡纪实摄影:一个族群的集体乡愁

屯堡纪实摄影:一个族群的集体乡愁

屯堡纪实摄影:一个族群的集体乡愁

屯堡纪实摄影:一个族群的集体乡愁

屯堡纪实摄影:一个族群的集体乡愁

屯堡纪实摄影:一个族群的集体乡愁

屯堡纪实摄影:一个族群的集体乡愁

屯堡纪实摄影:一个族群的集体乡愁

屯堡纪实摄影:一个族群的集体乡愁

屯堡纪实摄影:一个族群的集体乡愁

屯堡纪实摄影:一个族群的集体乡愁

屯堡建筑因地制宜,木头与石头的混合结构,外墙是石头,里面则是木质结构,采用四合院的形式修建。街道狭窄,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在屯堡文化圈中,则以天龙、云屯以及本寨的建筑最具特色。天龙有八卦小镇之称,建筑群按八卦的图案修建,一不小心走在里面,会分不清东南西北,经常迷路。

屯堡地戏

屯堡纪实摄影:一个族群的集体乡愁

屯堡纪实摄影:一个族群的集体乡愁

屯堡纪实摄影:一个族群的集体乡愁

屯堡纪实摄影:一个族群的集体乡愁

屯堡纪实摄影:一个族群的集体乡愁

地戏俗称跳神,其产生于明朝初年,来自安徽、江苏、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顺屯军有关。明朝军队在贵州设立有24个卫,26个守衙千户所,其中安顺有3个卫,2个守衙千户所,史料上称卫所为屯堡人,有了屯堡人,地戏也就随之出现。现在安顺地戏的剧目只有武戏,如《三国》,《隋唐演义》,《封神榜》,《杨家将》等,声音高亢嘹亮,悲愤雄壮。

安顺地戏的面具

屯堡纪实摄影:一个族群的集体乡愁

屯堡纪实摄影:一个族群的集体乡愁

上面的面具,拍摄于屯堡民间博物馆,有一定的历史,是清朝时期保存下来的地戏面具。一般的地戏面具的脸子为武将,连头盔一起雕刻,再配上可以活动的耳翅,构成一个整体,表现手法夸张,刻工精细,特别在眉毛,眼睛和嘴的刻画上表现独到的性格特征。民间地戏讲脸子概括为文将、武将、少将、老将、女将。

屯堡纪实摄影:一个族群的集体乡愁

屯堡纪实摄影:一个族群的集体乡愁

屯堡纪实摄影:一个族群的集体乡愁

结束语

一个人的乡愁如酒,是浓烈的,尝之则醉。而一个族群的乡愁,厚重如宗教般的仪式。有个苗族朋友告诉我,他们苗族每当有人去世时,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为亡灵指路,指的路不是通往天堂,而是回家,交待亡灵要翻过哪些山,跨过几条河,才能回到家。而所谓的家,也不是曾经生活过的家,它是苗族精神中的家园。因为古时候,苗族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民族,发源地的家,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所以亡灵要回到那个家去。而屯堡人的集体乡愁,也既是有这么一种仪式感。

屯堡纪实摄影:一个族群的集体乡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