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紀實攝影:一個族群的集體鄉愁

屯堡紀實攝影:一個族群的集體鄉愁

回不去的地方,就是故鄉。

600年前,明朝屯軍貴州,軍人攜家帶口駐紮貴州安順,一邊屯墾,一邊戍邊。時至今日,600年的歷史長河中,他們的後裔鄉音未改。

而所謂的鄉愁,也沒有那麼的沉重,也沒那麼疼痛,但卻很重,重的如宗教般,已成為一種儀式,一個族群的集體記憶。

屯堡紀實攝影:一個族群的集體鄉愁

而當年,鄉愁是具體的可以觸碰的疼痛,也如范仲淹《漁家傲》中所描寫的“燭酒一杯家萬里”般遙遠和思念。而如今,這所有的一切,都融入在屯堡人的風俗習慣和衣食坐行中。

屯堡人的衣服

最不像漢族的漢族人。

屯堡紀實攝影:一個族群的集體鄉愁

屯堡紀實攝影:一個族群的集體鄉愁

屯堡紀實攝影:一個族群的集體鄉愁

屯堡紀實攝影:一個族群的集體鄉愁

平時居家或者田間勞作以及節日和祭祀活動,她們都穿著這種寬袍窄袖的青衣,據說是傳承了明太祖朱元璋夫人“馬大腳”的服飾,俗稱“鳳陽漢裝”。服飾上的傳承,使她們成為當地的一個文化符號,有別於其他的漢民族,而語言風格也保留著中原特有的捲舌音。

屯堡建築

屯堡的建築,與當時的半軍半農的生活融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軍事防衛功能,碉樓與城牆,還有牆上的炮眼,可以看出,每一個寨子,就相當於一個堡壘。

屯堡紀實攝影:一個族群的集體鄉愁

屯堡紀實攝影:一個族群的集體鄉愁

屯堡紀實攝影:一個族群的集體鄉愁

屯堡紀實攝影:一個族群的集體鄉愁

屯堡紀實攝影:一個族群的集體鄉愁

屯堡紀實攝影:一個族群的集體鄉愁

屯堡紀實攝影:一個族群的集體鄉愁

屯堡紀實攝影:一個族群的集體鄉愁

屯堡紀實攝影:一個族群的集體鄉愁

屯堡紀實攝影:一個族群的集體鄉愁

屯堡紀實攝影:一個族群的集體鄉愁

屯堡紀實攝影:一個族群的集體鄉愁

屯堡紀實攝影:一個族群的集體鄉愁

屯堡紀實攝影:一個族群的集體鄉愁

屯堡紀實攝影:一個族群的集體鄉愁

屯堡建築因地制宜,木頭與石頭的混合結構,外牆是石頭,裡面則是木質結構,採用四合院的形式修建。街道狹窄,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在屯堡文化圈中,則以天龍、雲屯以及本寨的建築最具特色。天龍有八卦小鎮之稱,建築群按八卦的圖案修建,一不小心走在裡面,會分不清東南西北,經常迷路。

屯堡地戲

屯堡紀實攝影:一個族群的集體鄉愁

屯堡紀實攝影:一個族群的集體鄉愁

屯堡紀實攝影:一個族群的集體鄉愁

屯堡紀實攝影:一個族群的集體鄉愁

屯堡紀實攝影:一個族群的集體鄉愁

地戲俗稱跳神,其產生於明朝初年,來自安徽、江蘇、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順屯軍有關。明朝軍隊在貴州設立有24個衛,26個守衙千戶所,其中安順有3個衛,2個守衙千戶所,史料上稱衛所為屯堡人,有了屯堡人,地戲也就隨之出現。現在安順地戲的劇目只有武戲,如《三國》,《隋唐演義》,《封神榜》,《楊家將》等,聲音高亢嘹亮,悲憤雄壯。

安順地戲的面具

屯堡紀實攝影:一個族群的集體鄉愁

屯堡紀實攝影:一個族群的集體鄉愁

上面的面具,拍攝於屯堡民間博物館,有一定的歷史,是清朝時期保存下來的地戲面具。一般的地戲面具的臉子為武將,連頭盔一起雕刻,再配上可以活動的耳翅,構成一個整體,表現手法誇張,刻工精細,特別在眉毛,眼睛和嘴的刻畫上表現獨到的性格特徵。民間地戲講臉子概括為文將、武將、少將、老將、女將。

屯堡紀實攝影:一個族群的集體鄉愁

屯堡紀實攝影:一個族群的集體鄉愁

屯堡紀實攝影:一個族群的集體鄉愁

結束語

一個人的鄉愁如酒,是濃烈的,嘗之則醉。而一個族群的鄉愁,厚重如宗教般的儀式。有個苗族朋友告訴我,他們苗族每當有人去世時,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是為亡靈指路,指的路不是通往天堂,而是回家,交待亡靈要翻過哪些山,跨過幾條河,才能回到家。而所謂的家,也不是曾經生活過的家,它是苗族精神中的家園。因為古時候,苗族是一個不斷遷徙的民族,發源地的家,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所以亡靈要回到那個家去。而屯堡人的集體鄉愁,也既是有這麼一種儀式感。

屯堡紀實攝影:一個族群的集體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