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56歲開始鑽研蛋雕 如今已有13載 作品名揚海內外


#自拍我的故事#大家好,我叫孟永泉,1950年生人,馬上就是70歲的古稀老人了。我生長在天津市,從小就喜歡畫畫,後來又愛上了書法和篆刻。我們這個年代的人,經歷過上山下鄉,也經歷過物質資源的匱乏和生活的磨難。但是,我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愛好。2006年,我無意間嘗試用刻刀在雞蛋上刻畫,經朋友指點了解並打開了蛋雕的大門,從此潛心鑽研,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

蛋雕就是用刀、鑽等工具在薄如紙的蛋殼上作畫,既需要高超的技藝又講究耐心細緻。關於蛋雕的歷史,有人說它緣起於歐洲復活節的彩蛋,但這也與中國傳統習俗中的結婚嫁娶送喜蛋有著相同之處。總之,蛋雕的出現是源於生活,同時它的發展也貼近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

2006年,我剛開始學習蛋雕的時候,還不像現在這樣,現在已經形成良好的藝人交流氛圍和完善的市場。那時候網絡還不發達,很大程度上都得靠自己去摸索,靠實打實地雕刻實踐,一點點地總結經驗教訓。那時候我已經56歲了,活到老學到老,白天上班,網上就戴上眼鏡在燈下研究,困難程度也是可想而知。


從一個普通的蛋到成為蛋雕這樣一個藝術品,要經過太多複雜又“驚險”的工序,整個製作過程可謂是“刀刀皆險,如履薄冰”。一般的製作工序都有:選蛋、打孔、抽蛋液、清洗、繪圖、刻畫、鏤空、清內膜等等,每一項有誤差都會影響到最終呈現效果。

蛋雕的主要原材料是雞蛋,僅選蛋的學問就很大,要選個大、顏色深的。我最初學習研究蛋雕技藝的時候,弄壞了好多雞蛋。那時候,市場上經常光顧的雞蛋攤的攤主視我為怪人,每次都買很多雞蛋,而且沒完沒了的挑。回憶起那段日子,老伴也說:“那時候我們家吃雞蛋吃怕了,天天變著法的吃用過的雞蛋,炒雞蛋、雞蛋湯、雞蛋餡的包子.......”

我從小就對美術有著濃厚的愛好。1969年1月,我下鄉在農村的時候,就給主動給當地人刻了很多印章。後來迴天津,在長途電信局幹了幾年電報投遞員的工作,工作之餘總是寫寫畫畫,彈彈樂器。後來在單位專職做美工,搞工會工作,因而有更多時間去學習書法、篆刻等技藝,這也為之後開始蛋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跟老伴相互陪伴幾十年了,她也早就退休了,這麼多年了她一直支持我的工作和業餘愛好,為家庭付出了很多,我很感激她。照片上右邊是我的女兒和外孫女。

自從喜歡上蛋雕,我的退休生活都被它佔據了,古話說“十年磨一劍”。只要認準目標,孜孜不倦,每個人都能夠成功。

在我剛開始製作蛋雕的時候,很少有人知道蛋雕是什麼。2009年,天津市南開區在古文化街開闢了天津民間絕活十八坊,我的永泉蛋雕也位列其中,每天來觀摩欣賞的人絡繹不絕,我一一為大家耐心地講解,從蛋殼的結構等常識,到蛋雕的工藝、製作技法。慢慢地這種藝術形式更多的被人瞭解、模仿和學習,我也感到非常欣慰。

蛋雕的精細程度在於,在薄薄的蛋殼上,依據雕刻力度的不同,能夠刻磨出深淺不一的顏色成為圖案。小小的一個雞蛋表面可能綜合運用到幾十種中國傳統技藝,如工筆畫、剪紙、篆刻、素描、浮雕等等。弧面蛋殼繪畫不同於平面繪畫,要藉助到力學、光學等很多學科的知識。所以小小的一個蛋雕蘊含著很大的學問。

創作蛋雕的過程是艱辛的,蛋殼那麼脆弱,前期準備必須特別充分,我都是提前畫好素描和草圖,創作的靈感來自於平時的觀察,也從網絡上借鑑剪紙等藝術品進行再加工。


透雕是蛋雕的工藝之一,在薄薄的蛋殼上用深浮雕的方式刻畫出圖案,現在用內置LED燈的方式利用光影效果展示作品。

每次拿起作品,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孩子一般。今年我即將邁入70歲,但仍舊會在蛋雕的路上繼續努力,不斷探索創新,爭取創作出更好的作品。感謝旁觀者“老三拍天津”真實記錄。如果你也有故事,也想說出來給大傢伙聽聽,不妨私信@老三拍天津。即使最平凡的生活裡也會開出不一樣的花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