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從口出”不僅是口不擇言,有時候,這樣說話也容易惹禍上身

“禍從口出”不僅是口不擇言,有時候,這樣說話也容易惹禍上身

說起“禍從口出”,人們總愛總結出幾種話不能說,很具體。比如:背後說人壞話,被人知道;惡語傷人引發衝突等。總之都是一些不好的行為。

但很少有人想到,平時工作中時時提防,處處小心,還是會惹禍上身。

前幾天,堂弟找我訴苦,說這半年領導不太喜歡他,他覺得可能會被炒魷魚,但卻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整天小心翼翼地工作,唯恐出錯,最終還是被領導鄙視。

我說:“你稍等。為什麼工作要小心翼翼?到底怎麼小心翼翼的,你能舉個例子嗎?”

堂弟說:“比如前天開會,我唯恐說錯話,在領導講完,該我們分管組長講話的時候,我謙虛地讓別人先講,我最後講的,結果,領導不高興了,還多次打斷我的講演,問我有沒有更新鮮的值得借鑑的東西分享……”

堂弟在一個電子廠工作,是流水線上的小組長。據他講,像他這樣的小組長,車間有十幾個。

我說:“我猜猜。你說像你這樣的小組長,車間有十幾個。也就是說,你們幹得工作差不多,即使每個人都講,也差不多吧?”

堂弟眼睛一亮:“哥你真神了,要不我找你請教。”

我說:“這就對了。你想啊,你們都做得差不多的工作,上臺演講的內容也差不多。日復一日的工作,哪來的那麼多新點子?好不容易想到了,可能還會被別人先講出來了。我猜得對不對?”

堂弟頻頻點頭。說前天就是這樣,本來準備好的內容,好多被前邊的人講了,臨時準備也來不及了。

“禍從口出”不僅是口不擇言,有時候,這樣說話也容易惹禍上身

現在,這件事就很明顯了。表弟準備好的內容,如果先講,別人就會很被動;而他卻認為應該謙虛,結果讓領導覺得他根本不重視這次會議,講出來的都是大家說過的,好像沒有多少是自己的見解。換我是他的領導,也會認為他工作敷衍,已經不具備當組長的資格,甚至可能因此炒他的魷魚。所以,堂弟從領導的態度中看到了危機也就不奇怪了。

我建議他,改掉以往的毛病,不僅會議中積極發言,平時想到了好點子,及時反饋給領導,不用等到開會的時候。很多人認為“禍從口出”,儘量少說才是明智之舉。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發現問題不說出來,不是明哲保身,而是不負責任,任何有水平的領導,都不會喜歡這種“沉默”的部下。你越想避開“禍從口出”,就越是被領導小瞧,後邊的路再想通暢就難了。

這雖然是個例,但生活中類似的事情並不少見。永遠沉默,領導不高興;說出來人云亦云,領導還是不高興。與其這樣“禍從口出”,倒不如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意見,即使說錯了,領導也會認為你動腦子了,不會因此批評你。

“禍從口出”不僅是口不擇言,有時候,這樣說話也容易惹禍上身

除了堂弟這種因“不想早說話”被誤解的情況,還有正好相反的一種:搶領導的話說。這也是我從堂弟那裡聽來的。

堂弟說,一次月底總結會,還是車間副主任主持會議。按照流程,都是副主任主持,主任講話,然後在主任講完下臺後,副主任先帶領大家鼓掌,然後問大家對車間的管理有什麼意見或建議,這時,大家再逐一上臺講話。不知道是不是吃錯藥了,三組長那天沒等主任上臺先總結髮言,就走上主席臺,侃侃而談。臺下的小夥伴們都愣了,站起來想上去講話的主任也愣了。看著手裡的演講稿,眉頭皺得能夾死蒼蠅。

可想而知,被搶了風頭的主任大為光火,會議結束,找個茬就把三組長調到偏遠的倉庫去當卸貨工了。

除了上面提到的兩種,還有一種就是對領導撒謊,謊報自己的成績。這個案例是報社的朋友講給我聽的:

有一次,我帶著五個記者一起去一個鄉里採訪,回來後大家集思廣益,由我主筆將稿件寫完了,署名時我在前面,其他記者都在後邊。稿子寫完,我們分別看了一下,有修改了幾處措辭,就讓把年齡最小、剛來報社的小孫把稿子送去總編室,讓領導審閱。

“禍從口出”不僅是口不擇言,有時候,這樣說話也容易惹禍上身

第二天,報紙出來了,我們卻發現小孫的署名排在最前邊。本來這事不大,誰排在前面也無所謂,但小孫自始至終也沒說過三句話,只是去送了一趟稿子,名字怎麼就排在前邊了?

我問小孫怎麼回事,他支支吾吾說不知道。我就去問了負責審核稿件的領導。領導說,小孫告訴他,說這篇稿子是由他主筆的,只不過他剛來報社,就自願把名字寫在最後邊。領導一看稿件水平很高,就認為剛進報社的年輕人需要鼓勵,就沒有調查,私自將小孫的名字挪到了前頭。

領導知道實情後,很生氣,認為現在的年輕人怎麼能這麼浮躁?為了殺一儆百,冷藏了小孫,讓他去打字室負責打印材料去了。

事後我們知道,小孫只是突發奇想,想在領導面前提升自己的形象。他哪裡想到,領導會把他的名字挪到最前面,因而漏了陷。

所以,“禍從口出”不一定是說人壞話,有些不經意的細節就能暴露一個人的人品。有時候,謹小慎微不算優點,喧賓奪主是情商不夠,謊報成績則是耍小聰明,這樣做,不僅給人一種不求上進、好大喜功的感覺,還可能因此人設崩塌,再想挽回影響可就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