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分享」BBC跟拍49年,14個孩子的經歷告訴你:什麼決定命運

最近,看了一部很讓我震撼的英國BBC紀錄片—《人生7年》。


導演用49年,記錄了14個孩子,從7歲到56歲的人生。


這些孩子,有人家境優渥,有人出身貧寒,在節目一開始導演就做出了預判:每個孩子的社會階級將決定了他們的未來。


其實在片子的第一集,孩子們只有7歲的時候,就已經表現出了很大的不同。


7歲的查爾斯、安德魯、約翰出身上層精英家庭。

他們很清晰的知道自己要什麼,他們會每天看《金融時報》、《泰晤士報》,想好自己要上什麼樣的學校。


「育兒分享」BBC跟拍49年,14個孩子的經歷告訴你:什麼決定命運



而普通家庭出生的孩子卻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甚至,連大學是什麼都不知道。


「育兒分享」BBC跟拍49年,14個孩子的經歷告訴你:什麼決定命運


也許7歲他們還保留著孩子的童真,可到了14歲,這些孩子的差距開始無限拉大。


談到人生規劃,精英層的孩子想當律師,想成為國會議員,對未來有很清晰的想法。


「育兒分享」BBC跟拍49年,14個孩子的經歷告訴你:什麼決定命運


而普通人家的孩子,沒有什麼夢想,對未來也沒有什麼好的規劃,能想到的也僅僅是日常的工作。



「育兒分享」BBC跟拍49年,14個孩子的經歷告訴你:什麼決定命運


「育兒分享」BBC跟拍49年,14個孩子的經歷告訴你:什麼決定命運



49年以後,他們的階層固化了。


那些7歲時就有規劃的精英階層的孩子,一步步按照自己的規劃,大多上了好學校,找到了好工作,成為了社會精英。


「育兒分享」BBC跟拍49年,14個孩子的經歷告訴你:什麼決定命運


而那些普通階層的孩子,不出意外的過上了沒有超出階層的生活,或是出租車司機,或在工廠上班,或常常與失業為伴。



「育兒分享」BBC跟拍49年,14個孩子的經歷告訴你:什麼決定命運



階級,從他們出生那一刻就不可逆轉的決定了他們的人生底層,這個壁壘桎梏了他們的一生,難以逃離。


而打破這個壁壘平民階層,只有一個人,那就是尼克。


出生在鄉村的尼克,從小就痴迷於讀書,他就讀的村校只有一個班級,離家四英里,雖然路途遙遠,但父母支持他,能讀書是他最開心的事兒。


「育兒分享」BBC跟拍49年,14個孩子的經歷告訴你:什麼決定命運


而那些讀過的書,也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底色。



「育兒分享」BBC跟拍49年,14個孩子的經歷告訴你:什麼決定命運



他喜歡技術和科技,21歲,他靠自己的能力靠上了著名的牛津大學物理系。


28歲移民美國做核電研究工作,老了以後,他如願成為了一名大學教授。


「育兒分享」BBC跟拍49年,14個孩子的經歷告訴你:什麼決定命運



「育兒分享」BBC跟拍49年,14個孩子的經歷告訴你:什麼決定命運



從鄉下小子到大學教授的逆襲,尼克成為14個人中唯一一個從底層實現階級跨越的人。

階級是固化的,原生家庭的差異影響了這些孩子們對於未來的想象,並在之後持續影響他們的選擇。


雖然90%的孩子難以抗衡階級固化的影響,但是,唯一有能力跟階級抗衡的,就是教育的力量。



家庭教育,是階級難以打破的原因,也是足以打破階級的原因。

紀錄片中,那些上層階層的孩子之所以能夠繼續生活在自己的階級中,是因為他們能夠接受到上層父母良好的引導,父母的眼界、社會關係和引導都會決定了他們的人生軌跡。

富家三兄弟從小就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中懂得了規劃人生,社會競爭,並在求學的路上,一點點實現著自己的規劃。

而普通階層的孩子,開始大多並不懂得教育的意義,不愛上學,或者早早輟學進入社會,或者很早就進入了婚姻,結婚離婚,為生活周折,甚至到最後要靠政府救濟金生活。

「育兒分享」BBC跟拍49年,14個孩子的經歷告訴你:什麼決定命運


而唯一一個打破階層的尼克,用現實證明了一句話“教育改變命運是一句真理。”

是的,好的家庭教育足以讓窮人打破階層,而不好的家庭教育也足以讓精英墮入深淵。

精英層的孩子尼爾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7歲時尼爾還是個很可愛的孩子,父母都是教師,按理來說,他應該可以按照父母的規劃成為一個不錯的人。


可最終,他成為了一個患有嚴重抑鬱症的流浪漢。


在採訪中,尼爾說“父母從來沒有把我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只會按照他們的規劃要求我,除了學習,他們從未教授我任何社會、人際知識。”


「育兒分享」BBC跟拍49年,14個孩子的經歷告訴你:什麼決定命運



在21歲考試失敗後,父母的失望和嘲諷讓尼爾極度自卑,最終無法忍受輟學去打工。


28歲失業後,他患上了重度抑鬱症,不願讓父母知道,也不願繼續就業,最終沒落為了社會底層的流浪漢。



「育兒分享」BBC跟拍49年,14個孩子的經歷告訴你:什麼決定命運



這兩個孩子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讓人感慨。

本是窮人階層,卻靠著良好的教育逆襲到了精英階層。

本是精英階層,卻因為過度控制的家庭教育喪失了良好的人格,最終成為社會底層。

這讓我想起一句話:孩子是複印件,父母才是原件,人生如果有100分,那80分是父母給的底色,20分是自己努力的結果。


父母80分的家庭教育沒有做好,孩子20分的努力逆襲太難了。

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單純是物質條件,更應該是根植內心的精神教育,性格教育,抗挫教育,這些才是能夠幫助孩子走到終點的柺杖。

缺一不可。



說到家庭教育,現在網絡上總有種唱衰的論調說“有些孩子,出生就在羅馬,讀書無用”,“寒門再難出貴子,讀書無用”。


寒門逆襲難麼?


難,但絕不是不可能,關鍵還是要看什麼樣的家庭教育。


記得極限挑第四季戰曾經用遊戲的方式,展現了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讓人印象深刻。


節目組讓孩子們站成一排,問了6個問題:


父母是否都接受過大學以上的教育?

父母有沒有為你請過一對一家教?

父母是否支持你學特長,並且你還保持著一定水準?

你有沒有出國旅行的經歷?

父母有沒有承諾過你出國留學?

父母是否一直視你為驕傲,並在親友面前誇耀並炫耀你?


答案是肯定的孩子可以往前站一步,每一步都是在考驗父母的底色,父母的物質能力,認知能力,和精神支持。

無疑,站在前排的孩子,因為父母的原因擁有了先行起跑的權力。

槍聲一響,最終先行跑到終點的20個孩子裡面,大部分都是站在前排的孩子。

但,我更為站在後排那幾個孩子跑到終點而驕傲。


「育兒分享」BBC跟拍49年,14個孩子的經歷告訴你:什麼決定命運


雖然起點不夠理想,但他們不放棄的精神讓人感慨,相信努力不會被辜負,這一定是父母的教育給予的人格。

所以,塑造孩子完整的人格和精神世界,才是家庭教育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育兒分享」BBC跟拍49年,14個孩子的經歷告訴你:什麼決定命運



就像《人生七年》紀錄片中富二代安德魯說的:

人無法確定能留給下一代什麼財物,但至少可以確定,一旦給了他們好的教育,他們終生都可以受用。



「育兒分享」BBC跟拍49年,14個孩子的經歷告訴你:什麼決定命運



也許我們不能給到孩子太多的物質幫助,但我可以盡所能地,讓自己用向上的姿態去影響孩子,用最大的資源去扶持孩子,用積極的心態去幫助孩子。

盡所能之後,我想,每一個孩子都會被奇蹟所祝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