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之秦穆公,作為秦始皇的祖先,他也有霸氣側漏的一生

春秋時代,列國諸侯都用手裡的長戈講道理,在這樣一個大家一言不合就拼刀子的年代,產生幾個說話硬氣,辦事更硬氣的帶頭大哥不是什麼難事。

特別是對於秦國秦人這樣,話未開口拳腳先到的民族來說,你要說他們的帶頭大哥不能打,不敢打那是在開玩笑。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登基成為秦國國君。

這位仁兄登基後,也不羅嗦說什麼仁政愛民的廢話,他上位的當年就指揮著戰車,碾過了茅津一帶戎人的土地。戰勝後又把秦國的大旗一插,這塊地以後就是老子罩著的。

春秋五霸之秦穆公,作為秦始皇的祖先,他也有霸氣側漏的一生

秦國周邊的諸侯國得知這一消息後只得不停苦笑,敢情西邊這位又是一個不好惹的主。

秦穆公志向遠大,他不甘心只在西邊做一個土財主,他要劍指中原,做天下的霸主。

秦穆公的第一個目標是晉國,晉國國力強盛,是春秋時期少數幾個能和秦國掰手腕子的國家之一。

秦穆公想打不一定能打得過,那就拉攏吧。

先是秦穆公高興的娶了晉獻公的女兒,雙方結為聯盟。

後來晉國內亂,秦穆公出全力扶持晉國公子夷吾回國登基成為晉惠公。

秦穆公得意的想,這下晉國該心服口服的認我為霸主了吧!

春秋五霸之秦穆公,作為秦始皇的祖先,他也有霸氣側漏的一生

結果人家晉惠公登基沒兩天後就突然和秦國翻了臉,後來秦國發生饑荒,晉國連一粒糧食都沒捨得給秦國。

不僅如此,晉惠公還無恥地趁秦國發生饑荒時派兵攻擊它。

但人算不如天算,晉惠公可能是忘了秦國人有多能打,一場仗打下來,秦穆公不僅英勇的俘虜了晉惠公,還成功迫讓晉國割讓土地,遣送質子。

後來晉惠公病死,晉懷公登基。這位仁兄和他老子一樣就是不服秦穆公。

於是秦穆公便又出全力,扶持另一位晉國公子重耳,回國與晉懷公爭奪國君之位。

一番血腥的廝殺之後,秦國人的刀劍好像是更鋒利些,晉懷公被殺,重耳登基成為晉文公。

這個時候的秦穆公得意又放心的想,這下該死的晉國人應該服氣了吧?他們連國君都是我立的。

春秋五霸之秦穆公,作為秦始皇的祖先,他也有霸氣側漏的一生

但讓秦穆公大跌眼鏡的時候又到了,他親手扶植的晉文公是一代雄主,他不僅沒有向秦國認慫,反而自己在秦穆公之前,混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至此,秦穆公真的鬱悶了,問題到底是出在哪兒?但鬱悶的秦穆公並沒有放棄,他依然在手握秦劍,等待時機。

秦穆公扶持兩代晉國國君登位,其恩情不可謂不深,其功勞不可謂不重。

但問題就在於別人根本就不買賬,為什麼呢?

因為對於私人而言,再大的恩情也比不上國家利益。即便晉惠公、晉文公心裡再感激秦穆公,但他們也明白秦國是晉國爭霸的最大對手。作為晉國國君,國家利益自然是要擺在第一位的,這就是他們恩將仇報的原因。

所以非常能打的秦穆公沒有明白一個道理,人一旦登上一個平臺之後,個人的意志便會被平臺所壓制。

春秋五霸之秦穆公,作為秦始皇的祖先,他也有霸氣側漏的一生

此時,你和這個人的對話,其實已經變成了你和他身後平臺的對話。

作為秦國人的帶頭大哥,秦穆公自然也是個暴脾氣。給你們晉國人臉你們不要是吧,那就擼起袖子用拳頭說話吧!

公元前628年,晉文公去世。

得到這個消息後秦穆公笑的眼睛都歪了,這個忘恩負義又有些本事的人終於掛了,什麼都不說了,趁這個機會出兵揍晉國,給我出一口氣。

秦國的虎狼之師雄赳赳氣昂昂的就出發了,一路上凱歌高奏打了不少勝仗,然後卻沒想到在崤山這個地方中了晉軍的埋伏,幾乎全軍覆沒。

唯一不幸中的萬幸就是,晉襄公一時糊塗釋放了秦軍的三名主帥――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

這三人本以為回國之時就是斷頭之刻,結果沒想到一代雄主秦穆公,竟然將所有的過錯攬到自己頭上,絲毫沒有怪罪三人的意思。

這三個人的小宇宙徹底爆發了,在這之後他們苦讀兵法,拼命的操練士卒,隨時準備著再和晉國人拼個高下。

春秋五霸之秦穆公,作為秦始皇的祖先,他也有霸氣側漏的一生

終於在公元前625年,秦穆公敏銳的感覺機會又來了,於是又派三人出征晉國。

古戰場上,秦國人不怕死,晉國人會功夫,雙方你來我往大戰了三百回合。終於會功夫的還是略勝一籌,秦國又一次戰敗了。

以孟明視為主的三位秦軍主帥回國後,又一次遭到了秦穆公的寬恕。

唉!什麼都不說了,拼命練本事吧!希望下一次能直接打死晉國佬。

公元前624年,秦穆公感到機會又來了,他抽出長劍,御駕親征晉國。

當然軍隊的指揮還是由孟明視三人指揮,三人這次一頓操作猛如虎,終於大敗晉軍,一雪前恥。

當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晉國雖然戰敗了,但並未傷其根本。秦國雖然佔了些便宜,但也知道自己不可能鯨吞晉國,所以戰勝後一番炫耀也就回國了。

秦穆公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原諒戰敗的將軍,因為在先秦時期的人極重節氣。

只要你對我足夠重視,我便可以為了你做到“士為知己者而死”。

春秋五霸之秦穆公,作為秦始皇的祖先,他也有霸氣側漏的一生

秦穆公深知這一點,所以他明白殺一個將軍,不如原諒一個將軍,原諒一個將軍之後,將會得到無盡的報答。

春秋時期,秦國就算比較窮的了。但偏偏就有比秦國還窮的,這就是在秦國西邊的許多小遊牧部落。

這些部落沒事就到東邊的秦國串個門,搶點糧食和馬匹,然後再揚著馬鞭西返回家。

還是那句話,秦穆公這個暴脾氣怎麼可能忍得了,一個字――打。

但打仗不是件容易的事,俗話說得好,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現在秦國就非常緊缺一個,熟悉西北戎狄軍事力量分佈,與戰略戰法的人。

也許真的是上天庇佑,秦國的勁敵西北的綿諸王(遊牧民族首領)自己把這個人給送來了。

這個人叫由余,祖上是晉國人,後來流落於西北少數民族之間,到了他這一代才被戎王重用。

綿諸王讓由余作為使者出使秦國,本來他的目的是想刺探一些軍事情報。

但沒想到的是,由余一到秦國與秦穆公一番交談之後,秦穆公便認定這是個人才,當既就把人給扣下了。

春秋五霸之秦穆公,作為秦始皇的祖先,他也有霸氣側漏的一生

在秦國的這段時間,秦穆公詳細的向由余詢問了,遊牧民族的軍事力量分佈與民風民情,收穫很大。

秦穆公也向由余展示了秦國的強大,由余也對秦穆公的雄才大略心生敬佩。

但由余是一個有節氣的人,他在秦國呆了一段時間後,還是回到了綿諸王那兒。

但此時的綿諸王早以變了一個人,他腐蝕在了秦國送來的美女與音樂中,聽不進任何勸告,整個部落都被折騰的奄奄一息。

有志向的由余對此心灰意冷,他不禁想起了雄才大略的秦穆公,心裡覺得自己要一展抱負還是要靠這個人,於是他又回到了秦國。

以秦國的軍事實力,搭配上由余提供的軍事情報。秦穆公很輕鬆地在西北,碾壓各個遊牧部落。

史料記載,秦穆公在西北滅國十二,拓地千里,遂霸西戎。

春秋五霸之秦穆公,作為秦始皇的祖先,他也有霸氣側漏的一生

為什麼秦穆公能夠將由余這個人才收入囊中?

因為他明白,最能打動一個人的東西,不是金錢也不是權利,而是強烈的反差。

秦穆公用自己的雄才大略、善於納諫,與綿諸王的墮落與貪圖享樂形成強烈的反差。

當由余感受到這種反差時,他立刻就明白了自己的前途在哪裡。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病逝,一代雄主就此隕落。

總結秦穆公的一生,他有時會高估人性,例如扶持了兩代晉國國君卻遭到背叛。

但更多的是通過洞悉人性來驅使下屬,比如兩次原諒戰敗的將軍,然後讓他們因為感恩而為自己拼命。

又比如,讓自己的形象與綿諸王形成反差,從而俘獲了由余這個人才。

總的來講,他總算是沒辜負“一代雄主”這四個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