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教:耶穌和保羅教了西方什麼?

上一講我跟你聊了西方中世紀的基本要點,它不是一片黑暗,其中需要最先解決的問題是,基督教為什麼是光明和智慧,而不是黑暗和愚昧,這一講,我就帶你看看創立基督教的耶穌和保羅,到底教了西方人什麼。

先澄清這一講的口徑,我尊重基督教,就像尊重所有宗教一樣,但我不是任何宗教的教徒,所以我不是拿牧師傳教的思路來跟你講基督教,而是以哲學家、歷史學家的思路。

核心問題是,基督教教給了西方人什麼樣的世界觀,他們如果接受了這種世界觀,會對他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耶穌和保羅創立基督教

先看看耶穌。他是基督教的創始人,他宣稱自己是上帝的兒子。我們不信教的人沒有必要去駁斥教徒信以為真的東西,而是要去尋找信仰背後的力量。

立教:耶穌和保羅教了西方什麼?

耶穌說自己是上帝之子,他這麼說到底是為了什麼呢?這是因為他要實行宗教改革。他要改猶太教!

耶穌是猶太人,他對猶太教上層利用宗教去壓制人民非常不滿。於是他改動猶太教的教義,收徒傳教。結果就是,猶太教上層到羅馬帝國當局那裡,檢舉耶穌意圖謀反稱王,羅馬總督彼拉多判處耶穌死刑,把他釘死在十字架上。因此,十字架也就成了基督教最重要的標誌。

這時候你就明白了,基督教一開始是猶太教的草根分支,它迅速發展壯大,自立門戶,成了宗教。

耶穌死後,他的徒弟們繼續傳播他的教義,他們叫使徒,使者的使,徒弟的徒,其中,貢獻最大的使徒當然就是保羅了。《聖經·新約》的作者就是這些使徒,他們把耶穌的言行記錄下來,教導信徒,規勸不信的人皈依。

在使徒傳教的過程當中,保羅進一步發展了耶穌的教義,把它們從巴勒斯坦帶到了整個羅馬帝國,把基督教從鄉村小宗教變成世界宗教。有歷史學家甚至誇張地說,基督教可以沒有耶穌,但不能沒有保羅。

基督教對猶太教的改革

那我就帶你看看耶穌和保羅到底改了猶太教的什麼內容,最重要的大概有六個方面:權威經典、上帝形象、選民範圍、世界結局、教會結構、核心追求。

立教:耶穌和保羅教了西方什麼?

第一個,權威經典。這個你應該比較熟悉,猶太教的權威經典就是《聖經·舊約》;基督教的當然就是《聖經·新約》。

第二個,上帝形象。猶太教的上帝是嚴厲的甚至是嚴酷的,人類的表現要是不好,他就讓人類全部滅絕,諾亞方舟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次;基督教的上帝呢,是慈愛的父親,他愛所有人。

第三個,選民範圍。這裡的選民不是我們今天說的有權投票的公民,而是被上帝選中,將會最終得救的人。猶太教的選民就是猶太民族;基督教的選民是所有信徒,不管你是不是猶太人、不管你是什麼血統,只要信上帝、信耶穌,就是選民。

第四個,世界結局。猶太教規定的世界結局是,上帝指引猶太人最終去到迦南這個“流著奶與蜜”的目的地,就在耶路撒冷附近;基督教把這個改了,改成此岸的世界將會消亡,此岸任何地方都不是人的目的地,最終結局是末日審判,好人上天堂、壞人下地獄。

第五個,教會結構。猶太教的教會是被祭司階級壟斷的,耶穌正是因為痛恨這種壟斷而腐化的權力,發動了草根宗教運動,所以,基督教的教會是信徒團結起來的團契,團契也就是夥伴關係,充滿了平等精神。

第六個,核心追求。猶太教教導信徒愛上帝、愛自己的民族,是一種群愛,識別民族邊界的標記是律法;基督教擴大了愛的範圍,不僅愛上帝、愛自己的民族,還要愛所有人,甚至包括了敵人,是博愛,律法不再是最重要的了。

這六條對猶太教的改革彙集到一起,基督教給當時的人們,是一種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是耶穌那句名言:天國近了,你們要悔改!

大宗師的話總是看起來很簡單,裡面都蘊含著無窮的意味。

基督教對西方人精神氣質的影響

我來跟你說說在基督教誕生時,也就是羅馬帝國初期,還有羅馬帝國滅亡之後的中世紀,耶穌的這句話、這種世界觀到底意味著什麼,它對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影響有多大。

第一,說的是這世道太壞。天國近了,其實暗含著此岸要毀滅了。耶穌生活的時代恰好是屋大維在位的時代,你可能要問了,屋大維時期,羅馬帝國不是找到了適合大規模共同體的制度框架了嗎?屋大維不是讓羅馬萬象更新了嗎?怎麼耶穌還在說世道太壞?

據《聖經·舊約》記載,兩三千年間猶太人一直處於底層,摩西帶他們出埃及之間他們是法老的奴隸,出了埃及之後幾經輾轉,終於有了大衛和所羅門這樣英明的國王,可惜很短暫,他們很快又成了巴比倫的奴隸,後來羅馬人又來了。反正猶太人從有記憶開始就沒過過幾天好日子。耶穌呢?他代表的是猶太人的下層,是底層的底層。他們對現實政治充滿了絕望,所以對政治有一種來自靈魂深處的疏遠。

這是猶太人上層舉報耶穌謀反的重要線索,你看,這人天天到處散佈謠言,說輝煌的羅馬帝國世道不好,很快就要滅亡,你如果是羅馬總督彼拉多,聽見這種檢舉會怎麼處理?反正是個鄉村牧師,他們猶太人自己都不待見他,他是底層的底層,殺了他沒有任何損失,反而對控制猶太人有好處,既可施恩,又能立威,何樂而不為。

但是,給底層以希望也正是基督教的魅力所在。在暗無天日的底層的底層,有人告訴他們眼前的苦難不重要,至高無上的上帝是愛他們的,他們才是被上帝選中的人。無論在你看來這種想法有多阿Q,但對於底層的底層來說,這是他們生命中唯一的光亮。人活著,總要有一絲希望,羅馬人給不了,猶太人給不了,耶穌給了他們。

而這一絲光亮,越是在世道黑暗的時候就越發珍貴。屋大維時期的羅馬還算是如日中天,對於基督徒來說都是暗無天日,回想一下我在上一講跟你說過的,中世紀的前500年,真是伸手不見五指,那麼基督教在這個時候,可不就成了人人心裡最需要的救命稻草了嘛!

第二條,說的是人罪孽深重。耶穌在世的時候主要是勸大家悔改,每個人都有錯,因為愛自己就一定會傷害到別人。你可能知道,基督教講原罪,因為亞當夏娃偷吃了禁果,就染上了原罪,所有人都無法倖免。這個論證是後來神學家們完成的,後面講奧古斯丁的時候再跟你細說。在這裡我只簡單地跟你做個小實驗,你就知道,

耶穌雖然在講罪孽,其實他在激發人心最深處的善良。

經濟學裡面的“囚徒困境”聽說過嗎?兩個一起偷東西的賊被警察抓住了,隔離審訊,如果他們拒不招供,兩個人都會被釋放;如果其中一個招供,他會被輕判,另一個就會被重判;最壞的結果是,兩個人都為了自己供出了對方,兩個人都被重判。經濟學通常用這個博弈的模型,來說明信息不對稱會導致公共利益損失。

如果我們把這個模型搬過來討論人心呢?每個人都愛自己,都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經濟學可能會告訴你這就是市場經濟啊,就會得到市場的紅利啊,耶穌卻會講,只愛自己的人就是囚徒,所有愛自己的人在一起就是互相出賣、互相傷害,這個世界可不就完蛋了嗎?所以,回想一下剛才提到的耶穌對猶太教教義的核心價值的改動,愛上帝、愛鄰居,甚至愛敵人。只有愛,才能讓你擺脫囚徒的狀態。

那你馬上就會說,我愛別人、愛這個世界,他們不愛我怎麼辦?當你問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心裡的標準還是猶太教的老規矩,就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遵循這種邏輯,你最愛的就還是自己。

所以耶穌為了擊破這個邏輯,故意很極端地講:別人打了你的左臉,要把右臉也伸過去讓他打。這個獨特的思路,重點落在你最重要的任務是去無條件地服從上帝的命令,他打了你,在你生命中是第二位的,你是不是遵守上帝讓你愛別人的命令,對於你來說才是第一位的。

他要作惡,上帝會懲罰他,你要行善,上帝會獎勵你。只有上帝居於所有人之上成為愛的絕對標準,人才能擺脫囚徒的狀態。所以,對基督教來說,罪惡其實很簡單。愛自己多過愛上帝,這就是罪。

這樣的思路教人極端嚴肅地審視自己,不要說別家的又怎麼了,就說你自己。它實際上具有極端做減法的功效,人本來是社會動物,處於形形色色的關係當中,基督教的這種思路就是叫你不要顧及那麼多形形色色,只問面對上帝,你心裡到底有沒有愛。

這種思路一旦成為人格,成為文化,它會有鮮明的特點,利弊都很明顯。好處在於,心靈的深度和責任感會被大大強化;壞處在於,鑽牛角尖兒,較真兒,死心眼兒。

這種宗教氣質,在西方人的人格上,和希臘人留下來的深刻,和羅馬人留下來的堅毅,匯流到了一起。回想一下我跟你講的中世紀前500年,沒有最糟,只有更糟。面對這種絕望,沒有信念是扛不過去的。基督教在那500年的嚴冬裡,是西方人最好的心靈雞湯。

本講小結

好,總結一下這一講的內容:耶穌創立了基督教,其實他是一個宗教改革家,他代表了猶太人的草根階層,是底層的底層。保羅傳教完成了基督教的創立。

基督教有自己很獨特的對世道和人心的看法,它是底層民眾最可依賴的心靈力量,在中世紀前500年嚴酷的條件下更是顯得珍貴。就像你知道的那樣,基督教發展壯大了,在帝國時代還成了國教。

但是,變成國教真的好嗎?下一講我跟你聊一聊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的故事,看看基督教成為國教是多麼尷尬的事情。

期待你的到來,下一講再見!——李筠《西方史綱五十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