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息縣:這裡有“東南第一峰”,被稱作“中華第一縣”

息縣位於河南省東南部、中原腹地南側,隸屬信陽市。

河南息縣:這裡有“東南第一峰”,被稱作“中華第一縣”

息縣森林公園

據考證,越6000前,先民在淮河支流清水河一帶繁衍生息,今孫廟鄉境內有秦樓遺址,系新石器時代仰韶龍山文化遺址,1963年被列為河南省首批文物保護單位。

河南息縣:這裡有“東南第一峰”,被稱作“中華第一縣”

約公元年前2070,夏禹治水後分天下為九州,這裡屬於豫九州。越公元前1250年,商王武丁發兵南擊荊蠻,並派息族奴隸貴族在今羅山莽張一帶建立古息國鎮守。

河南息縣:這裡有“東南第一峰”,被稱作“中華第一縣”

商朝後期,周文王勢力向南發展,汝旁之國先被其化,息屬汝旁之國。公元前1044年(武王十三年),周武王封邦建國,文王37子羽達創立息侯國,都城在今息縣城南5公里青龍寺一帶。

河南息縣:這裡有“東南第一峰”,被稱作“中華第一縣”

公元前682年,楚滅息國置縣,兩千多年雖然數經分合,但“息”字世代相沿,不易其名,不變其俗,被譽為“中華第一縣”,堪稱“郡縣制”的活化石。

境內有息國故城、賴國故城、秦樓等遺址,息氏、賴氏、白氏均發源於此。歷史名人有“三年不語”的息夫人、“馬革裹屍”的伏波將軍馬援、清廉剛直的明代尚書李若星等。2009年,在境內發現距今3500年曆史的商代獨木舟,現存放於信陽市博物館。

濮公山

河南息縣:這裡有“東南第一峰”,被稱作“中華第一縣”

效果圖

濮公山為大別山最北端的餘脈,距息縣城南4公里,淮河南岸。淮河在這裡趨山勢而三曲三折,呈倒“U”字型。山映長淮,每有光耀,亦名浮光山

河南息縣:這裡有“東南第一峰”,被稱作“中華第一縣”

如自開封南下延循800餘里平原始見此山,故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經過此山時,感其突兀殊奇,與周邊環境迥異,揮毫寫下了“東南第一峰”的墨寶傳於後世。濮公山盛產珉玉,歷史記載,用此玉做成棋子曾上貢朝廷而名傳天下。

河南息縣:這裡有“東南第一峰”,被稱作“中華第一縣”

濮公山自東向西,東接黑山至主峰延西下有一馮窪村,折而往南接草帽山,呈不規則之弧形,斷斷續續,起起伏伏綿延約20華里。隔淮水與北岸青龍山相望,三山相峙成犄角之勢,漸成虎踞龍盤霸悍之氣。泱泱息壤之厚土,光華耀日;莽莽濮山之重巒,雲靄擎天。古人贊曰:息國乃人才薈萃之地,鍾靈育華夏之奇秀;濮山亦修真養性之所,物華聚人間之瑰寶。

息國故城

河南息縣:這裡有“東南第一峰”,被稱作“中華第一縣”

息國故城位於息縣西南4公里處,距城郊鄉徐莊村西南500米。該遺址坐落在淮河故道北岸,蘇東坡譽為“東南第一峰”的濮公山屹立於故城東,東北有清水河,北部是平原。該處地形險要,乃水陸交通要道,戰易守,攻易防,符合多戰需要,故建城池。

記載

據《息縣誌》載,周武王十三年(公元1122年),大封姬姓侯爵,文王三十七子羽達封為息侯。息侯國由此始,故稱作息國。《水經注》卷三十載“淮水東徑故稱息城南”。清嘉慶《息縣誌》載“息之得名自周始,分封姬姓為息國侯爵”,“出城西南十里,古息舊治在焉”。

簡介

該遺址的大部分城牆已平毀,但城垣基礎依稀可辨,城牆東西長846米,南北寬420米,牆基寬30米,城垣周長2532米,城址面積約為35.5萬平方米。北城牆一段保存完好(長30米,寬25米,高10餘米),斷面夯工層厚0.08-0.12米,夯窩直徑0.04米)。

河南息縣:這裡有“東南第一峰”,被稱作“中華第一縣”

城廓內有張莊、王店、李崗、黃莊四個自然村。歷年出土和徵集的文物有:春秋青銅劍、銅戈、戰國車馬器、銅鏃頭、銅鼎等。陶器有罐、甕、壺等。村裡村外殘陶碎片,俯首可見。經省文物研究所專家鑑定認為:該遺址對研究淮河流域楚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河南省人民政府於一九六三年六月一日,核定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賴國故城

河南息縣:這裡有“東南第一峰”,被稱作“中華第一縣”

賴國故城遺址位於河南省息縣包信鎮閭河橋東南1公里處,傅莊村境內。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封賴國此地,公元前538年被楚所滅。

傳說

河南息縣:這裡有“東南第一峰”,被稱作“中華第一縣”

有關人士在對當地古賴地遺址和出土文物進行了大量分析的基礎上,證實了息縣包信鎮乃賴國故地。叔穎受封立國,封於賴地即今息縣包信鎮,史稱“賴國”從公元前1122年至公元前538年、立國584年,傳位14代。後被楚靈王所滅,遷於鄢地,國人懷念故土,以國為姓,這即是賴國起源。遺留在當地的臣民為避楚害,改姓傅和羅。今息縣包信鎮東南兩公里的閭河之濱,有一座古城址,即是周代賴國故城。這一帶還有不少關於古賴國的傳說。在包信鎮西傅後樓莊前200米處,還有古賴國君王叔穎陵墓,並被當地政府定為文物保護單位。

河南息縣:這裡有“東南第一峰”,被稱作“中華第一縣”

賴國古城遺址東北800米的閭河南岸,是蛤蜊山遺址。民間傳說該遺址是賴國開國之君叔穎公為妻子拜月而挖的拜月池遺址。拜月要把蛤蜊撒入池內,天長日久,蛤蜊殼堆成小丘,蛤蜊山由此而得名。遺址現為一臺地,長寬各50米,高1.5米,內含大量蛤蜊殘殼,亦曾出土過陶鼎、陶鬲、陶餅等器物殘片,還有鹿角和蚌殼等。

河南息縣:這裡有“東南第一峰”,被稱作“中華第一縣”

賴國古城遺址西邊800米的所在,有傳說中的賴國九烈女墓。公元前538年,楚靈王滅賴後,不甘受辱的9位賴國女子相擁投入汪湖,溺水而亡。未遷他鄉的賴國故民,被9烈女的剛烈所感動,將她們的屍體打撈而出,合葬一處,故有“賴國九烈女墓”。現古冢東西長18米,南北寬14米,高2米。

息縣縣城標誌性建築譙樓上,現存清代石碑一通。這通源出包信鎮的《重修東嶽廟大殿拜殿後樓碑記》開頭便說:“包信鎮,古春秋賴子國也……”

秦樓遺址

秦樓遺址位於息縣城西北15公里,孫廟鄉周圍孜村秦樓莊西南200米處的一高臺地上,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期省博物館曾派人到此做過考察,經考察分析屬河南龍山文化,認為該遺址為研究息縣歷史提供了重要材料。一九六三年六月一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核定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秦樓遺址高出地面3米左右,西南部緊靠清水河道,因受水流的不斷沖刷,部分崩塌,現存遺址東西長200米,南北寬80米,總面積1.6萬平方米。

遺址表面有很多陶片,分泥質紅陶、夾砂紅陶和蛋殼黑陶三種。從遺址採集的標本有陶片和石器。陶片的器形有:鼎、罐、碗、壺、紡輪等,主要紋飾有刻劃紋、繩紋和附加堆紋;石器有石斧和石棒。從河邊的斷面上可以看出有灰坑、窯址等。文化層厚0.8-2米。

息州森林公園

河南息縣:這裡有“東南第一峰”,被稱作“中華第一縣”

息州森林公園,也稱息縣森林公園,是以森林為主體景觀的特色公園。公園坐落在“中華第一縣”之稱的息縣,並以良好的森林生態環境為基礎,區域綜合開發建設總投資4億元,建成總面積1550畝。為提高公園的文化品位,園內承襲漢唐建築風韻著力打造息夫人紀念館和馬援廣場兩個景點。是我縣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利民利縣的公益工程。

簡介

河南息縣:這裡有“東南第一峰”,被稱作“中華第一縣”

息州森林公樹種繁多、林木參天、風景秀麗、氣候宜人。項目於2013年開始規劃,2014年11月正式動工,2014年、2015年連續兩年被列為信陽市重點項目。

河南息縣:這裡有“東南第一峰”,被稱作“中華第一縣”

公園由景觀建設、公益設施、商住綜合體建設等配套組成,投資金額4億元,建成後的森林公園面積由原來的1024畝增加到1550畝,是縣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利民利縣的公益工程。

河南息縣:這裡有“東南第一峰”,被稱作“中華第一縣”

息州森林公園位於亞熱帶和暖溫帶過渡性地帶,因此,公園具有“江南北國,北國江南”的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