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研發K-4潛射彈道導彈,射程增加5倍,一艘潛艇最多載8枚

在海軍的眾多武器裝備中,核潛艇可以說是研發難度最高兵器之一。長期以來,全球僅有五大常任理事國掌握核潛艇的建造技術。自中國於1974年8月1日首艘下水後,此後35年再也沒有其他國家加入"核潛艇俱樂部"。而到了2009年7月26日,事情發生了變化,在俄羅斯的幫助下,印度首艘國產核潛艇"殲敵者"號下水,讓其成為世界第六個可以建造核潛艇國家。同時,"殲敵者"號可以發射K-15潛射彈道導彈,從某種程度上講,"殲敵者"號也是一艘彈道導彈核潛艇。

為什麼說是某種程度呢?因為K-15潛射彈道導彈的射程只有700公里,只能算是短程彈道導彈,與五大常任理事國掌握的潛射洲際導彈差距太大。不過,因為有了這款導彈的存在,印度成為了擁有"三位一體"核打擊方式的有核國家。所以,K-15的象徵意義遠大於它的實戰意義。在這個問題上,印度軍方也非常明白。因此,印度有關方面正在積極研製K-4潛射彈道導彈,並期望用這款導彈替換之前的K-15潛射彈道導彈。

印度研發K-4潛射彈道導彈,射程增加5倍,一艘潛艇最多載8枚

(印度K-4潛射彈道導彈的相關數據)

據《印度快報》援引消息人士的話報道,隸屬印度國防部的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計劃11月8日,從安得拉邦維沙卡帕特南市附近水域的水下平臺試射K-4潛射彈道導彈。作為印度最新的潛射彈道導彈,K-4的射程增加至3500公里,是K-15射程的5倍,實用性大大提高。包括巴基斯坦、緬甸、泰國、馬來西亞等許多國家都在這款導彈的打擊範圍之內。據悉,K-4還有一款被稱為"K-4 MarkII"的改進型,射程進將增加到5000公里,如果研製成功,將進一步增強印度海基核力量的威懾力。

印度研發K-4潛射彈道導彈,射程增加5倍,一艘潛艇最多載8枚

印度研發K-4潛射彈道導彈,射程增加5倍,一艘潛艇最多載8枚

(印度"殲敵者"號核潛艇翻來覆去也就這兩張資料圖)

作為K-15的替代者,K-4潛射彈道導彈未來將裝備兩艘"殲敵者"級核潛艇,即首艇"殲敵者"號,以及二號艇"阿里達曼"號。與名聲在外的"殲敵者"號相比,在2017年12月下水"阿里達曼"號顯得默默無名。相信不少了解印度軍方的人都會感到奇怪,如此重要的一艘海軍作戰艦艇下水,為什麼沒有大肆報道呢?要知道像印度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P-15B防空驅逐艦"維沙卡帕特南"號,哪怕是隻有一個船體下水,都會引得印度媒體歡呼雀躍。而"阿里達曼"號的反常表現的確會引發人們的好奇心,印度核潛艇究竟怎麼了?

印度研發K-4潛射彈道導彈,射程增加5倍,一艘潛艇最多載8枚

(印度"殲敵者"級核潛艇所能攜帶的武器裝備)

其實,印度海軍有會這樣做也有自己的考慮。首先,"阿里達曼"號作為"殲敵者"級核潛艇的二號艇,其性能與首艇"殲敵者"號相比並無質的飛躍。再加上"殲敵者"號下水後的種種問題,大肆宣揚"阿里達曼"號很可能會適得其反。其次,"殲敵者"級核潛艇的排水量只有6000噸左右,即便是在攻擊型核潛艇裡,都算是比較小的存在,就更不用說排水量動輒上萬噸的戰略核潛艇了。雖然"殲敵者"級核潛艇能搭載12枚K-15潛射彈道導彈,可如果換裝即將實驗的K-4潛射彈道導彈,那麼每艘潛艇僅能攜帶4-8枚。就算服役2-3艘,也才和其他國家一艘戰略核潛艇的攜帶數量差不多。在這種情況下,印度海軍選擇低調服役也就不足為奇了。

印度研發K-4潛射彈道導彈,射程增加5倍,一艘潛艇最多載8枚

(印度潛射彈道導彈進行發射試驗)

除了核潛艇的外,印度潛射彈道導彈本身的問題也不少。作為印度首款潛射彈道導彈,K-15的研發開始於20世紀90年代。但直到2015年11月25日,才有報道稱該型導彈與國產"殲敵者"號核潛艇集成併成功試射。時至今日,有關"殲敵者"號使用K-15導彈參加演習的消息也少之又少,是否形成了有效戰鬥力還很難說。

而K-4潛射彈道導彈的問題似乎比K-15還要嚴重。據資料顯示,該導彈原計劃於2017年正式服役。可事實卻是,目前該導彈還在利用水下平臺進行試驗。之前就有觀察人士表示,K-4目前試射成功率雖然不低,但基本都是以水下浮筒方式發射的,與真正安裝到潛艇上進行潛射試驗尚有差距。而且K-4的體積遠大於K-15,能否順利裝備到"殲敵者"級核潛艇上還有待觀察。

與研製其他武器裝備一樣,印度雖然對自家的核潛艇和潛射彈道導彈寄予厚望,但由於基礎工業和科技水平的限制,實際產物總和設計目標有不小的差距。同時,印度研發部門的"拖延症"又相當嚴重,K-4潛射彈道導彈能否在未來幾年之內定型服役都還是未知數。隨著時間的推移,印度軍方的標準或許會不斷提高,而K-4潛射彈道導彈的性能指標也將會一改再改。到那時,這款導彈若想服役,沒個"幾十年磨一劍"的精神怕是不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