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狹窄症診療常規

一、定義

腰椎管狹窄症是一組慢性進行性脊髓及脊神經疾病,是由於腰椎管、神經根管或椎間孔的骨性或纖維性狹窄,刺激或壓迫由此通過的脊神經根或馬尾神經而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症狀。

腰椎管狹窄症診療常規

二、 診斷依據

臨床表現:

  • 本病有間歇性跛行,主訴多而陽性體徵少以及伸腰受限三大臨床特徵。主要症狀為腰骶部疼痛及間歇性跛行,腰骶部疼痛常涉及兩側,站立,行走時加重,臥床,坐位時減輕,主訴腿痛者比椎間盤突出症者明顯為少。
  • 約70%~80%的患者有馬尾神經性間歇性跛行,其特點是安靜時無症狀,短距離行走即出現腿痛,無力及麻木,站立或蹲坐少許時間症狀又消失,病變嚴重者,挺胸,伸腰,站立時亦可出現症狀。
  • 儘管患者主訴較多,但在早期安靜時體檢常無異常發現,腰椎後伸誘發疼痛較前屈多,直腿抬高試驗在單純性椎管狹窄者可為陰性,但在繼發性椎管狹窄症者陽性率可高達80%以上,步行時小腿無力,並有麻木感,原發性者多無肌萎縮徵,但繼發性病例,尤其是腰椎間盤突出症者最為明顯。

影像學檢查:

  • 腰椎X線平片
    (腰椎正側位片、腰椎過伸過屈位片、腰椎雙斜位片)顯示有如下徵象: 常在病變節段可見椎間隙狹窄,椎體骨質增生、椎體滑脫、腰骶角加大、小關節突肥大、關節面硬化、椎間孔不同程度狹窄等改變。此外,合併退變性脊柱畸形的患者需要加拍脊柱全長正側位片。
  • 腰椎CT圖像(平掃+三維重建)可準確測定椎管的形態和管徑。正常的椎管矢狀徑不能小於10毫米。同時可見關節突退變性肥厚,椎弓切跡骨性嵌壓,單側側隱窩狹窄等。CT診斷對椎管狹窄症有重要價值,尤其對腰椎椎管狹窄骨性狹窄優於其他方法。
  • 腰椎MRI檢查可以在矢狀、冠狀和橫截面上成像,並且對骨性椎管、硬膜囊外脂肪、硬膜囊、腦脊液等結構作出影像區別。因此,其在腰椎管狹窄症中的診斷效果,較CT和脊髓造影在影像組織結構清晰度和顯示組織結構間的關係上具有更大的優勢。此外,它還可清晰地顯示椎管內的腫瘤、血腫、椎骨的感染或其他破壞性病變的範圍,在鑑別診斷方面的意義更大。同時,該檢查還有非侵人性和無故射性的優點。
  • 脊髓造影徵象(非必要):脊髓造影可見部分或完全梗阻,後伸時可完全梗阻,前屈時又通暢。

三、鑑別診斷

本病應與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結核、椎管內腫瘤、腰椎骨性關節炎、脊椎轉移性腫瘤、血管功能不全、強直性脊柱炎、老年性骨質疏鬆症、部分婦科疾病、泌尿系疾患(如腎盂炎、腎下垂)等疾病相鑑別。

腰椎管狹窄症診療常規

  • 適用於病程雖長,但症狀及體徵反覆發作,可以緩解者;由於全身性疾病或局部皮膚疾病,不能實行手術者;不同意手術者。
  • 方法選擇臥床、牽引、理療、針灸、局部封閉等,可應用非甾體消炎鎮痛藥物,脫水消腫藥物,營養神經藥物,肌松劑,鎮靜劑等治療。

手術指徵:

  • 經正規非手術治療3個月以上無效,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所見及神經學定位相一致。
  • 有進行性症狀加重及非手術治療難以控制的劇烈疼痛者。
  • 非手術治療有效,但由於症狀反覆發作影響工作、學習和生活者。

手術方式:

  • 椎間孔擴大術(包括孔鏡技術):
    適用於神經根管狹窄所致神經根疼痛患者。
  • 腰椎椎板切除、椎管擴大減壓術:適用於主椎管狹窄、側隱窩狹窄等患者,減壓後脊柱穩定程度較好者。
  • 腰椎後路椎板切除、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PLIF):適用於包括主椎管、側椎管骨性或纖維性狹窄,對腰椎存在不穩定因素、減壓後可能失穩的患者及一部分神經根管或椎間孔狹窄患者。
  • 經椎間孔腰椎管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TLIF): 適用於包括一部分主椎管狹窄、側椎管骨性或纖維性狹窄,對腰椎存在不穩定因素、減壓後可能失穩的患者,尤其是神經根管或椎間孔狹窄患者。
腰椎管狹窄症診療常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