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熱搜的“誕生”:演員吐槽流量至上,陳凱歌說沒必要抨擊流量

一條熱搜的“誕生”:演員吐槽流量至上,陳凱歌說沒必要抨擊流量

最新一期播出的《演員請就位》,黃宥明站出來“手撕”流量偶像,公開吐槽有些導演和製片人選演員的標準,並不是演員的演技,而是關注這個演員是否有流量。

“流量至上,演技作配”,黃宥明此話一出,節目還沒播完,他的言論在網上就迎來一大批的叫好聲。

當時坐在臺上最大咖的導演陳凱歌也有話說:流量只不過是錦上添花的東西,以當前的電影市場來說,沒有演技是萬萬不行的。但流量是投資者盈利的一個指標,沒有必要把它作為一種現象加以抨擊。

一條熱搜的“誕生”:演員吐槽流量至上,陳凱歌說沒必要抨擊流量

黃宥明和陳凱歌導演的言論,明顯都沒毛病,但有一點毋庸置疑:第二天的熱搜肯定“安排”好了。

“天下苦流量久矣”的號子,大家已經喊的夠多了,節目上再狠狠的“捶”一波流量,節目的話題熱度自然又了保障。

只要有爭論,就有話題,只要有話題,就有流量。

對於綜藝而言,“梗”想出圈其實多少有點聽天由命的成分,那麼比較保險的一個做法便是:找已經有黑料/負面印象的公眾人物,來進行僵硬洗白。

《演員請就位》第一期就是這一套路的典範代表,尤其是首期在小四同學身上的話題製造堪稱“教科書”級,我們可以就這一期重點分析一下,一個話題是如何“就位”的。

一條熱搜的“誕生”:演員吐槽流量至上,陳凱歌說沒必要抨擊流量

第一步:確立現有人設標籤,判斷洗白是否對節目話題度貢獻價值

《演員請就位》這個導演當導師帶一群小透明+半透明演員進行演戲的操作,按理說應該是向觀眾展現“專業導演和專業演員的專業過程”。

演員作為節目“選手”屬於成長型角色,所以觀眾可以原諒渾水摸魚的存在。但導演不同,導演在遮擋節目裡扮演著“導師”角色,理應有公認的專業性。

節目組選擇頗具爭議的郭敬明,便讓這檔節目“炒熱”“炒火”的野心暴露無遺。和年初電音節目裡選擇大張偉當主理人的套路十分相似,一個音樂節目重點不是推歌,而現在的“表演節目”重點不是推演技。

小四身上的爭議性在於他的抄襲和人人皆知的小時代系列。

身為劇作,故事是拜金狗血和撕逼,身為導演,片子是一個小時以上的大型劇情mv。將這樣一個人設轉變成“專業導演”充滿風險,但如今的國產綜藝大概也志不在此,只要花大力氣為爭議人物“洗白”,自然有看不慣的網友前來唇舌助陣,熱度自然就來。

一條熱搜的“誕生”:演員吐槽流量至上,陳凱歌說沒必要抨擊流量

“引罵”,這是綜藝要洗白人物的好處之一,當然以此為由和藝人達成合作也是重要原因。所以近幾年這類套路頻頻出現:眾多黑料藝人口碑漂白中心《吐槽大會》,大張偉之“致敬合理”“你們都有偏見”《即刻電音》,再到郭敬明之“爛片也有爛片存在的意義”《演員請就位》。

國產綜藝的千層套路,大概每個觀眾都還要經歷很多。

第二步:制定洗白方向 依靠強大劇本殺和百萬剪輯師完成素材

其實仔細想想,《演員請就位》令人匪夷所思的並不是小四導演為什麼會和李少紅陳凱歌坐在一起(畢竟這四位導演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點爭議性,要說身上傳聞的黑歷史大概也是半斤八兩),而是為什麼一期節目就能讓他成了“專業”、“年輕觀眾”的代言人呢?

一條熱搜的“誕生”:演員吐槽流量至上,陳凱歌說沒必要抨擊流量

來看下節目怎麼塑造專業性:

類似套路前網紅文章《花果山裝逼指南》早理得一清二楚,此處不再贅述。但總結來看無非幾步:

一吐專業詞彙,二帶本質鄙視,三語氣說教

首先絕對不能讓人聽懂,讓人聽懂邏輯漏洞就能充分被反駁。其次不能贊同,一讚同你的獨特性就消失了。最後不能對人平視,不帶著高高在上的態度難以服眾。

一條熱搜的“誕生”:演員吐槽流量至上,陳凱歌說沒必要抨擊流量

具體來看上面的例子,幾個重點:

1.“話劇式”、“小品式” 這種看著專業其實大家都懂的詞。如果看過原片就會發現,在“進門、關門”這道題上,一開始根本沒設定“影視表演”的限制,像金靖這種科班出身的演員很容易用表演課習慣來應對,再正常不過。無奈小四導演需要拗專業人設,也實在難為他一個非科班導演教科班演員如何表演,又或者,可能小時代裡陳學冬的AI式演技才是適合影視的吧。

2.“你”的人稱使用。這種命令式的語氣在拗專業人設時必不可缺,配合“一指禪”手勢,以及“以筆代指”手勢效果加倍。

3.“表演永遠是……”這種下定義的方法也十分有效,自帶明式“聽我的”的暴擊效果。不過話說回來,小四導演這種自我定義來讓人聽話的方式比無理取鬧的“聽我的”還是高明不少,這一句也是整個考題點評中唯一不屬於正確廢話範疇的點評。但也只是看著高明實際淺顯的評論而已,同理我們還可以進行如下造句:

“寫作永遠是寫相反的東西,你寫偉大就一定不能只有正面歌頌。”

“唱歌永遠是唱相反的東西,你唱深情就一定不能只是全程咽音和哭嗓。”

歌唱節目和讀書節目都能用到的點評模板get√

再來看下節目怎麼塑造衝突:

首先,片面化嘉賓反應引發觀眾反感↓

一條熱搜的“誕生”:演員吐槽流量至上,陳凱歌說沒必要抨擊流量

一條熱搜的“誕生”:演員吐槽流量至上,陳凱歌說沒必要抨擊流量

注意這裡採用的機位和景別,微仰的角度的確會讓嘉賓看起來更加“自大”(當然嘉賓本來的坐姿也的確會給人這樣的感覺)。

一條熱搜的“誕生”:演員吐槽流量至上,陳凱歌說沒必要抨擊流量

這個鏡頭裡的嘉賓就看起來“冷靜”很多。

而在剪輯小四導演這裡,我們就發現百萬攝像+剪輯發揮了作用↓

一條熱搜的“誕生”:演員吐槽流量至上,陳凱歌說沒必要抨擊流量

景別更大,而且正面拍攝,顯得人更加冷靜。

然後在小四導演的發言過程中,不停穿插其他嘉賓的“認同鏡頭”↓

一條熱搜的“誕生”:演員吐槽流量至上,陳凱歌說沒必要抨擊流量

一條熱搜的“誕生”:演員吐槽流量至上,陳凱歌說沒必要抨擊流量

這個衝突很好的幫小四導演回應了觀眾對其“作品”的質疑,給小四導演的作品貼上一個“存在即合理”的標籤。

一條熱搜的“誕生”:演員吐槽流量至上,陳凱歌說沒必要抨擊流量

其實小四導演反駁邏輯根本對不上質疑,有很多人分析過了這裡就不再贅述。而能真正反擊小四導演的觀點片中也出現了,就是後面嘉賓採訪的時候說的話:

一條熱搜的“誕生”:演員吐槽流量至上,陳凱歌說沒必要抨擊流量

“不能用廉價的筆觸,來引起廣泛的共鳴。”

這大概三個多小時的一集節目中,唯一深刻、合理、能支撐一檔節目核心性的話了。

然而全網推送的片段中這裡神奇消失,想必節目立意也並不在此。看得大家只想鼓掌,套路,都是套路。

第三步:全網推送,洗得白或者罵得爽都是節目的勝利

其實走這種衝突性套路的國產綜藝,從來不在乎嘉賓能不能洗白,只要吵架,只要製造情緒垃圾,只要引發評論炸裂,kpi到手節目也就成功了一半。

套路多了,觀眾也會累,更多是煩。所以這節目最近熱度下降,大概也是單一套路的惡果。說到底,媒介製造的東西都假,但人們願意沉溺,還是想看些真誠和真實的東西。

大概我們的網綜,真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