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漁是如何看待穿衣打扮的?帶你瞭解古人的穿衣打扮

俗話講“人靠衣裳馬靠鞍”,雖然這句俗語點出了衣著對於人精神面貌的重要性,但是受古代封建思想的禁錮,怎麼穿衣,如何搭衣,這些生活成名的服裝搭配的問題一直沒有明確的解釋和觀點,知道明末清初,出現了一個集劇作、戲曲、小說、美學於一身的曠世奇才,他就是大文豪李漁。在那個禁錮人性的封建社會,李漁提出了令當時人振聾發聵的穿衣理念,那就是直麵人的形體,容貌和儀態之美。那麼李漁對人們的穿著打扮到底有哪些獨特觀點呢?他又為什麼對風靡一時的“水田衣”不屑一顧呢?我們又該如何看待中華服裝的現代價值呢?

小喬穿衣打扮的心得

李漁是如何看待穿衣打扮的?帶你瞭解古人的穿衣打扮

在1672年,康熙年間,一群女人來到了客棧,她們要向一位姓喬的女住客學習穿著打扮,我們暫且稱這位女住客叫小喬。這群女人她們都是一個大戶的侍女,當時的地點是在楚地。按說楚地歷來不缺審美,她們為什麼要趕到客棧向一位外地的女人學習穿著打扮呢?這裡頭可能主要有兩種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這家的主人,他們看見自己的侍女們平日裡的穿著不太得體,所以就像現在送員工出去培訓一樣,讓他們學習一下回來以後接人待物,好表現得更有素質,這樣的話臉面上有光。第二個原因可能性更大,是這家的女主人想要通過這些侍女來學習把這個知識帶回去自己用,那她為什麼不親自到現場來學習呢?因為小喬是一個戲班子的成員,她作為貴婦人向戲班子的成員學習穿著打扮,這傳出去恐怕會被人笑話。

小喬到底給他們講了什麼呢?首先我們知道三個女子一臺戲,一群女子在一起,小喬又是戲劇名角,所以現場的氣氛是非常熱烈,嘰嘰喳喳,搞了好半天。這個時候小喬就把話題引向了正題,她先講了兩個普遍存在的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這個首飾插得太多了,我們古代女子對這個首飾非常地重視,比如說宋朝,皇后頭上的非常隆重,但是也顯得非常繁複,裡邊關於有多少條龍多少隻鳳,都有非常嚴格的規定。大戶人家的女子雖然不能戴鳳冠,但是這個首飾的強調,也是顯而易見。第二就是當時也流行減肥,因為古語中說“

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可見這種風氣一直到明末清初還延續著。於是小喬就給了兩個建議,第一就是把首飾的數量減少下來,其實她這個觀點和我們今天很多審美觀點是一致的,首飾多了以後眼花繚亂,反而不美。第二大家減肥的心情當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夠減得太猛了。

小喬講了這些以後又講了如何穿著打扮。小喬第一件事做的是讓大家排成一排,然後拿出一件衣服,讓每一個人都試穿一次。她的這個辦法其實在我們現代的形象設計或者輔導當中也與很多老師使用,只是現在很多老師用的是一塊色彩測試布,看看哪一種顏色會把臉色襯托得更好看一下。試穿的結果就是有那麼幾位穿上這件衣服以後顯得特別地漂亮,而一定也有那麼幾位穿上這件衣服顯得非常難看,大部分人就顯得比較平常。為什麼會這樣呢?小喬說了我們每個人的臉都有跟它相適應的色彩,臉色白的人什麼色都可以,臉色黑的人儘量選黑色。

講到這裡的時候氣氛就更加高漲了,接下來小喬又做了一件事。她從箱子裡頭拿出來粗麻布的以及細絲綢的兩套衣服,讓這些侍女們輪番地試穿。穿下來以後發現有的人她穿這個細絲綢的好看,穿這個粗麻布的也好看,但是有的人穿細絲綢的不好看而穿粗麻布的好看。這個又是為什麼呢?小喬給了大家解釋,就是這個皮膚細膩的人穿精細的面料以及粗糙的面料都可以,但是如果皮膚比較粗糙,那就是最好穿粗糙的面料,如果你穿上細膩的面料,會把你的皮膚顯得更加粗糙。那麼就有人問了,像我們大戶人家衣服都是絲綢的,平常人家的一幅往往是棉麻布的,這怎麼選擇?小喬說了絲綢也好,棉麻布也好,都有精粗之分。

李漁是如何看待穿衣打扮的?帶你瞭解古人的穿衣打扮

古人在挑選自己的服飾時,非常喜歡穿著質地上等的面料,配搭種類繁多的配飾,然而小喬的一番話徹底的顛覆了這個觀點,她強調服飾的質地應該與肌膚的品質相適應,不能盲目,否則適得其反。這種觀點即便放到今天也非常地適用,無獨有偶,與小喬生活在同一時期的大文人李漁不僅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而起在他的著作《閒情偶寄》中還系統地加以總結。那麼小喬與李漁的觀點為什麼如此地相似?明清時期大文人李漁的著裝理念究竟有著怎樣的前衛時尚?

大文豪李漁的著裝心得

小喬好厲害,像這些服裝搭配的知識,我們現代人都未必瞭解,她處在康熙年間,怎麼會懂那麼多呢?她的後盾是誰呢?那就是她的老公,就是大文人李漁。李漁是江蘇如皋人,生於藥商之家,很小的時候就被人稱為是“神童”了,但是很不順的是每一次參加科舉都會趕上大事,第一次趕上大事沒有考好,第二次趕上大事都沒有參加成科舉,這時候已經三十多歲了,所以他就放棄了科舉。到四十歲的時候他決定去杭州賣賦餬口,也就是從事商業寫作。李漁的書暢銷到什麼程度呢?就是他的書一出版,幾天之內,千里之外就可以讀到他的文字,可見傳播速度之快。

李漁是如何看待穿衣打扮的?帶你瞭解古人的穿衣打扮

其實李漁被後人認為最有價值的是他的這一本理論著作叫《閒情偶寄》,他憑藉這一本著作就被後人稱為中國戲劇理論的始祖,儘管他的前邊還有關漢卿,湯顯祖等戲劇大師,但是研究戲劇理論在中國他是頭一份。在這本書中他討論了很多跟服裝有關的問題,為我們留下了非常寶貴的古代關於服裝理論的資料,李漁在他這本書裡頭都講了哪些觀點呢?我們簡單的介紹一兩個。

其中第一個觀點,他提出來叫“衣以章身”。什麼叫“衣以章身”呢?就是我們穿衣服是為了把我們自己的修養,素質表現出來,但是又的人卻被衣服“穿”了。穿的非常華麗的衣服,結果到外面走了一圈,大夥兒都記住他的衣服,而沒有記住他的臉是什麼樣子。所以李漁說了:

章者,著也,非文采彰明之謂也,身非形體之身,乃智愚賢不肖,之實備於躬,猶富潤屋德潤身之身也。

這段話說得非常明白,說這個“”是什麼意思?就是表達,而不是用這個圖案用顏色把自己搞的特別地耀眼,炫目,而這個“”也不是我們簡單的這個身體的“”,其中含有著智慧,愚蠢,賢明,不肖等等精神層面的這些素質。這個彷彿是我們經常說的那個富潤屋,德潤身,那個“

”,可見李漁他的觀念是什麼呢?人穿衣服素質最重要,如果素質不夠,你穿上再大的名牌也白搭。李漁在《閒情偶寄》中接下來就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當時有一群女人在亭子裡頭避雨,避雨的人有窮的,有富的,有美的,也有醜的。這個時候就走過來一個三十幾歲的女人,身上穿的非常地樸素,但是走到亭子邊上發現亭子裡頭已經擠滿了人,裡頭已經沒有地方了。這個時候她沒有往裡擠,而是站在了亭子邊上,雨水打在身上,她也不急不躁,聽之任之,也沒有怨言。過了一會兒,雨停了,其他的女人就散去了,可是剛走幾步,雨又重新下了起來,這些人又往回湧回來。但是這個時候,這個平民女子已經在亭子中間了,那她要不要給那些富人家的女子讓地方呢?她沒有這樣做,她同時幫助其他人整理那些東西。李漁看見這件事覺得很欣賞這位平民女子,其實這位平民女子,也沒有做什麼大事,但是李漁認為這個人寧靜,安詳,不急不躁,沒有諂媚誰,也不勉強誰,所以這個人的素質還是很高的。而相比之下那個亭子裡頭的其他的女人,表現出的那種怨天尤人,那種擠進擠出,李漁就認為這些當天出現都是為了襯托這位平民女子的美感。

李漁是如何看待穿衣打扮的?帶你瞭解古人的穿衣打扮

李漁還提出了第二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叫“與貌相宜”。他是這樣說的:

婦人之衣,不貴精而貴潔,不貴麗而貴雅,不貴與家相稱,而貴與貌相宜。

李漁的這幾句話其實對每一個人都是有鼓舞的,不論是百姓還是官員,不論是長得美還是不美,因為我們知道每個人千人千面。按照他這個理論,我們都能找到跟我們容貌相匹配的服裝,把我們打扮的更漂亮一點。“

衣以章身”,“與貌相宜”這兩點相比較,“衣以章身”與孔子的“文質彬彬”有相通之處,所以它的獨創性沒有那麼大,但是“與貌相宜”這種關注個體美,並且進入到可操作層面,這是李煜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理論。

為什麼關於服裝的這些理論會在明清之際出現?第一點,中國在李漁之前,中國的服裝除了實用功能以外,受哲學,政治,宗教的影響比較大,那麼對於個體的視覺之美一直處於隱諱狀態,雖然也有屈原,也有魏晉,也有大唐這種美服覺醒,但是由於缺少理論支持,所以普遍是流於感性。因此從歷史上看,我們是需要有這樣的理論出現。第二,當時處於明清之際,明清之間,這兩朝之間,他們對這個服裝的審美的觀念相去甚遠,這個時候因此就會有人去思考更加深入的問題,而李漁這個時候恰恰做了思考,所以他會把他的服裝的看法寫在自己的著作裡頭,所謂《閒情偶寄》,看得懂的人自然就會喜歡它。

《紅樓夢》中的水田衣

《紅樓夢》中,“金陵十二釵”之一的妙玉美麗聰慧,心性高潔。作者曹雪芹讓這位充滿著高雅氣質的女子出場時,身著明清時期一款頗為流行的服裝“水田衣”,為的是凸顯她高貴脫俗的心靈。不過這款在當時明清社會流行一時的水田衣卻遭到了李漁的強烈排斥。那麼對穿衣打扮頗有心得的李漁,為什麼會討厭這種服裝呢?

李漁是如何看待穿衣打扮的?帶你瞭解古人的穿衣打扮

一本書假如有爭議,那麼就會受到很多人的關注,我們不知道李漁是不是也懂得從熱議引發熱銷這個方法,但是總之他在書中拋出了一些有爭議的觀點,起到了這個效果。比如說李漁不喜歡紅色,尤其是排斥那個大紅色,他認為穿上紅色都是叫“豔裝村婦”,是無法打動風雅之士的。他還特別排斥一種當時非常流行的款式,叫做“水田衣”,就是用這個多種布片縫綴起來,看其阿里就像稻田的格子一樣的服裝。這個服裝其實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到明清的時候比較流行了。

那麼這個“水田衣”到底都是什麼人穿呢?我們舉一個例子,在《紅樓夢》一百零九回當中,有一位美女叫妙玉。妙玉跟林黛玉和薛寶釵一樣,都屬於金陵十二釵之一。妙玉這個人平常她的為人處世就非常有個性。我們舉一個例子,說是林黛玉,薛寶釵這兩個人去寺廟裡看她,她拿出來給這兩位泡茶的水居然是五年以前在寺廟裡頭那個梅花上抖落下來的雪儲藏在管子裡頭,在地下埋了五年時間,才拿出來啟封泡茶的,這不就是傳說中的神仙姐姐嗎?所以這樣的人物出場,作者給她安排了穿水田衣。

“水田衣”在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有很多重的含義。比如說第一是由做衣服的邊角料重新縫綴而成的,因此它就有了節約的含義,而節儉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第二這個“水田衣”,它從視覺上看很像稻田,因此就有了田園的風格,就貼近田園,遠離塵囂,而這個恰好是我們中國文人雅士以及隱士高人他們的追求。第三水田衣穿在了僧侶身上,就變成了“百衲衣”,所以它還有來自眾生內心清淨這樣的意味。

那麼對於妙玉這樣一個性格獨特,同時又是出家人來說,安排她穿水田衣出場,這個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但是就是這樣一套服裝,李漁老先生卻非常排斥,他講了兩個理由。第一個理由說我們中國的服裝從古至今都講究這縫越少越好,最高的境界叫做天衣無縫。第二他說這個水田衣製作的時候要把整片的面料裁成一塊一塊的小格子,說這樣製作的時候會吃掉很多面料,並且以你為這個縫縫太多,所以就很費工,因此他認為這些裁縫是想要多賺錢,這個巧立名目。

當然從今天的角度看,李漁老先生的這兩點理由有點牽強,為什麼呢?其實這個衣服上的分縫多少,跟這個美感之間不是一個絕對的關係。比如說唐朝,唐朝的裙子往往也是有多個縫縫的,但是也不失美感。第二假如說消費能力足夠的話,為了一件自己喜歡的衣服多花一點錢,其實也不是什麼大過錯。那麼為什麼李漁會反對這樣的款式?我想應該是他對視覺美的判斷產生的想法。因為水田衣是把多塊面料縫在一起,顏色混雜,所以穿著水田衣很容易把對方的視線吸引到衣服上,而忘記了臉的存在。

李漁是如何看待穿衣打扮的?帶你瞭解古人的穿衣打扮

但是水田衣既然能夠流行,難道就一點道理沒有嗎?對於水田衣的評價應該超越這種視覺之美。首先“水田衣”的審美不應該停留在個人的視覺上,而應該上升到意境的層面。假如說妙玉現在到了江南水鄉,過田園生活,她內心簡單而寧靜,那麼四周青山環抱,白雲嫋嫋,一大片稻田,一個一個的方格子,有的格子裡頭已經插秧,有的格子還是淨水一片倒映著藍天。農夫,老牛,還有木犁零星地點綴在其中,這時候妙玉直起身來擦了擦汗,她身上的水田衣就與周圍的稻田相映成趣。這個人彷彿是大地裡長處的精靈一樣,那麼這種美感實際上是超越了個人的形象視覺美感。

其實一路走來,我們的傳統服裝的審美歷來是多元的,跟自然和諧是美,跟社會和諧是美,跟內心和諧也是美,對這些美的理解是需要對歷史和文化有一定的瞭解體會的。第二即使是從簡答的視覺上來說,“水田衣”也不應該一棍子打死。雖然我們今穿著水田衣出入那個高檔的寫字間,這個看上去確實有點怪怪的,但是跟水田衣風格接近的大格子衣服今天同樣有人穿。按照這設計原理來說,這個五官大方的人適合穿大花,大格子,打造型,而五官小巧的人更適合穿小花,小格子,小造型,所以這個五官大方的人穿大格子,甚至水田衣也未必就那麼難看,所以“水田衣”從這個角度來說並不是一無是處。

傳統服飾的“新生命”

時至今日,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關注,使得傳統服飾逐漸進入人們的眼界中。人們關注傳統服飾的熱情日益高漲,如果在一定的場合中,穿著帶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服裝,不僅可以讓自身氣質與場景相得益彰,還會顯示出個人優秀的文化品位。那麼,在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該如何看待中華傳統服裝的現代價值呢?我們又該如何理解“與境相融,與心相應”這種穿衣理念呢?

傳統服裝其實是一個開放的概念,並不單單指漢服,它是指在這篇土地上溫暖和美化過我們的各民族的服裝。假如說我們可以用另外一個詞來表達的話,我更願意稱它為“華服”,為什麼呢?第一,我們華夏的這個“華”字在《春秋左傳正義》中這樣記載: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可見這個“華”字也可以作為服裝美麗的代名詞。第二,“華”在古語當中通“花”,我們傳統服裝其實就是一個大花園,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支花。第三,華服是一個不斷髮展的概念,隨著民族的融合,我們的華服就變得越來越多,範圍也越來越廣,到今天留給我們的就是文化的豐富和優秀,可以說就是華服溫暖和美化了我們這麼多年。

李漁是如何看待穿衣打扮的?帶你瞭解古人的穿衣打扮

今天當然和過去不同了,環境有了很大的變化,很多人穿著主要是現代服裝,但是其實如果能夠備一套華服,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一種安排,這個可能會使你在很多場合上顯得更為得體。不同的文化就塑造以不同的心靈,與心相應需要注意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如何正確地來表達我們內心的願望。第二點就是要加強我們內心的修養,李漁曾經在《閒情偶寄》裡頭說過一個現象,叫做“沐猴而冠”。在漢語當中“文質彬彬”多是用來形容男人的,而這個“秀外慧中”多是用來形容女人的,這個裡面的“文”和“質”,“外”和“中”都是相互依託的關係,再好的“外”和“文”,如果沒有“質”和“中”支撐,也會坍塌。再好的“質”和“中”如果沒有“外”和“文”來表達,也會打折。

服裝不是一個單一的發源,因此一種解釋不能作為結論,即使這樣的話我們仍然相信會有人通過這篇文章對傳統服裝和傳統文化產生興趣。假如說我們能夠引發關注,思考,學習,就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