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以顏色翻飛出的穿衣時尚

女人生來愛潔,自古皆然。女人之衣,向來也是比男人的整潔乾淨的多。所以,

古代的女性,穿衣有一準則是不貴精而貴潔、不貴麗而貴雅;不貴與家相稱,而貴與貌相宜。

這要求並不算高。無論窮富,衣服乾淨整潔,有雅氣,與容貌相映得彰,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倒頗為不易。懶女人自然是做不到的。

綾羅綢緞,蒙塵沾垢之後,也是比不上粗布麻衣的,所以,衣服之整潔,是第一標準;

顏色過深過豔,雖然也有嬌豔之美,但多數人是不好搭配的,所以,淺淡之色,最是合適。貴雅不貴麗,便是這個道理;

古代女子的穿衣審美,花心思最多的是在顏色上做變化,別出心裁,五彩翻飛。


古代女子以顏色翻飛出的穿衣時尚

古代女子以顏色翻飛出的穿衣時尚

古代女子以顏色翻飛出的穿衣時尚


衣服也是與人氣質有關係的,古之貴族婦女,衣服多披文采。文采是色彩貴相,錯雜而豔麗,喜事是少不了它的,“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三國演義》中有一美女,名曰貂蟬,人是極美的,實則貂蟬本是“朝服”。貂者,取其有文采而不炳煥,外柔易而內剛勁也。蟬,自然是指其輕薄如蟬翼了。衣服有文采,自然是非常華美貴氣的衣服了,恰適合貴門之女。但富家因為有錢,也尚文采,漢代的晁錯就對皇帝說:“

﹝商賈﹞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有錢的人,自然是無須織布幹活,便可以穿華美衣服了。而具有“文采”之服,製作上,卻也頗費功夫,所謂“風波玉露仙人掌,文彩雲機織女梭。

貴門婦女衣飾文采,當然是與其氣質相稱的。反之,古之偏見,寒儉之家,該穿縞素。

這是以身份地位而規定穿衣,很道理的。

但容貌與衣飾相配,是極有道理的。衣色要能襯托面容,容貌要適宜衣服,這是自古以來女子穿衣不變的準則。一堆女子,選定一件衣服,讓其輪番試穿,必定有穿著好看,穿著不好看的,並非衣服有所偏私,只是各人氣質、容貌有與此衣搭配或不搭配而已。

所以,古代女子也跟現代女子一樣,在選衣服這件事上,頗費周章。但古人也偏向美貌女子,因為他們認為膚色白嫩、體態輕盈的美女,穿什麼衣服都好看。

因為人美身材好,所以她們穿淺色,能顯出衣之淡素氣質;穿深色,更能顯出衣色之淡;穿名牌,能顯出其身形嬌美;穿粗布衣服,更能顯出其素美。

當然,這種絕色美女,無論古今,都是不輕易有的。

所以,古人還有幾條通規如下:

首先,只要不是太醜,便可以相體裁衣,不能胡亂搭配。相體裁衣,需要看裁縫的本事,這玩意兒無固定之法,但大體規則是,

1.膚色略白的,衣服顏色可深可淺;

2.膚色偏黑,衣服顏色要深,顏色淺,就更顯得皮膚黑;

3.皮膚光滑的,衣服制作可精可粗;

4.皮膚粗糙一點,衣服也得糙一點。

這當然也是對富貴之家說的,一般貧家女子,很難任性挑選顏色深淺衣服精粗的。她們一般選不了綾羅綢緞,衣服主料是布。所以百姓也叫布衣。

但布有布的精粗深淺,綾羅綢緞的文采也有精粗深淺。所以,料子不同,並不等於衣服便有差別。那麼無論是選布還是選綾羅,也是有方法的——

綢緞體質不光滑、花紋凸起,那便是精中有粗,深中帶淺。布匹紗線緊密、漂染精緻,那也是粗中有精,淺中帶深的。

無論穿綢緞還是穿布衣,衣服乾淨整潔,還是必須的。

古人對衣服顏色很講究。大概是因為古衣顏色並不多,所以更加看重顏色。據清代李漁的說法,大家富室,愛穿青衣。無怪我們讀的故事裡,女鬼不穿青衣,便是白衣。


古代女子以顏色翻飛出的穿衣時尚


青色好搭配,也是重要原因。青色介於深淺之間,皮膚白的穿著,臉更白;皮膚黑的穿著,臉也不覺得黑。少女穿青衣,年紀更輕,老婦穿青衣,也並不覺得她年齡大。

而且,青色非常耐髒。其他顏色,染上茶酒油膩,便很突兀明顯,青衣卻能減輕這點。

但古人也並不一味的喜愛青色。一個有趣的說法,每逢改朝換代、革故鼎新,女子衣服顏色便有變化。清代的李漁便說,他年少之時,發現少年女子多穿銀紅桃紅顏色的衣服,中老婦女愛穿月白色衣服。但世道慢慢在變,到後來,銀紅桃紅,全變成大紅色。月白色變成藍色。到天下有事,則大紅變成大紫,藍色變成青衣。清朝穩定後,便崇尚青衣了。不但女子如此,男人也是這樣。

可見青衣在清代,是極受喜愛的。

貧家女子,衣服少,沒那麼多可以搭配的,但如有一件青衣,則受青色相覆,裡面衣服便不至於露出來,假設外面是件月白色,裡面卻是紅色,遠遠就能看到白裡透紅。

那麼貧家女子選擇青衣,多數是為了方便,為了遮醜。

富貴之家不會這麼想,但青色可以掩蓋更多內裡五顏六色的衣服,而且,穿起來有仙氣。那二八的佳人,在青上灑一條線,堆幾朵小花,更加鮮豔可愛。

但衣服終究是人穿的。誰愛穿什麼,別人也管不著。所以,無論什麼顏色,裁縫合適的才是好衣服,因為衣服都是要縫的,只有天衣才無縫。


古代女子以顏色翻飛出的穿衣時尚


古代女子以顏色翻飛出的穿衣時尚


古代女子穿衣搭配極多,頗為繁複。

比如,有云肩,也即是披肩。最先是講究功用的,不沾油是重點。但一塊布放在肩膀上,總得跟衣服搭配,看起來舒服。所以要與衣服同色或近色,近看則有,遠觀則無。

衣服是深色,來一個淺色的雲肩,或者淺色衣服,加一個深色雲肩,看上去便有“身首分離”的感覺。

更講究的,還要裡外合一。因為衣料必有兩面,染色不能只有一面,外面是青色,裡面也得是青色,外面是藍色,裡面也必為藍色。如若不然,女子總不能整日待在閨房裡,必定會出去,遇上吹風什麼的,雲肩翻上來,卻是另外一個顏色。那是極不好的,猶如風捲荷葉,美人之身,便有了離亂蕭條之象。裡外一色,便不用擔心了。

當然了,聰明的女子,出門所用之雲肩,肯定會用暗線固定。


古代女子以顏色翻飛出的穿衣時尚

古代女子以顏色翻飛出的穿衣時尚


古代女子嫁妝,因為孃家的窮富,各有不用,但無論窮富,兩件東西必不可少。


一個叫半臂。

半臂即是衣服去掉袖子(一半袖子),形制與衫齊長。交領、腰下接襴。據說秦的時候就有了,“秦二世詔衫子上朝服如背子,其制短袖於衫,身於衫齊而大袖,俗名䘿掖或繡镼”。魏晉比較流行,乾脆叫半袖。唐代多用錦料,女子多用,對襟上衣,沒有紐袢,只在胸前用綴在衣襟上的帶子繫住。衣領寬大,胸部幾乎都可以袒露出來。唐代女子穿用半臂時,有的把它罩在衫、裙的外面,有些像今日的短風衣一樣。清代把這個叫“背褡”。


古代女子以顏色翻飛出的穿衣時尚

古代女子以顏色翻飛出的穿衣時尚


另一個是束腰之帶,俗稱“鸞絛”。

鸞絛,即是腰帶,只不過是絲織品。


嫁妝裡有這兩個東西,首先是可以打扮得自己美美的。除了少數朝代少數時候,古代也是喜歡瘦女人的。至少身體不能太寬,她們的衣服,本來就寬大,所以,半臂一穿,身體簡直立即變窄了,顯得苗條。


古代女子以顏色翻飛出的穿衣時尚


即便是尚胖的朝代,也絕不喜歡女子腰粗的,所以鸞絛往腰裡一束,腰立即變得細了。只不過,古代女子腰帶多系在外衣裡面,很難瞧見。就像現在的內增高,有隱其人工,冒充天然的作用。

古之衣服,其實只是指上衣。女子著衣,必有裙子。

這玩意兒向來講究。古人的講究,是看裙子的折紋多不多。折紋多,則走起路來自如流暢,不顯得侷促,至少不會纏到身上或絆著腳。因為古之女裙,非常複雜,也絕不可能短到只有半尺的樣子。

料子也沒那麼多,遊獵民族,如孫悟空穿虎皮裙的另說。

她們在裙上做出一些折紋,非但為了方便,而且好看,微風一吹,或者蓮步輕移,便見裙紋如湘水微波,大有飄搖如仙之感。純粹一片料子做的裙子,則比較呆滯了。

詩云:裙拖八幅湘江水,鬢聳巫山一段雲。


古代女子以顏色翻飛出的穿衣時尚

可見裙子還需有“幅”,而且太少不行,六幅是起步。唐的裙幅以多為佳,且有作間色裙者。裙幅,是裙子的分幅,據說“兩頭縫斷,自足而入,闌班厚重”。作用大概是要將裙子撐起來,讓它有立體感。現代裙子可沒這麼複雜。

而且,裙幅的下半段,對顏色要求比較高,要麼純紅,要麼大綠,“西漢夫人下太虛,九霞裙幅五雲輿。”這句唐詩就說的是裙幅大紅若霞。“裙拖六幅湘江水”,裙幅自然是綠色的了。

但這玩意兒,據說越多越好。清代吳地(蘇州)即流行“百襉裙”,前面裙門繡花加花邊欄干,左右打細襉,相合恰好是一百襉。

還有一款,叫“月華裙”,這是以顏色搭配為兩點的。它的一襉,也就是一個褶子上便有五種顏色,這褶子,配上白裙子,猶如月光之下,光華燦爛。可算是怪異的流行風格了。


古代女子以顏色翻飛出的穿衣時尚

古代女子以顏色翻飛出的穿衣時尚


對於女子之裙,古人的審美是越往後越素越淡。


唐詩說: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注:萱草,就是忘憂草)

宋詩說:飄颺血色裙拖地,斷送玉容人上天。

(斷送,指紅裙美女盪鞦韆,被推飛上天。)

可見唐宋女裙,都愛紅色,而且唐人是紅配綠(眉黛之綠,勝過忘憂草的綠莖)


到了明清,裙子顏色便淡了很多,似乎他們喜歡簡約風,清代甚至有“彈墨裙”,也叫“墨花裙”,以彈墨色而成。

這也雅緻,想象一下,纖指微彈,一縷黑墨飛上裙口,像極了一幅水墨畫,可也雅素的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