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繳獲要歸公!太平軍漳州“聖庫”何去何從?(原創首發)

一切繳獲要歸公,聖庫終與太平同。太平軍在金田起義之初,就明文嚴令:“一切所有繳納於公庫,全體衣食俱由公款開支,一律平均”。這相當於供給制之首創,支撐了起義軍費和一切開支來源。侍王李世賢,當年窮得鍋底朝天,就是在母親帶領下,全家投入太平軍,共享這“全體衣食俱由公款開支"之福利,才一步步登上待王之位。

一切繳獲要歸公!太平軍漳州“聖庫”何去何從?(原創首發)

1851年,洪秀全在永安封王建制時,再次下詔嚴令:“凡一切殺妖取城得金寶、綢帛、寶物等項,不得私藏,盡繳天朝聖庫,逆者議罪。”這條政策,指引太平軍專門攻城佔市,充盈聖庫,不佔農村。因為太平軍有飯吃,有衣穿,窮人無不爭先投奔,故一路勢如破竹。建都天京後,洪秀全在南京設總聖庫,派專人管理,治下不允許有私產,盡歸天父所有,這就是太平天國聖庫制度。太平天國運動,國父孫中山一向讚賞。據林伯渠所寫,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過大渡河時,專門憑弔了太平天國翼國就義遺址,可見景仰之深!

一切繳獲要歸公!太平軍漳州“聖庫”何去何從?(原創首發)

太平軍能一路從廣西打到南京,人越打越多,“聖庫制度”起了大作用。聖庫制度的理念,就是統收統籌統撥,調濟整合了軍需民用。人無餘財一身輕,奮勇殺妖奪聖金。一定程度上,相對平均的物資分配,使軍民受益匪淺。一方面吸引了貧苦人兒,另一方面也保證了軍費開支,後勤補給。太平軍每攻一城市,“聖庫”必定充足,就能改善大家的生活。把有限的物資集中到一起分配,“聖庫制度”保障作用,凸顯重要。

一切繳獲要歸公!太平軍漳州“聖庫”何去何從?(原創首發)

1864年9月,侍王李世賢揮師佔領福建漳州。由於閩南重鎮錢糧財足,通過派捐金銀錢財、沒收珍寶實物和繳獲戰利品堆積如山,聖庫一時充盈澎漲。當然,此時的聖庫已成“侍王之庫"。太平天國當時聖庫導致的浪費,是從上向下蔓延的。洪秀全為建天王府,“毀行宮及寺觀,取其磚石木植,自督署至西華門一帶,所壞宮廨民居,不可勝計”。忠王李秀成在蘇州大花線財修忠王府,侍王李世賢在金華大興土木建侍王府。所有建築王府產生的巨大費用,有如天文數字,皆取之聖庫,亦證明了聖庫集中,充盈豐富。

一切繳獲要歸公!太平軍漳州“聖庫”何去何從?(原創首發)

“聖庫制度”演變為私庫,無人監督,這與設計之初本意南轅北轍。金銀錢財用在享受鋪張方面多了,用在整軍備戰、購置洋槍洋炮自然少了。李世賢想復興太平天國,頭腦當然是清醒的。他一進漳州就總結這方面過失,他恢復了早期管理,把所有的財力物力都用在固守漳州、購置武器、整訓軍隊、改善伙食,準備對敵作戰方面。李世賢把帶來的十幾萬人,嚴格軍營化管理。按老規矩編製成“每軍25個卒,每卒4兩,每兩5伍,五人為伍,全軍2500人,40個軍10萬以上。軍的長官為總制,副職為監軍和軍帥,以下為卒長、兩司馬和伍長,總制以下為女性,每個軍各設一名巡查,由老年男性擔任。"

一切繳獲要歸公!太平軍漳州“聖庫”何去何從?(原創首發)

這些隨軍家屬中的女性並非真正意義的戰士,但是所有女性都必須編進去女館女營,以便統一管理隨軍行動,兼做後勤服務。因為早期的廣西女兵可以參戰,後期的非廣西女兵已經無參戰能力。所以,李世賢的十幾萬眾,實際上一線戰鬥部隊不及一半。隨軍家屬按年齡﹑技能分別編入各館各營﹐衣食等由聖庫按人頭供給。他們也被看作是太平軍的一員﹐有生活保障。那麼,侍王在漳州呆了七個月,他的聖庫又設在何處呢?專家比較一致的推測是,李世賢的聖庫有總聖庫和分聖庫區別。分聖庫直接掌管糧食衣物,由各軍掌管分發。總聖庫只存金銀財寶硬通貨,由侍王府親掌,庫地就在通元廟侍王府。

一切繳獲要歸公!太平軍漳州“聖庫”何去何從?(原創首發)

侍王府的位置,在龍眼營街道百米之內,往南邊走幾步是城牆。此建築只有兩進,後進是兩層樓,樓上僅是一廳兩房範圍不大。但位居內街地點隱蔽,只要城門一關、街口一堵,可進可退,固若金湯。這也就合理解釋了,李世賢為何不住更寬敞的衙門府署、孔子廟或南山寺?因為府衙佔地廣闊,花園環繞,又處市區中心,眾目睽睽之下,護衛人馬需要更多。孔子廟四周臨街,佈防困難。而且進庫入庫都無法保密。南山寺在江南,四周空曠,屬四戰之地,無險可守。

一切繳獲要歸公!太平軍漳州“聖庫”何去何從?(原創首發)

(漳州東大門歧山。正午攝)

李世賢軍隊的總聖庫錢財,還真發揮了極大作用。除了收購糧草外,他花大錢購足了洋軍火,裝備了精銳。訓練了隊伍,改善伙食,培養了士氣。真的是秣馬厲兵以逸待勞,只等清兵來犯。太平軍最早的主體,是客家人民間鄉勇武裝。他們祖輩就有與本地人械鬥的百年曆史,烽火不斷傳承下來。太平軍的兩廣兄弟會玩火槍土炮者眾,有一套清軍害怕的遠開火槍、近身博殺之術。李世賢本部廣西人都當了骨幹將領,進入漳州人馬穩定,經費充足,操練起來上手較快。

一切繳獲要歸公!太平軍漳州“聖庫”何去何從?(原創首發)

(漳州之雄美一一萬松關鳥瞰!正午攝)

1864年10月下旬.,清朝福建提督林文察的先鋒副將惠壽,率軍來犯。清軍尚未展開,就讓侍王的伏兵火器齊鳴,大敗潰敗。隨後,林文察統率主力一萬多清兵強行壓上,推進到瑞香亭一帶,意奪萬松關為支撐,繼而再進攻漳州城。清總兵曾玉明也率水師,到達江東橋,協同林文察聯手作戰。李世賢接細作密報,親自帶領兩千名火器營精銳,悄悄的繞山路爬上萬松關邊上高地岐山。

一切繳獲要歸公!太平軍漳州“聖庫”何去何從?(原創首發)

(岐山高峰一一正午攝)

岐山即今瑞竹巖高峰,萬松關就在眼前之下。岐山怪石林立樹木多,極好隱蔽誰奈何。半夜三更,居高臨下的太平軍突襲清營,火力集中攻取中軍帳。清兵酣睡中一片混亂,林文察及清軍措手不及,萬人隊伍絕大部被殲滅。總兵曾玉明急帶水師趕來接應,也中了伏擊而退。此役清庭朝野震驚,太平軍大長士氣。李世賢能固守漳州七個月,這一仗是關鍵!

一切繳獲要歸公!太平軍漳州“聖庫”何去何從?(原創首發)

(漳州萬松關,當年古戰場。正午攝)

大勝而歸後李世賢興奮萬分,壯懷激烈。他提筆在侍王府牆壁上,抄寫了洪秀全的《吟劍詩》:

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為家共飲和。

擒盡妖邪歸地網,收殘奸宄落天羅。

東南西北效皇極,日月星辰奏凱歌。

虎嘯龍吟光世界,太平一統樂如何!

可惜的是,這些寫漳州侍王府牆壁上的墨寶,卻在通元廟修繕時給廢棄了,著實心痛。專家們建議,市裡在侍王府邊籌建漳州古城遺址公園,應考慮加建太平天國侍王府展覽館。因為經侍王府文保組多年努力,資料室文物齊全、材料豐富、考證充分,稍加梳理,即可開展!

一切繳獲要歸公!太平軍漳州“聖庫”何去何從?(原創首發)

(文保組資料室主任黃茂堂與本文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