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兵中那些“替補”的身影:即使不被關注,他們依然堅持

閱兵中那些“替補”的身影:即使不被關注,他們依然堅持

10月1日上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

閱兵中那些“替補”的身影:即使不被關注,他們依然堅持

海軍方隊替補隊員侯宏巖(右三)在閱兵集訓點參加訓練。孔富行攝

閱兵中那些“替補”的身影:即使不被關注,他們依然堅持

休息時間,替補隊員侯宏巖在訓練場加練。孔富行攝

10月1日10時48分,身著白色水兵服的海軍方隊正步踢過天安門。長安街上,掌聲歡呼聲,如潮水般一波接著一波。

距離天安門不遠的地方,侯宏巖保持立正姿勢,眼睛一眨不眨地注視著前方。他身上的水兵服整潔雪白,沒有一絲褶皺,水兵帽綴著的兩條飄帶迎風飄舞,帽徽鮮豔奪目。

一陣前所未有的疲憊感襲來,他咬住嘴唇。此刻,天安門廣場前歡聲雷動。而他的前面,空空蕩蕩。

兩個小時前,他還在忙碌著——

8時整,空氣中瀰漫著緊張的氣息。喇叭裡傳來教練員短促而明晰的指令:“保存體力,抓緊時間休息。”

侯宏巖迅速從箱裡拿出早已準備好的瓶裝水,一瓶一瓶遞給戰友們。

閱兵開始的時間近了。他和戰友們同樣緊張,似乎每遞出一瓶水,就能減緩一點壓力。

300多公里外,秦皇島家中,侯宏巖的姐姐抱著手機,全神貫注地一條一條地刷著關於閱兵的視頻。

媽媽早早打開電視機,一分一秒數著時間。“說不定,一會兒就能看到侯宏巖呢……”她對著電視喃喃道。

直到目送即將上場的隊員列隊離開,侯宏巖和其他13名替補隊員方才確信——自己上場的機會,已經為零。

那天,記者就站在這支方隊斜對面的點位,見證隊員們上場之前準備的全過程,也目睹了“侯宏巖們”最後一刻的狀態。

遠遠望去,那一片明晃晃的白色海洋,奪人眼球。

眼前,這十幾名替補隊員孤零零的身影,也讓人莫名感動。即使不被關注,他們依然堅持。替補隊員們身上散發出的那種特殊光芒,足夠閃耀,足夠亮!

我,就是那第“25+1”名隊員

巨大的搖臂攝像機在隊伍上空擺來擺去。侯宏巖在陽光直射下眨了眨眼。徒步前進的配樂在耳畔響起,他下意識地握緊手中的槍。那一刻,他特別興奮。

9月16日,八一電影製片廠來閱兵集訓點拍攝。那天,海軍方隊第10排面的一個隊員生病了,侯宏巖作為替補隊員補了上去。

當鏡頭掃到侯宏巖時,他的臉上閃過一絲緊張和羞澀。他緊緊盯著前方,豎起耳朵聽口令,正步來回踢了一遍又一遍。

拍攝結束後,他長吁一口氣,鬆開槍,手心裡都是汗。這一天,對他意義特殊——這可能是家人唯一一次能在電視上看見他的機會了。

成為預備隊員後,侯宏巖被調整到海軍徒步方隊第10排面的第26位。

閱兵當天,每個方隊,橫排有25人,共14排。這第“25+1”的位置,是留給預備隊員的特殊位置。這也意味著,不出意外情況,侯宏巖沒有機會上場。除非,同一排面的其他隊員有突發情況,不能完成任務。

隊員們都明白,“替補”並不等於能力不夠。論動作標準,侯宏巖和其他隊員幾乎難分伯仲。

之所以有替補,考慮的主要還有隊員間的配合,以及整個排面的節奏穩定。

在閱兵集訓點,每個隊員都想給自己這次參閱留一份美好的回憶。所以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閱兵集訓點裡的郵局常常“人滿為患”;為什麼當媒體來拍攝時,他們異常興奮……

作為去年剛入伍的新兵,年輕的小夥子們為能夠參加這次任務感到榮耀,更希望這份榮耀通過媒體分享給家人。

“能給家人爭光啊,這多好!”一名隊員說,他想讓爸媽在電視裡看到自己。但入鏡的機會不是人人都有的。

侯宏巖被確定為預備隊員,已經是很難改變的事實。因為在他努力進步的同時,其他隊員也在拼命努力。考慮到最後關鍵時刻隊員的情緒變化和心理波動,替補隊員一旦被選定,基本上不會更換。

更多時候,被確定為替補的隊員會承擔一些保障性輔助任務——幫上場的隊員“拉線”。

前後排隊員的兩個腳尖距離為1.18米。量好距離,線在排頭與排尾兩頭一“抻”,隊員按照這條線找準位置,整個排面就又平又直。

一天,一週,一個月……侯宏巖對“拉線”這個動作越來越熟悉。但他從未放棄,訓練甚至一天比一天嚴格。“替補的意思,我理解,就是無論站哪個位置都行!我隨時準備上場。”侯宏巖說。

於是,訓練間隙休息的30分鐘,成了他的加訓時間。烈日下,汗水從頭上滴滴答答往下流,滴到眼睛裡,不能眨眼;滴到後背,海魂衫被打溼了一片;流到槍上,又順著褲腿落到地面。

渾身溼透的侯宏巖,腦子卻是清醒的,他的腦海裡滿是方隊主教練潘立新的口頭禪:“那一天,你們一定會讓世界驚歎的!”

侯宏巖喜歡看推理小說《心理罪》,特別佩服小說裡的主人公,因為他可以用自己全部的努力去贏一個結局。

或許他不曾意識到,他拼搏的樣子像極了小說裡的主人公——只要有一點點希望,就要拼盡全力。

正式閱兵的日子越來越近。侯宏巖不知道,自己是否還有機會上場。

他一直在堅持。

如果明天下雨,那就淋雨走過

那是一段幾乎與世隔絕的日子。

在侯宏巖眼裡,訓練的每一天各有不同,但又好像同一天過了很多遍。

閱兵當天,從東華表到西華表的那96米,隊員們要在踢128步正步的同時,向右擺頭45度。

一支300多人的方隊,想要走整齊談何容易?

為了保證排面整齊,背後是太多的艱辛。8月的京郊,酷暑難耐,熱浪撲面。水泥地面散熱慢,高溫炙烤下,走起路來有些“燙腳”。

侯宏巖腳上的“三接頭”制式皮鞋,是進村以後配發的第6雙,前5雙已經被他“踢”壞了。

“鞋的內側皮磨掉了,換雙新的繼續踢……”仔細觀察他們在訓練場上的動作,你會發現,隊員們嘴裡說的“靠”腳,不是“靠”,而是“砸”。

“切記,不能踢成‘麵條腿’!大腿每一部分都得用力,才會踢得有力量。”教練員會讓他們反覆練習一個叫作“一步兩動”的動作。

“一……二……”伴隨著口令,一條腿踢出去,再迅速收回來,同時腳要狠狠地“砸”向另一隻腳的內側。

“狠狠地”到底有多“狠”?侯宏巖一時也說不上來。他只記得,來閱兵集訓點前,訓練已經辛苦得超乎想象——

剛開始不熟悉動作,必須拼命練習,臉曬爆皮是最平常的事;腳腕會腫,腳掌會疼,腳底會磨出一個個水泡。後來,侯宏巖發現,他的左肩比右肩低了一點,其他人也是,那是長時間揹著6斤多重的步槍訓練造成的。

“那時,競爭很激烈,有將近50%的淘汰率。”層層淘汰,層層選拔,侯宏巖很慶幸,自己是留下來的其中一個。

記者眼中日復一日的枯燥乏味,在侯宏巖眼中,卻有不一樣的風景。“磨出了繭子,就沒有感覺了。”侯宏巖笑眯眯地說。他們甚至會打趣地評比出“泡王”和“亮仔”——那個腳底磨出繭子最多的、曬得最黑最

亮的人,常常為此感到自豪。

在看似相同的每一天中,也有些許不同。

上午訓練的間歇,可以到休息區休息30分鐘。聽到口令,隊員們魚貫而入。考慮到每天體能消耗大,炊事班會換著法做好“間餐”。

今天的“間餐”是蘋果和冰糖雪梨水。侯宏巖一屁股坐在馬紮上,啃了一大口蘋果,呆呆看向遠方。

“侯宏巖,今天輪到你唱歌了。”隊員們起鬨。

“好吧,那我就唱一個《真心英雄》。”侯宏巖撓了撓頭,害羞地笑了笑,然後唱了起來:“把握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動,全力以赴我們心中的夢……”

為什麼選擇這首歌曲?或許這首歌代表了他的心聲:為了夢想,全力以赴。

方隊二中隊隊長王凱告訴記者,這樣的小活動,可以幫助隊員們稍微放鬆一下,“他們每天的訓練太苦了”。

上午訓練結束,迎來了午休時間。一上午都靜悄悄的宿舍大樓走廊,頓時變得喧鬧起來,隊員們身上的汗味瀰漫整個空間。

不一會兒,吵鬧的走廊又變得安靜起來。透過宿舍門上方的小窗看去,一個個高大的身軀蜷縮在床上,對隊員們來說,“能多睡幾分鐘也是奢侈的”。

明亮急促的哨聲再次響起,蜷縮在床上的一個個士兵,條件反射般醒來,下床,取槍,集合。下午的訓練又將開始。

一天天過去,侯宏巖從未出過閱兵集訓點。北京,對他來說,是最近又最遙遠的城市。

離開閱兵閱兵集訓點前,有人在留言簿上寫道:“如若明天是雨天,那就淋雨走過天橋下……”

這群剛剛邁向社會的小夥子們,年輕的眼神裡多了一份堅毅勇敢。

這是一名年輕士兵最後的倔強

黑雲像一塊厚鐵壓向大地。宿舍樓後的電話亭旁,一個瘦瘦高高的身影,機械地踱來踱去。

終於鼓起勇氣,他拿起話筒,話到嘴邊止了又止:“姐,我被選中成替補隊員了。”

剛被確定為預備隊員,侯宏巖不知道如何將這一消息告訴給家裡人。

“替補隊員是啥?”

“就是沒有特殊情況,我不能上場了”

姐姐怔了一下,反應過來立刻說:“哦,沒關係,無論你做什麼全家人都支持你!”

“沒有別的事我就掛了!”話筒落下,侯宏巖的眼淚淌了下來。

侯宏巖不想讓別人看見他難過——

白天一個人走,吃完飯後他迅速回到宿舍,把自己封閉起來。

晚上,他常會做一個夢。夢裡,他夢到自己站在方隊裡,和其他隊員一起,等待著接受檢閱。

夢醒,他還是替補。

在班長俞成的夢裡,侯宏巖被調到了別的方隊。天一亮,俞成找到他,緊緊攥住他的手,“你可把我嚇壞了。”

打擊是巨大的。在萬眾矚目的大閱兵中,成為替補,每個人都很難接受,何況對於這個涉世未深的20歲男孩。

替補並不等於能力不足,不等於不重要,他們一樣優秀,替補甚至是關鍵時刻的“萬能良方”。

8月9號,區隊裡有人生病了,侯宏巖得以在第二天組織的各個方隊聯合演練中出現。

七天後,生病的隊員痊癒歸隊。那天,訓練場上,第十排面瀰漫著不一樣的氣氛。區隊長朝侯宏巖的方向望了望,他心領神會,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

還未等指令下來,侯宏巖主動開口:“我去26號!”

轉體,邁步,位置一個個調換,他又回到了隊尾。

那一刻,他寧願自己主動提出,也不願意聽到那命令從區隊長口中傳出。這,是一個年輕士兵的倔強。

回憶這一幕,侯宏巖風輕雲淡地說:“回到26號的時候,還是有點難受的。”

備份,有備無份。換作是誰,不會心裡難受呢?

只要付出,全世界就都會為你讓路的電影故事,在現實中不常上演。

沒有誰是永遠的替補,替補的概念是相對的。女排賽場上,習慣替補的老隊員,會幫助新隊員適應現場節奏,扭轉被動局面,用情緒帶動大家。某種程度上,這是替補存在的共通之處。在如此重大的活動中,每個人的存在都有重要意義。

那一天的訓練場上,記者在這個去年剛入伍的年輕士兵臉上,看到了驕傲的樣子、倔強的樣子、不服輸的樣子和勇敢擔當的樣子。

或許,這就是年輕一代中國軍人的樣子。

那天的天很藍,那天的雲很淡,那天的太陽依舊火辣。

侯宏巖開心地站在隊尾,稚嫩又帥氣的臉上傾吐著自信,大大的眼睛裡有光芒在閃爍。

軍人,一生都在受閱

坐在新兵列車上的侯宏巖,一定未曾想到,在新兵連結束後不久,他將參加一項全世界矚目的重大任務——從3萬多名官兵中脫穎而出,成為國慶閱兵海軍方隊的一員。

但更讓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己會成為海軍方隊的14名替補隊員之一。

閱兵場上,接受檢閱的每個方隊都有替補。這是一支不算小的隊伍。

9月30日,閱兵的前一天,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上映。這一天,侯宏巖的姐姐也來到了影院。

在這部取材於新中國成立70週年以來的7個經典瞬間的電影中,第7個故事《護航》一下子擊中了她的心——

殲-10女飛行員呂瀟然,被指定為朱日和閱兵空中梯隊的備份飛行員。參加閱兵,一直是她的夢想。沒想到,戰友的飛機起飛後,發生機械故障。呂瀟然沒有選擇替補,而是幫助戰友排除了故障,將受閱的機會重新讓給了戰友。

替補女飛行員的故事讓觀眾們看到,光榮的背後,是默默地奉獻與犧牲。

電影中的女飛行員呂瀟然,也有原型——

2009年國慶閱兵前夕,為了確保空中飛行表演萬無一失,梯隊要選定一名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完成受閱任務的備份飛行員。

被選中的飛行員叫張曉佳。在一個月內,她成為空中梯隊的“多面手”,也是唯一一個掌握了梯隊全套飛行動作的標兵飛行員。

侯宏巖成為替補隊員後,他的姐姐開始格外關注替補這個特殊群體。她去搜集視頻裡一切替補隊員出現的畫面,再將看到的畫面描述給弟弟。

能夠和這場盛大的閱兵慶祝活動產生某種關聯,已經很榮幸了。“替補也光榮。”姐姐總是這樣對他說。

大樓裡,倒計時公告顯示牌安安靜靜地佇立在門廳一角,只是牌子上的數字一天一天悄悄變小,從三位變成兩位,從兩位變成個位……直到數字悄悄變成零,直到記者看到,長安街另一側,侯宏巖忙碌的身影——

此刻,他正在幫即將上場的受閱隊員整理軍裝。只見侯宏巖雙手同時放在一位隊員的帽子兩端,為他正了正帽子,又馬上扯了扯水兵服,生怕有一絲褶皺……

“皮鞋髒不髒?槍端的正不正?排面齊不齊?”他在心裡默唸著,左看看,右看看,唯恐出現一點紕漏……

我們經常會在新聞裡看到,某裝備駕駛員行駛十幾年零失誤。如今,換個角度去想,零失誤的背後,意味著替補隊員上場的機會基本為零。

可這錯了嗎?零失誤駕駛的裝備駕駛員沒錯,替補隊員也沒錯。

他們是軍人。軍人的一生都在受閱,無論是替補隊員還是上場隊員,他們所經歷的一切,都是軍旅生涯中極其重要的一課。

受閱任務結束,隊員們返回各自單位。遺憾的是,10月1日當天,“侯宏巖們”沒能留下最閃亮的那張照片。

然而,“一次受閱,終生光榮”這幾個字,醒目地刻在侯宏巖的參閱紀念徽章上,更牢牢地刻在每個人心裡,變成種子,生根,發芽——

那天,回到海軍潛艇學院的受閱官兵向市民和親友進行成果展示時,一個小朋友偷偷塞給侯宏巖一張自己創作的漫畫。畫裡,一名小海軍端槍站立,大大的眼睛亮晶晶。畫像旁,孩子用五顏六色的畫筆表達著純真懵懂的喜愛與敬佩——“叔叔辛苦了”。

表演結束後,侯宏巖收穫了這份暖心的禮物,還收到了更多的熱情——

一群市民簇擁著他,一個接一個爭相與他合影。

打開手機,微信鋪天蓋地“轟炸”而來。一個車皮拉到新兵連的同班戰友,各自有了不同的工作崗位,他們很遺憾沒能參與這次任務,微信裡發了一連串祝福的信息給他。

高中同學知道他參閱,早早就在電視前守候,難掩激動,好奇地向他問這問那……

要知道,大家都在表達同一個意思:“侯宏巖,你真的又帥又棒!”

10月4號,侯宏巖在朋友圈裡寫道:“英雄誓死不回。”努力過,就絕不後悔。挑戰自我,他是自己世界裡的英雄。

是啊,成果展示表演上,記者感受到在場群眾對每一位隊員的歡呼與讚美。

是啊,電影院裡,記者感動於觀眾為替補女飛行員不能飛過天安門廣場時心疼落淚。

是啊,“侯宏巖們”從未被遺忘。張禕天、陳亞昌、李明洋、文越、王琦、董小林、李源鑫、蔣家豪、韓子洋、鍾李濤、高勝、楊俊、侯亞東、鄒瀚、梁千騰、譚喆輝……

從長安街回來的路上,記者腦海裡迸出了一個短語——日日依舊。

“侯宏巖們”以堅忍不拔的意志,詮釋受閱的含義,以在角落裡的默默奉獻,丈量時間的流逝。

一年年,一月月,一日日……替補隊員們如此,每一位軍人亦如此。

(採訪中得到周曉娜、張一飛、高密等人大力協助,特此致謝。)

(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