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最恐怖的偷窥,看完后我关闭了朋友圈

美剧《你》里。


男主乔,得知女主的姓名后,视奸她所有的社交信息,掌握了她包括家庭住址、童年生活等全部的秘密。

本世纪最恐怖的偷窥,看完后我关闭了朋友圈


当今社会,网络在连接你我的同时,也在悄无声息地窥探你我的隐私。

并且,一不小心,就成了对付你的“武器”。


音乐软件上的“猜你喜欢”,凭借你的听觉记录,揣测你的口味。

你在享受私人订制的同时,会不会因为“耳朵”被监听,而感到背脊发凉?

社交网络正以你想象不到的恐怖,操控你的人生和选择:

《隐私大盗》

The Great Hack

2019.1.26 圣丹斯电影节


本世纪最恐怖的偷窥,看完后我关闭了朋友圈


《隐私大盗》是网飞拍摄的一部纪录片。


它披露了一家叫“剑桥分析”的科技公司,在几年内侵犯用户隐私,左右选民意志的种种行径。


其中,最令人惊骇的是,这家公司很可能左右了2016年国际政坛的两个大事件——

特朗普意外胜选,和英国“脱欧”。

本世纪最恐怖的偷窥,看完后我关闭了朋友圈

纪录片本身拍摄得并不完美,豆瓣7.8分。

香蕉姐推荐它,并不是因为其揭露的政治阴谋令人大跌眼镜;


而是它反映出一个与我们息息相关,却常常被忽略的情况:

个人信息竟然能够被利用到左右个人意志,干扰个人判断,左右一个国家的政治,甚至影响我们后代生活的程度。


1.


2018年4月,由于Facebook卷入用户数据泄漏丑闻,年轻的亿万富翁扎克伯格被送去国会听证。

扎克伯格的国会问答,将数据泄漏丑闻掀向高潮。

本世纪最恐怖的偷窥,看完后我关闭了朋友圈

听证会上的扎克伯格

这一切都源于“伦敦分析”公司内部线人的揭发。

伦敦分析被爆不正当使用近8700万Facebook用户数据,用于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


具体怎么操作的,还要回到特朗普胜选前夕。


当时,特朗普团队组建了数字业务团队,伦敦分析加入其中。


伦敦分析移交给了特朗普团队一组非常有价值的选民数据。


原来,他们曾让千千万万的美国人做了一份性格测试。


本世纪最恐怖的偷窥,看完后我关闭了朋友圈


以此建立起一个拥有接近四五千个数据点的模型。


这个模型可供预测美国每一位成年人的性格。


本世纪最恐怖的偷窥,看完后我关闭了朋友圈


性格驱动行为,行为影响投票。


他们根据性格分析,找到容易被影响被煽动的人群,即摇摆选民。


随后,开始通过社交网络,向这些人精准投放策划过的数字视频内容。


这些内容大力渲染希拉里的邮件门事件,表现希拉里的粗心、身体衰弱、冷酷、心理变态。

以此来煽动选民对希拉里的仇恨、厌恶情绪,左右他们的判断。


本世纪最恐怖的偷窥,看完后我关闭了朋友圈


其实,网民所看到的那些都是特朗普团队想让他们看到的。

他们利用你欺骗你还把你蒙在鼓里。

比如,特朗普竞选中倡议“拥枪权”。

思想开放、冲动易冒险、时常会感到紧张的人群,在打开Facebook上会看到类似“自由受到威胁”的广告。

本世纪最恐怖的偷窥,看完后我关闭了朋友圈

图源:北京商报企鹅号

他们根据网民内心的恐惧和需求,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广告。

在潜移默化的思想渗透下,这些摇摆网民很可能转而支持能够保护他们的竞选人。

在脱欧议题上,他们的办法如出一撤。

找到这个国家中还没有定见的少数摇摆分子,然后用广告对他们进行“狂轰乱炸”。

本世纪最恐怖的偷窥,看完后我关闭了朋友圈

在美国,3个州的7万选民就能决定大选。

在英国为脱欧举行的全民公投中,“脱欧”一方以51.9%的支持率险胜。

不知道社交网络的广告是否对公投结果起到了作用。

本世纪最恐怖的偷窥,看完后我关闭了朋友圈

纪录片《隐私大盗》聚焦于剑桥分析公司机密被曝光,引发的一连串连锁反应。

不管纪录片所持立场如何,“剑桥分析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它提醒我们:


我们的个人数据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正在被盗取,

并以我们不理解的方式,被用来针对我们自身。

本世纪最恐怖的偷窥,看完后我关闭了朋友圈


为连接你我而打造的平台,正在被武器化。


人们一不小心,就成了被操纵的木偶,被实验的白鼠,被蒙蔽而不自知。


2.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剑桥分析组建的这一庞大的数字网络,仅仅源于一款小测试游戏。

2014年,一款叫做"this is your digital life"(这是你的数字化生活)的应用程序登陆在Facebook上。

本世纪最恐怖的偷窥,看完后我关闭了朋友圈


这款程序可以进行心理测试,对用户的开放性、责任感、外向性、亲和性和情绪稳定性,这五项核心特质进行评分。

据此分出不同的人格类别,包括冒险者、友善者、管理者等。

本世纪最恐怖的偷窥,看完后我关闭了朋友圈

类似的性格测试相信大部分人都做过,你可能会怀疑这套测试的准确性?

其实,这套算法准确度很高。

因为他们还会透过用户的点赞、浏览网页,发布的文字、照片等信息进行分析。

BBC称,透过分析用户的10次点赞行为,算法对你个性的分析要比你同事更准确;有150个点赞,了解程度可以超过你的父母;而超过300个点赞数据,就连你的伴侣也不是算法的敌手了。——把Facebook拉下水的剑桥分析究竟是何方神圣,《北京商报》

大数据或许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本世纪最恐怖的偷窥,看完后我关闭了朋友圈

当时共有27万用户下载并使用了这个应用。

他们以这27万人为基点,进入测试者的朋友网络,攫取每一位朋友的状态更新、点赞以及私密信息,

织成了一张涵盖8700万Facebook用户的巨网,并建立心理档案,用于商业变现。

本世纪最恐怖的偷窥,看完后我关闭了朋友圈

透过Facebook泄露用户信息事件,我们可以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令人细思极恐的点点滴滴。

3.

大数据看似很遥远,其实与我们息息相关。

<strong>

在互联网世界,人的行动会像蜗牛一样,留下痕迹。

<strong>

当你搜索某一商品,无数同类商品会出现在你眼前;

音乐软件上,打着“猜你喜欢”的贴心名号,追踪你常听的歌曲;

是的,我承认这很便利,但那只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东西。

网络给我们建了一口井,我们像井底之蛙一样,只能看到它让我们看的那方天空,而我们误以为那是整片天空。

本世纪最恐怖的偷窥,看完后我关闭了朋友圈

网络在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窥伺隐私的危险性。

某网友爆料,他老婆元旦去摘草莓,一没在某平台搜索“草莓”关键词,二没看有关“草莓”的文章,结果第二天就收到了和草莓相关的推送文章。

网友猜测,某平台使用了麦克风的权限,监听到了他跟老婆的对话。

不论最后的事实怎样,我们越来越有种,拿着智能手机,几乎相当于裸奔的感觉。

有时我们在社交网络上分享照片、文字动态等,都会不小心暴露我们的重要信息。

有个新闻比较早了。

2011年,王珞丹曾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两张照片。

本世纪最恐怖的偷窥,看完后我关闭了朋友圈

本世纪最恐怖的偷窥,看完后我关闭了朋友圈

某网友根据这两张照片,以及王珞丹发布的四条信息,利用大数据,竟在40分钟里推测出王珞丹的家庭住址。

这让人背脊发凉。

万一来人不怀好意,或者攫取你的信息进行诈骗,后果不敢想。

我们每天和朋友聊天,分享孩子照片,倾吐心情的平台,似乎变得不那么“可靠”。

每一次点赞,每一个评论,每一条动态,都在暴露我们自身的性格和品味。


有的人不希望被全部看到或了解,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

有的人觉得无所谓,发布照片、动态就是希望分享、交流,把完整的状态呈现给人看。

不论做何选择,不论我们懂不懂大数据,都应该了解:


数据在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大数据在给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偷窥你、监视你、控制你……


参考文章:

1. 把Facebook拉下水的剑桥分析究竟是何方神圣,《北京商报》


(隐私大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