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全人類》:假如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不是美國人

假如當年是蘇聯人,而不是美國人第一個登上月球,世界格局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近日上線的流媒體新劇《為了全人類》(For All Mankind),就在探討這樣一種可能性。

《为了全人类》:假如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不是美国人

《為了全人類》海報,畫面中,登上月球的美國宇航員看到蘇聯國旗已經插在月壤上

事實上,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霸的“冷戰”時期,蘇聯在太空競賽中一度領先於美國,他們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讓尤里·加加林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太空人。然而蘇聯人很快就陷入了麻煩,先是蘇聯航空技術裝備委員會總設計師切洛梅與蘇聯國防技術委員會首席設計師科羅廖夫之間的路徑之爭,導致蘇聯高層在幾種火箭方案中猶豫不決,其後不斷髮生的事故,更讓其太空計劃舉步維艱。最終,1969年7月20日,伴隨美國阿波羅11號完成人類第一次登月任務,蘇聯在這場太空競賽裡落於下風。

但假設蘇聯的太空計劃不發生那麼多的波折,是否會在太空競賽中壓美國一頭呢?

歷史無法假設,但藝術可以。《為了全人類》的立意出發點就在於——蘇聯一騎絕塵,美國如何扭轉頹勢。

《為了全人類》目前才上線第一季前三集,但卻充滿許多彩蛋。如果你對太空題材影視劇感興趣,又對美蘇太空競賽那段歷史有所瞭解,或許會看得津津有味。

就從劇名開始說起,《為了全人類》(For All Mankind)很顯然出自登月第一人尼爾·阿姆斯特朗的名言。許多人都知道他在踏上月球之後說道:“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緊跟著這句名言,阿姆斯特朗繼續說道——我們來此是為了全人類和平相處(We came in peace for all mankind)。

所以,就算《為了全人類》的編劇充滿了過時的“冷戰”思維,他們也不得不假設蘇聯太空人在第一個登月之後的話,同樣包含著“腳步”這樣的詞彙↓↓↓

《为了全人类》:假如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不是美国人

《為了全人類》交織著真實與虛構,在劇中,阿波羅11號宇航員阿姆斯特朗與巴茲·奧爾德林在駕駛鷹號登月艙(劇中名稱與真實歷史中的相同)著陸月球表面時,與美國宇航局(NASA)的休斯頓控制中心失聯,各方研判鷹號登月艙已經在月球表面墜毀,於是在劇中,美國總統尼克松在電視直播裡念起了悼念他們的總統聲明,而這段話的確是尼克松與白宮幕僚們擬就的↓↓↓

《为了全人类》:假如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不是美国人

說句題外話,在劇中尼克松往往是以電話錄音的方式出現,很明顯是在呼應令其下臺的“水門事件”。

如果你看過《阿波羅13號》,想比對於休斯頓控制中心主管克朗茲的那件背心印象深刻,《為了全人類》裡同樣再現了那件經典的背心,因為這是老爺子的穿衣風格,克朗茲晚年出席活動,照樣還會穿著這樣的背心示人。

《为了全人类》:假如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不是美国人《为了全人类》:假如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不是美国人
《为了全人类》:假如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不是美国人

從上到下分別為《阿波羅13號》《為了全人類》中的克朗茲形象及克朗茲本人

第二集裡對於美國宇航員妻子們的社交生活,與2018年上映的電影《登月第一人》如出一轍。而在第三集裡,由於蘇聯人又第一個讓女宇航員登上月球,美國也不得不開始培養女宇航員,在挑選候選宇航員時,NASA高層提到了一位黑人女性,說她在局裡從事計算工作,顯然,這對應的是2016年上映的電影《隱藏人物》(Hidden Figures)。

《为了全人类》:假如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不是美国人

《為了全人類》劇照,劇中美國人倉促上馬的女宇航員登月計劃

《為了全人類》裡的許多角色都能與真實歷史中的人物一一對應,但唯獨虛構了兩對夫妻:鮑德溫夫婦與斯蒂文斯夫婦。

在劇中,愛德華·鮑德溫和戈爾多·史蒂文斯是阿波羅10號的宇航員,按照《為了全人類》裡的設定,他倆實際上是有可能登入月球的,但卻因為種種原因錯過了機會。

這首先就不符合歷史。在NASA計劃的阿波羅登月計劃裡,阿波羅10號就是為登月做最後的“彩排”,同時,在真實的阿波羅10號任務過程中還曾出現險情,登月艙在拋棄艙體降落部件時出現劇烈顛簸,也就是說,阿波羅10號的宇航員就算想要進行登月,他們也無法成功的。

《为了全人类》:假如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不是美国人

《為了全人類》劇照,虛構人物鮑德溫在酒吧收看蘇聯人率先登月

但《為了全人類》之所以要強調阿波羅10號本來有機會登月,目的只是在引出一個假設——蘇聯人趁著阿波羅10號與阿波羅11號之間兩個月的發射間歇期,實現了人類首次登月。真實歷史與藝術虛構就在此分野,所以劇中不得不虛構阿波羅10號的成員。

然而,這樣一個豁口,或許並不完美。《為了全人類》完全陷入了一種奇怪的假設裡,那就是美國的太空計劃始終被蘇聯人牽著鼻子走,正因此劇中美國人的登月、讓女人上月球,在月球上建軍事基地,甚至規劃去火星、水星等計劃,都無法說,這是“為了全人類”。

如果劇中真的有“為了全人類”的橋段,或許就是在美國國會上,對於NASA空間研究開發項目的主設計師馮·布勞恩的聽證會。

作為納粹德國V2火箭的總設計師,移民美國之後,馮·布勞恩一直在幫助NASA推進太空計劃。但他為納粹效力的那段“黑歷史”卻從來沒有得到清算。所以《為了全人類》算是在劇裡“為了全人類”對馮·布勞恩進行了一次“公開審判”。只是那次聽證會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幫大屠殺倖存者討公道,仍然是在假設尼克松想要插手NASA的太空計劃,他的白宮團隊會如何下手?

這或許是世界各大平臺上,《為了全人類》的網友評分不算太高的原因所在。這種名不副實的“為了全人類”失去了某種制高點。但對於太空迷而言,這仍然是一部充滿彩蛋的劇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