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檢視民生問題讓搬遷群眾無憂

施甸檢視民生問題讓搬遷群眾無憂——

最是“小事”顯擔當

施甸縣易地扶貧搬遷縣城安置區是我市範圍內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建有多層安置房10棟890套,共安置建檔立卡搬遷戶885戶3804人。上千農民搬遷進城,如何讓他們搬得來、留得住、能發展?施甸縣在開展主題教育調研和檢視問題中,把搬遷群眾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具體化、清單化,從小處著手,從小事抓起,切實讓搬遷群眾搬得放心、留得安心、住得舒心。

站在群眾角度檢視問題,完善配套制度讓群眾放心。“農民群眾搬遷進城後,家裡的宅基地、山林土地怎麼辦?孩子上學和就醫問題怎麼辦?”針對群眾的這些後顧之憂,施甸縣出臺易地扶貧搬遷戶口管理辦法、宅基地及房屋處置與管理辦法、林地處置與管理辦法、上學就醫等29個易地扶貧搬遷配套文件,有效解決搬遷群眾“兩頭跑”的問題。出臺《施甸縣易地扶貧搬遷整改推進工作方案》,對搬入縣城小高層的建檔立卡戶,在全縣統一補助標準的基礎上,加大資金整合力度,給予搬遷戶用水、用電補助。調研檢視“一搬了之”問題,縣委、縣政府領導帶著問題分別分片掛包搬遷戶,通過召開座談會、入戶走訪等方式,實地瞭解群眾搬遷後就業保障、生產生活等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群眾急需解決的問題。

從生活小事檢視問題,堅持群眾搬遷到哪裡黨組織建設就覆蓋到哪裡,切實讓搬遷群眾感受到黨的溫暖無處不在。施甸縣一方面在縣城搬遷安置區組建了2個臨時黨支部,把黨組織建在群眾身邊,從各個部門抽調人員組成管理小組對小區進行管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帶領居民積極尋找新的就業路子。選聘16名搬遷群眾為聯絡員,負責做好相關部門與搬遷戶的溝通對接工作,有效幫助群眾解決了搬遷入住、學生就學和就業服務等問題。另一方面抓實公共服務,成立了物業公司,購置垃圾箱、垃圾桶等環衛設備,招聘30名鄉村公共服務崗位人員,有效解決了部分群眾的就業問題。同時,建立樓長制,從16個聯絡員中聘任樓(幢)長,實現每幢樓都有一名管理員,並在安置區建成便民超市,聘任2名搬遷群眾為服務員,方便群眾就近購物。

抓住關鍵檢視保障問題,“一戶一方案”包保就業舉措讓群眾舒心。施甸縣對搬遷群眾就業保障收入問題進行逐戶分析,針對文化程度、勞動力情況、技能水平、家庭人員構成情況,採取外出就業、就近就業、提供鄉村公共服務崗位等“一戶一方案”包保就業的方式,因戶因人保障搬遷群眾就業,確保搬遷戶家庭收入有穩定來源。目前,縣城小高層安置區引入保山大華海瀚科技有限公司、施甸凱聖科技有限公司和施甸衢州市雨洪錫箔紙等3家企業,在小區建成扶貧車間,能提供3000個就業崗位,每人每月平均能有1000到2000多元的收入。為了幫助更多的搬遷戶就業,安置區還組織開展勞務輸出,安排1248名居民輸送到省外省內打工,部分居民願意自謀職業的,積極為他們提供就業和創業信息服務。搬遷戶段開軍家今年5月從老麥鄉清河村搬到縣城安置區,他說:“小區不僅環境好,老人看個病也方便,外出買東西走幾步就能買到,關鍵是還可以在小區的扶貧車間打工掙錢,現在就是兩個字——‘舒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