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年,中國還是會以小農經濟為主

小農經濟是中國傳統的農業經濟模式,進入現代,當所有農業發達國家都在追求規模化農業經濟效益時,我國也開始在農業基本國情的基礎上探索適度規模化的農業發展道路,但小農經濟仍然是基礎。

未來10年,中國還是會以小農經濟為主

1、中國人均農業基礎性資源不足,資源型基礎競爭力處於劣勢。

中國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略多於美國。2015年,中國耕地為20.25億畝,美國耕地為23.19億畝,中國耕地比美國少2.94億畝。中國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35畝,美國人均耕地面積達到了10.5畝。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每年工業佔耕地面積400多萬畝,我國農業耕地面積在不斷減少。

2、中國農業勞動力基礎競爭力不強,缺乏人才。

截至2015年,美國農業就業人員數242.2萬,而同期,中國農業就業人員數(第一產業就業人數)1919萬,其中包括兼業人員。中國這樣體量龐大的農業勞動力超過農業需要量,產生大量剩餘勞動力,這也是農業勞動力中大部分兼業的原因。

未來10年,中國還是會以小農經濟為主

對於人才方面,整體上與國外相比差別很大,特別是高層次的人才欠缺更是嚴重。而在種植的過程中的主要環節更多的是老員工,雖有經驗,但是沒有系統化以及納入更多的技術含量進行種植。

另外,根據2017年12月統計的全國農業普查數據,全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總共31422萬人,且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佔比為91.8%,農業經營人員受教育程度偏低。

3、中國農業機械化水平較低,農機普及基礎競爭力滯後。

世界上農業發達國家的農業機械化水平都比較高,美國不僅早已在糧食作物上,而且在棉花、大豆、菸草等品種上實現了耕、種、收全程機械化。而中國農業機械化水平相對較低,耕作環節機械化率相對較高,但播種、收穫環節的機械化率較低。2015年,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63.82%,機耕率為80.43%,但機播率和機收率都較低,分別為52.08%和53.40%。

雖然國家已經在大力推廣土地流轉,但在南方,規模化的生產還是欠缺,而北方土地流轉先行,但是配套的設備卻沒有南方的觀念那麼及時。國家對於農業設備的補貼針對的更多是大宗作物。

未來10年,中國還是會以小農經濟為主

而相對於國外,一個大農場人員的數量不會太多,更多的在於設備的自動化操作;且國內的八成以上為小設備,雖然設備實現了部份的自動化,但是每次的處理量卻遠遠沒有國外的高,而每一次的週轉卻必須人工進行協調。

4、中國農業科技相對落後,科技型基礎競爭力欠缺。

近幾十年來,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對中國農業增產與發展居功至偉,化學肥料、優良品種、農業機械、生物技術、設施大棚等推動著中國農業發展進步。中國農業科技在世界上處於較為領先的水平。但與世界上農業先進國家相比,中國在一些基礎性、關鍵技術領域仍有一定的差距。

此文由《有農有藝》全球農業研究室編寫,轉載請註明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