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mini测试店+仓,“配合”永辉买菜能把“APP”做起来吗?

知情人士告诉《商业观察家》,永辉mini已在福州试点“店+仓”、线上线下融合门店,契合永辉买菜做到店+到家业务融合的改造。


该人士称,已改造的永辉mini店日销理想。“一家店上线大概一周左右时间,便在过往日销1万多元基础上大幅提升,改造后第一天实现6万多元日销,第二天实现5万多元日销。目前,福州市场可能没有多少家店完成调改营业,处于慢慢改造中。“

《商业观察家》求证永辉方面,得到回复称,现在试点改造了部分,详细情况不便透露。


改造

永辉超市近期上线推出了“永辉买菜”业务,目前看,似乎主要做永辉超市既有业务的线上、数字化平台,可能主要基于到家业务和到店自提业务来做。永辉买菜目前已上线市场可能已有7个城市区域。

永辉mini则是永辉超市近期推出的创新社区生鲜业态。这个业态是当下永辉超市离社区消费者最近的一个业态,能接到社区一线流量,也是永辉超市目前复制最为快速的业态,仅2019年前三季度,永辉mini已开店超过520家。

而从经营品项数规模(日常生活一站式购齐)、选品、选址、店型开发角度看,永辉mini从设计之初,可能就有考虑要基于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

因此,永辉mini与永辉买菜的结合,似乎是必然会做的事情,问题则在于,会怎么做。

从目前已试点调改的门店情况来看。改造后的永辉mimi店,最大特点之一,是社区门店作为仓的功能强化。

门店一方面设置了线上订单交付区,《商业观察家》看到的一家门店,交付区是设置在店外,能方便线上订单履约(到家+自提),进而扩大了门店线上订单的承载能力。

这与一些前置仓设置了进口、出口两个通道有所不同。能兼顾满足门店经营的需要。

永辉mini测试店+仓,“配合”永辉买菜能把“APP”做起来吗?

店内货架陈列似乎也有改造,看起来货架增加仓的功能,能更契合大进大出,规模承载线上订单量的“仓”的模型。

永辉mini测试店+仓,“配合”永辉买菜能把“APP”做起来吗?

商品经营方面,永辉mini则似乎还是要满足社区生活一站式服务,品项数比较丰富,能覆盖社区生活。


“APP”

《商业观察家》认为,永辉买菜之于永辉超市,可能是要做成永辉超市存量业务的一个线上流量、数字化平台。把APP(小程序)做起来,以更好满足新出现的需求,实现效率提升,并打破过去线下经营地理空间所造成的限制。

通过永辉买菜构建自有线上流量平台的机会则可能主要基于三点。这是B2C电商时代,实体零售商所不具备的机会。

一、中国生鲜、快消零售市场,当下整体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需求、新的消费场景,而只有基于新需求、新消费场景才有机会构建新的线上流量平台。

比如,1小时达到家需求出现了。这个需求的背后则是品类经营的重新定义,比如小包装化等。

受收入水平提升、生活方式变化,市场的细分导致一部分消费者,尤其是相对年轻的消费群体对更方便的1小时达到家服务,有了更多需求,甚至形成刚需。这个群体对于价格的敏感度相对不高,对节省时间、购物便利性提升的需求相对更高。

基于这样的新需求则是做新的线上流量平台的一个机会点,是把APP做起来的一个机会点。背后考验的是,谁能把盈利模型跑通,谁最具有效率。

还比如,随着技术工具的完善、供应链能力提升、互联网生活的普及等,效率化提升也开始能更好看到。比如对到店预售自提场景的开发,这对生鲜的损耗控制、鲜度提升等,是有帮助的。

通过在线上预售下单支付,约定时间自提,所能控制出来的成本可以让利消费者,进而吸引一部分用户群,并养成线上选购消费习惯。

像伴随到家业务和到店自提业务所出现的新消费场景,可能就是永辉超市研发永辉mini业态的“顶层设计”之一。

现在永辉超市要把永辉mini与永辉买菜“结合”起来了。

这其中,背后的关键可能在于:1、线下零售商要能有覆盖密度,永辉mini由于是小店经营,复制速度相对较快,更易形成覆盖密度。2、要能做出具有消费粘性的商品与服务内容、成本效率价值,才能跑通盈利模型,来基于新出现的需求,及消费场景构建自有线上流量平台,效率化履约,实现数字化转型,进而打破过去经营模型下的地理空间限制。

就像社区团购,线下零售商由于有更好的履约效率等,现在线下零售商通过自提业务正在扮演社区团购的“收割者”角色。

二、脱胎于永辉云超的永辉买菜,与永辉超市的生鲜供应链资源是“一体”的。

而永辉超市在中国所构建的生鲜运营能力则是中国领先的,具有一定门槛壁垒价值。

永辉mini测试店+仓,“配合”永辉买菜能把“APP”做起来吗?

三、线下流量要大。

生鲜食品业务从目前来看,整个履约和流量来源是比较依赖线下门店的,无论到家业务,还是自提业态所跑出的新需求、新场景,都非常依赖线下门店来履约、承载。

但这却并不意味着任何线下零售商都能做出自有线上流量平台。因为要做出线上平台需要足够多的需求才能支撑相关线上技术、人员等投入,才能拥有供应链能力和壁垒价值,才能出现效率化价值。

就是说,拥有足够大的线下流量盘,是做成线上流量平台的基础之一。

比如到家业务,没有足够大的订单量,就做不了1小时达,而只能做2小时达,甚至半日达。用户体验不好,也没有成本效率,用户要如何留存线上呢?没有线下覆盖密度,又如何产生品牌、流量效应和物流履约成本效率呢?

这可能是苏宁为何会收购家乐福中国的原因之一。

再举个例子,如果沃尔玛中国要做线上流量平台,基于山姆会员商店来做,可能性是比较低的,虽然山姆在中国做得很好,但是它的流量盘,及门店所能覆盖的用户群还是比较窄的,是很难支撑一个线上流量平台的。因此,相对来讲,如果沃尔玛要做线上流量、数字化平台,根据沃尔玛既有大卖场等业务体系整体来做,可能性就会大很多。

永辉买菜则是基于永辉超市既有业务的线下流量盘、既有门店体系所能覆盖的用户群规模来做,这也让永辉买菜有更大机会做出自有线上流量平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