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拜騰CEO戴雷:新造車勢力淘汰已經開始,大多企業會活不下去

對話拜騰CEO戴雷:新造車勢力淘汰已經開始,大多企業會活不下去

11月6日,拜騰汽車在南京工廠舉行“點映禮”,正式公佈旗下首款電動車型M-Byte,展示其外觀內飾,併發布其歐洲起售價為4.5萬歐起。據悉,該車將於2020年年中正式投入量產,率先在中國上市,隨後是歐洲和美國市場。

在接受燃財經等媒體專訪時,拜騰首席執行官戴雷博士表示,公司C輪融資已經到最後一個階段,已有部分款項到賬。在他看來,前幾年整個資本市場有泡沫性發展,新造車企業最後還是需要良好的商業模式,並希望拜騰能在2022年達到盈虧平衡。

進入2019年以來,資本市場遇冷,經濟環境下行,新造車勢力普遍生存艱難。拜騰在新造車勢力中,團隊豪華、起點不低,但因為遲遲未交付量產車,而被詬病為“PPT造車”。此前,有消息稱,拜騰首款車的量產時間點從之前的2019年年底延後到了2020年年中。

如何看待新勢力造車遇到的寒冬?如何應對特斯拉的競爭?拜騰汽車的發展規劃如何?戴雷就這些問題一一做了回答。

談產品:量產僅推遲3個月,要重視品質

問:現在拜騰的全球團隊規模是怎樣的?

戴雷博士:拜騰全球團隊共有超過1600名員工,軟件研發工程師佔研發團隊的三分之一,這些全球的員工分佈在三個國家、六個城市。其中中國有一半以上近1100人,美國近500人,德國約80人。

現在歐洲和美國有些像中國兩年前的感覺,電動車開始快速發展,消費者對電動車的接受度快速提升,基礎設施快速佈局。但目前在美國和歐洲,如果是要買稍微好一點的電動車,基本上只有特斯拉,所以海外市場對拜騰同樣非常期待。當然,我覺得我們最大的機會一定在中國。

去年(發佈)這個概念車之後,行業內很多人質疑我們能不能真正的量產。這裡我可以和大家承諾,這是100%可以量產的車,配置大概為38萬左右,入門會更低。我認為產品是非常有競爭力的。

問:明年我們是先在歐洲賣還是在中國賣?

戴雷博士:我們會首先開啟中國的銷售,這個沒有變化。

問:對於量產推後大約半年左右時間,您當時做出這樣一個決定的原因主要是有哪些條件覺得不太成熟?或者是企業自身有哪些限制因素需要我們做出這樣的調整?

戴雷博士:其實我們的原計劃沒有推遲半年,原計劃是年底開始投產,真正的銷售是從3月份開始,這是原計劃,現在我們調到了6月份,大概有3個月。今年給了我們很多重要的教訓,其中最重要的是不能小看品質質量,一定要把這個工作做好。

問:量產推遲跟拜騰的資質是否有一定關係?

戴雷博士:沒有關係,現在我們的牌照最後的流程都是按時間,這個大家不用擔心,我們最後一個階段還是會通過跟工信部驗收的工作,這個我們已經做好了準備。

談公司:C輪融資已到最後階段,要控制好公司成本

問:現在國內對於電動車補貼取消對拜騰有沒有什麼挑戰?

戴雷博士:拜騰成立的時候,我們說一定不能做一個依靠補貼的商業計劃。補貼對初期發展有幫助,但是長期發展不能靠補貼。我們當時考慮產品的定價,考慮了我們的目標成本,本身就沒有把補貼含進來。

問:大家比較關心拜騰的融資情況。

戴雷博士:大家不用擔心,我們跟他們密切溝通,也會近期完成這個工作以及牌照相關的工作。今天的大環境,大家都知道不是特別好,一個是宏觀的,還有一個是對行業內的。因為幾個前面跑的企業遇到了一定的困難,這個也產生了整個資本市場對這個行業的一個判斷,所以今年的融資環境並不是特別理想。但是拜騰在這個方面還是幸運的,有一些非常強的股東,並且得到南京市和江蘇省政府的大力支持。

中國一汽也是從B輪之後,這次再次支持拜騰的投入,最近幾個國外的股東也進來了,像韓國的那家股東,C輪現在是到最後一個階段,我們現在一部分資金已經到了賬,另外一部分還是在走流程,也會快速完成。金額還是大概5億美元,這個錢到了之後,可以實現量產。但是量產之後直到拜騰能真正持平,仍需要一定的資金。

我們從今年1月份定了一個非常清晰的方向,一定要把兩個方面的成本控制好,這是生存的問題。一是要控制好固定成本,第二是控制單車的成本。車賣出去如果是沒有毛利,肯定會死,在投產之前,必須有一個路線圖:你賣多少臺車,才真正可以持平。這是我們今年特別重視的一個工作,也是所有的投資人最關注的事。

說實話,前幾年整個資本市場有一點泡沫性發展,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我們還是一個實際的業務,不能是炒概念或者是單單看一個好車,最後沒有良好的商業模式,是做不下去的。

問:您剛剛說到最短的時間內達到一個營收平衡,我們目前的預估大概是怎樣的?

戴雷博士:現在工廠第一期產能是15萬輛,我們達到15萬輛之前一定會持平,我們希望在2022年達到這個盈虧平衡點。

問:我記得兩個月之前您說盈虧平衡點是在2021年,您今天推遲到2022年,這個是不是代表著您對未來電動車的市場預判有一點變化?

戴雷博士:我剛才沒有說那麼清楚,我們自己的目標是在2021年底、2022年初,按月銷量達到這樣的水平。

談競爭:新造車勢力淘汰已經開始

問:明年上市的時候,特斯拉等其他幾個車企都有新產品上市,您覺得這個對你們有壓力嗎?

戴雷博士:特斯拉的發展對我們是一個大好事,兩年前如果任何人告訴你在北美這麼一個傳統的市場,特斯拉model 3這一個車型會超越奔馳C、寶馬3、奧迪A4加起來,這是不可思議的一件事,這證明現在電動化快速起飛,而且我們對自己的產品非常有信心。

問:您對智能駕駛方面怎麼看?

戴雷博士:我們三年前成立拜騰的時候對L4是非常積極,後來看這是一個錯誤判斷,我們認為可能要到五年之後。但是輔助駕駛L3這個比較接近,現在還沒有人真正實施L3,我們從硬件來講是完全具備L3的能力,包括攝像頭和兩個雷達。

問:您覺得特斯拉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鑑的經驗?

戴雷博士:第一,從企業管理的角度來講,一定要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這個事兒挺複雜的,我覺得該顛覆的要顛覆,要做差異化可以,但是整個工廠完全推翻重來,沒這個必要,這會導致投入巨大的成本。當然不能怪他,因為那個時候沒有辦法,他只有這樣一步一步走。

另外說到銷售模式,一定要靠最好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完全自己去開拓。我們以後大部分的店面都會找合作伙伴,這不是一個傳統的4S店的模式,是一個創新的模式。

還有,要學會適應中國市場。我們會更多的考慮內飾、體驗、舒適性,而且我們會直接跟消費者去交流。

問:您覺得現在國內的新造車這個產業怎麼樣?

戴雷博士:這個方向一定是正確的,而且所有歷史上偉大的創新需要一些嘗試,需要一些企業被淘汰的,這個是沒法避免的。當時開拓了這個行業的很多企業做這個事兒很清晰,如果你真正配合一兩個全球級別的競爭對手,可能需要二三十家去嘗試這件事,所有偉大創新的規律一定是這樣的。但是前面兩三年我覺得資本市場很多投資人考慮商業邏輯落地、產品的力量不足,今年是一個很重要的體現和教訓。

我認為現在中國和全球這兩個趨勢有點不太一致,一方面全球電動化開始起飛,但國內有一些不好的消息,補貼退步,銷量下降,但這些不足以讓我們質疑這個方向,還是要堅信信念,企業會遇到問題是很正常的。我不希望任何人會遇到問題,我希望他們會走好,因為他遇到問題對我們也不好。

問:您覺得出現這些問題是朝更好的方向轉變嗎?

戴雷博士:總體我個人的感受,第一個,產品太重要了,如果這個標杆定得太低是不行的,要有差異化,只是單單做一個和別人差不多的車,長期肯定不行,所以一定要把這個標杆定得夠高;第二,質量品質,你可能沒有第二次機會了,如果你初步用戶口碑有一些不好,以後會特別困難。第三、銷售模式,我覺得一定是要好好覆蓋這個市場,必須利用好的合作伙伴。第四、成本的控制。成本控制好遇到困難你能活下去,成本沒控制好,銷量沒上去,可能就活不下去。

問:接下來是行業洗牌?

戴雷博士:肯定。我們當時成立公司的時候已經有幾十家了,我們認為大多數企業肯定是不能活下去,因為消費者不需要這麼多品牌的選擇,市場空間沒有那麼大。原來有一些人有一些概念、輕資產,通過代工去做,但還是要重資產,所以長期做下去肯定只有幾家。現在淘汰的時間已經開始了,兩年之後肯定很多企業被收購、淘汰,我希望有幾家會留下來的。因為有幾家特別有創業精神,這個非常重要。

問:對於行業發展來講,未來造車新勢力還需要跨越哪些障礙?

戴雷博士:從國家的角度講,前幾年國家、包括地方政府,為新勢力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我們現在不能因為幾個企業遇到問題就質疑這個行業的發展方向,這就真的太可惜,中國會失去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機會。未來只靠傳統的車企是不夠的,我們一定需要新勢力的力量,我們跟一汽的這種模式還是比較好的,我們仍是獨立,但我們能利用它的背書和優勢。我們必須要有信心,知道哪些東西必須要有別人幫你才能做下去。

作者 孔明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