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華瑤族自治縣:每一點變化都是動人的歌

江華瑤族自治縣:每一點變化都是動人的歌

江華火車站銅鼓廣場。出車站第一眼看見的就是作為瑤族標誌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瑤族長鼓。楊丁香攝(中經視覺)

江华瑶族自治县:每一点变化都是动人的歌

江華瑤族自治縣水口鎮的移民小區。

走進瑤族群眾生活的大山,我們不僅被青山綠水所吸引,更為山裡的變化所感動。山在變,水在變,人們的生活也在變。深刻變革的背後,蘊含著瑤族人民實現全面小康的願望,也體現著瑤族群眾不懈的努力。看著這裡幾十年的變遷,我們由衷地感到,這裡的每一點變化都是動人的歌。

民族地區的變化始終伴隨著國家前進的節拍。我們從這裡的山水間感受到的正是國家發展的成就。

就江華瑤族自治縣來說,這裡最大的變化是交通條件的歷史性改善。山是瑤族群眾生活在這裡的屏障,也是他們走向外界的阻隔。這些年,這重重疊疊的大山裡,通了高速公路,有了火車的轟鳴。也正因為有了路,通了火車,江華才真正“走”出大山,融入更廣闊的經濟圈;水讓山間的地塊成為稻田,培養了瑤族人精耕細作的農耕傳統,養育了祖祖輩輩的山裡人,但年復一年的洪災也威脅著人們。正是有了水庫的擴容建設,江華才告別了洪水災害,從此,水成為造福一方的寶貴資源。

這些變化都是國家重點工程建設帶來的直接結果。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時常落實在一個個重點工程上,隨著發展的需要,在廣袤的大地上佈局。這些重點工程的完成,直接給各個地方帶來變化,這種變化不斷地輻射到更廣闊的空間。在瑤族的大山裡,品味每一個變化的背後,我們都能直觀地感受到重點工程的效力。

散居是少數民族分佈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我國西南部大山裡,溝壑之間,人們三戶兩戶地散居在山腰或河谷。這種分散居住的狀況和習慣,是由歷史原因或自然原因形成的。如今,一個又一個少數民族家庭告別了大山,靠著易地扶貧搬遷和生態移民等政策,“一步越千年”,走出大山,紛紛聚集到新建的移民小區,過上了安定的日子。過去靠伐木砍樹為生的人們,如今來到現代化小鎮,住進樓房,走進工廠,成為掙工資的工人;過去要走好多里山路才能見到的鄉親,現在生活在同一個小區裡,甚至成為樓上樓下的鄰居,相互關照……生活變化了,生產方式也在發生著革命性的變化。瑤山鉅變的動力來自一項項社會政策的作用。

發展是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建設的重要任務。在實現全面小康的道路上,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在少數民族地區顯得更加迫切。只有加快發展,才能讓民族地區趕上全國實現全面小康的步伐。這些地方發展的任務重、責任大。但是,如何發展則需要有新的回答。選擇生態優先,堅持生態立縣,是少數民族地區轉型發展的方向。江華正是靠著轉型發展,不僅實現了脫貧,而且還將在實現全面小康的路上,加快轉型,趕上全國的步伐。

重視生態建設,堅持綠色發展,正在成為許多民族地區發展的首要選擇。江華縣把生態立縣放到了首位。這是貫徹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也是民族地區轉型發展的一種思想自覺。

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經濟視野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