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1 龍門風近古

龍門地處珠三角東北部山區,是廣府文化的邊緣地帶,廣府文化、客家文化和瑤族民族文化在此交融。經過許多年的繁衍,龍門縣境內主要聚居漢、瑤兩個民族,流行四種方言,形成紛繁複雜、豐富多彩的格局,這實際上也是文化多元化的體現。

從明代至民國,龍門風土人情保留著中原遺風。這股中原之風,至今遺韻。在中原古風和多種語言的交融下,龍門保留了一些獨特習俗,有些得以傳承,有些到今日已經流變。

“龍門風近古”,首先是婚俗,龍門有“打閣”和“接路”。

舊縣誌記載,龍門男子年二十上下始冠,父親開始為其操辦婚禮,六親皆賀。操辦婚禮過程中,女家先以女之年庚,憑媒送與男家。男家當意,然後通譜系聘書,禮備然後娶。有貧家不能備六禮者,花燭之夕,夫婦同牢食,曰“暖房飯”。

女子將嫁,姐妹將其藏匿在房中,迎親者至,伴娘乃入房將新郎堵在門外。當新郎入房,姐妹群擊之,以表達不忍分別之意,謂之“打閣”。清李熾在《松石山房詩鈔》中的《七星岡竹枝詞》,以方言入詩寫此習俗:何處笙歌入夜聞,迎親都到夕陽曛;笑他大舅回家去,贏到豬牛各半斤;催妝恰好及芳辰,戚友齊來送手巾;姊妹輕輕同打閣,莫驚鄰舍老安人。

此外,龍門娶媳婦時,置酒延賓以迎之,曰“接路”,清屈大均對此種風俗頗感興趣,錄入《廣東新語》中。次日,新人拜舅姑,行廟見禮,獻舅姑親屬幣帛等,曰“荷惠”。

在過去,龍門有些地方還有客家習俗,“入家女”“花頓女”“童養媳”“等郎妹”“隔山娶親”等幾種婚嫁形式。

至於龍門四時風俗,則繁複多樣,生活氣息濃郁。

歲時伏臘,龍門人斗酒相勞,有唐人蟋蟀之遺風。大年初一,人們禮神祀祖,燒爆竹、飲柏酒,親友交賀,三四日乃已。到了元宵節,張燈,“或為花草蟲魚龍馬之像,或為人物故事,運機能動,有絕妙逼真者,簫鼓喧闐,自夜達旦。生子者,是夕盛為酒饌,延族屬燕飲於祠。以齒序曰:飲燈。越夕,族屬合酬生子者,曰:酬燈”。

到了仲春二月,城市中多演戲為樂。龍門民諺雲:“正月燈,二月戲。”緊接著,在社日,人們拜祭土神以祈年,寒食日,不禁火;清明掃墓,插柳於門,婦女皆簪柳。

端午節,人們祭祀祖先,做粽子,親戚互相饋贈,蒲艾酒,用艾草紮成虎狀縛於門,以五色綢緞裹雄黃、昌陽、艾葉製成香袋,小兒佩之辟邪。七月七前夕,婦女陳瓜果於庭中“乞巧”,雞初唱,即汲河水貯之,謂之“仙水”,以療熱病。七月七日當日,人們曝曬書籍和衣服,防蟲蛀。

至中秋夜,人們招呼邀請親朋賞月,做大餅像月,曰“月光餅”,並酌桂花酒。兒童壘碎瓦為塔,用柴火焚之,是為“燒寶塔”。重陽時節,人們祭墓如清明,童子登高放紙鳶。

十月初一,農傢俱做粉餈以餉牛,十月初五,在糖寮榨蔗做糖。到冬至那天,做粉果祀先人,臘月二十四日,小年,夜祀灶。除夕祭祀,曰“送年”當夜家家燈火達旦,兒童燒鞭炮,響應不絕。人們易門神桃符、寫春聯,備香燭、酒、果、粉食,天亮去神廟祠堂祭拜行禮。

舊時,龍門人民間信仰多種多樣,五花八門。除了信仰佛教、道教外,天神、家神甚至古樹、石頭等,均屬人們精神寄託之所在。最普遍的是宗族家神信仰。大多數村落,建有祠堂,清明、重陽及冬至,祭祖,還逢新必薦,比如,稻穀新熟,先薦新於祖考,然後才請親友嘗新,過年前後,祭祖更是頻繁。

此外,明清兩代,龍門人禮佛熱情甚高,每年農曆四月八日佛誕日,寺廟僧人作浴佛湯,信徒爭赴齋會,索湯以飲,到七月十四、十五日,或為孟蘭會。

對浴佛節,李壽田在《龍門竹枝詞》中稱:“浴佛良辰飲佛湯,群趨梵宇禮空王;個依別有心中事,默禱虔燒一炷香。習俗由來最信神,廣修祠廟塑金身;於今偶像都銷燬,仍向天空拜跪頻。”

值得注意的是,在龍門北部藍田瑤族鄉,每年中秋節都舉行舞火狗——— 這既是舞蹈,同時又是一種特殊而神聖的儀式,它是藍田瑤族少女們的一種“成年禮”。這算是一個特例,由少數民族的信仰發展而成。(侯縣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