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縣 遷居鶴壁淇縣的古家族

(來源美篇賈振君)1995年版《淇縣誌》載,明初,因戰亂淇縣地廣人稀,土地荒蕪,明洪武至成化間,官府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招聚澤、潞、沁、汾、平陽“有丁無田”之戶,遷至彰德、懷慶、大名、廣平、張家口、鳳陽一帶墾荒定居。這一時期遷入淇縣約38戶,分居遷民、董橋、馬灣、西崗、黃堆、南陽、付莊、趙溝、七里堡、王莊10個村,墾荒生息。

除了集中大移民外,尚有一些家族,於不同時期不同地方零星遷淇。據一些家譜記載,南宋末年,北陽高氏從山東臨淄遷來。元至元年間,西崗馮氏從山西上黨遷至淇縣沙窩村,後遷西崗村。明洪武元年(1368),西關莊關氏由山西長子縣大關村遷入林縣東姚村,明隆慶三年(1569)復遷淇縣。新鄉屯周氏清康熙年間從河北省磁縣南關遷來。清光緒十五年(1889),子貢後代貢氏從湯陰後故縣村遷至淇縣楊洞村等。

現擇其中主要的古家族,簡單介紹如下:

山西洪洞縣 遷居鶴壁淇縣的古家族

高氏宗祠石坊

一、北陽村高氏北陽村高氏,原為周代姜太公(呂尚)之後,食採於高(古地名,在今渤海、遼東一帶),因此為高姓。古之高氏在今山東臨淄一帶,南宋末年高氏遷淇。據《淇園高氏宗譜》載:“始祖高平,生於宋末……卒葬小北陽村東椿樹塋,有臥碑,元英宗至治三年建置。”小北陽村的高氏,距今約700餘年。高氏家族至今已發展至1000餘戶逾萬人。其中北陽村400多戶二千餘人。其餘分佈在南小屯、高樓新莊、水屯、南史莊、姜莊、棗生、下莊等地。

據高氏家譜載,高平的第三世孫高嵩,率長子高沾遷至浚縣城西50裡的東魏村。後族繁戶廣,將村名改為高營,約140餘戶700餘人。輝縣城西姬家寨亦有淇縣高氏一支,已有130多戶2000餘人。從古到今,高氏任要職者較多,著名人物有高遐昌,清康熙十五年進士,先後任湖南龍陽、廣東東莞、茂名、信宜知縣,高州知府,刑部主事,戶部郎中、戶部給事中。

山西洪洞縣 遷居鶴壁淇縣的古家族

孫氏宗祠

二、南陽村孫氏南陽村孫氏,原為西周衛國衛武公後裔。北狄侵衛後移居晉陽,“明興復遷淇家南陽裡,世為淇人”,至今已有2600餘年,根據《孫氏家譜》記載:先祖於明成化年間,由山西省洪洞縣“復遷淇家”南陽村,現已繁衍至二十四代,人口達三千戶萬餘人。孫氏家族歷代取名輩字較亂,一世為孫昇;二世為祥、通、榮、恭、敖5人;三世為英、雄、杲、芳、哲、璋6人;二十四世為培字派。

其餘分佈在淇縣上莊、棗生、王莊、黃堆、土門、新莊和衛輝下馬營、楊莊、西官莊、官莊、馬頭,還有輝縣某村,山西絳縣範柴村、下丕村,西安霸橋及寶雞等地。著名人物有第七世孫徵蘭,明代天啟間為第二名進士,曾任福建道監察御史,四川布政使司參議;八世孫白孫,為清代泉州府別駕;九世孫振仍為明威將軍、陝西西安府撫標右營守備;十世孫魯峰為文林郎、廣東高州府通判。

三、楊洞村貢氏黃洞鄉楊洞貢氏,原為春秋衛國子貢之後,據《貢氏家譜》載:“貢氏原系端木子貢之裔,因避秦坑儒之禍,徙居齊地,改姓貢”。又云:“子貢九世孫端木武與端木熙同適於齊,熙改姓贛,武改姓貢,明初祖譜尚存,到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翰林端林謙,訪知貢姓實為先賢之因,出譜牒對照無訛,於此知端木、贛、貢姓雖異,而宗同也。”貢姓一世貢世賢,創業於湯陰後故縣村。清光緒十五年(1889)前後,第十六世四門長子貢起林,移居淇縣東南石橋村,十七世頭門四子貢秀阿,移居城西北山區楊洞村。

山西洪洞縣 遷居鶴壁淇縣的古家族

岳氏宗祠

四、羅園村岳氏羅園村岳氏,是宋代民族英雄岳飛的後裔。清康熙三年(1664)《岳氏家譜》載:“原籍彰德府湯陰縣孝弟裡是所居也,當明既廢……散處四方,十六世祖擇淇而居焉,至今已五世矣。”淇縣岳氏祖先從岳飛起一世飛、二世雷,至十六世守貞遷淇,因生活清貧,屢有遷徙,後失墓冢,單傳兩世,方有兄弟5人,到河口村給路家種菜園,後發展成村落,名叫路家園,後演化為羅園。至2011年已傳至三十二世,共有380戶3000 餘人,部分由羅園遷出,分別在淇縣新鄉屯、禮河屯、江屯、竇街、沙窩、三海、稻莊、韋莊、東街、趙溝、高莊、張莊;浚縣劉寨、磚城、尚村、含珠以及衛輝、鄭州、洛陽、安陽、修武、焦作市民生西街,四川、武漢、瀋陽、大慶、山西挾山城北陳南河村等地居住。

在清乾隆之前,岳氏取名沒有統一派字。清乾隆南巡時,在湯陰為岳氏起派字16個,即“重開奇秀,永佐朝綱,崇修喜彩,宗耀遠賢”。從此,岳氏在全國統一了派字,羅園岳氏“自嘉慶丙子入大派”,至今不紊,其家族自清以來,歷史上有國子監大學士4人、舉人1人、郡庠生3人、郡庠武生1人、邑庠生武生8人、貢生1人、奎文閣典籍4人、詩禮堂啟事1人。建國前,縣內知名的有木梳匠嶽貢佐、銀匠嶽溫佐、皮匠嶽永弼、鐵匠嶽永存等。

山西洪洞縣 遷居鶴壁淇縣的古家族

馮氏宗祠

山西洪洞縣 遷居鶴壁淇縣的古家族

五、西崗馮氏西崗馮氏,始祖馮黑斯,元至元間從山西上黨遷居淇縣沙窩村,傳至三世馮二,於明洪武初(1368)移居西崗村,至今已有700餘年。清代有《淇園馮氏家譜》。馮氏家族現有人口千餘戶5000餘人。其他分佈在包公廟、趙莊、沙窩、小李莊、浚縣新鎮、劉寨和衛輝市孟莊等地。歷史名人有馮清,明代拔貢,原應南直隸省淮安府邳州佐堂勒授微仕郎,後奉命護理淮安府正堂事,例應誥封中憲大夫。

山西洪洞縣 遷居鶴壁淇縣的古家族

六、紀莊紀氏明初,紀氏先祖從山西洪洞遷到淇縣,在城東十多里淇河傍,築廬建村以氏冠名謂紀家莊,今稱紀莊。肇遷祖以下失傳多世,從清乾隆四十二年 (1777)建家譜,之後到2009年又先後經過8次續譜,使得紀氏的世系和歷史得到明晰記載。在光緒二年(1876)的修譜中,按照金木水火土,確立了“東煥載銘泰,榮耀培鉅清,標燦塘錦洲,樹照均鎮冰”20個派字。

隨著社會的發展,紀氏族人時有遷徙,先後從紀莊遷居縣內遷民、江屯、河口、東關莊、常屯、下曹、高莊、中山街、東街、西街等村,有遷居本省的湯陰縣西崔生溝村、浚縣山北村、衛輝市牛莊的,有遷往河北秦皇島、北京、天津、山東、山西、甘肅、遼寧、雲南、臺灣等,亦有到國外發展並定居的。2006年統計全縣紀氏族人共1855人。數百年來,紀氏族人,英才輩出。明朝有壬子科舉人紀綱,在縣城立文魁坊;清朝有貢生紀松齡、紀鶴齡。

山西洪洞縣 遷居鶴壁淇縣的古家族

關氏宗祠

七、西關莊關氏西關莊關氏,始祖關仕景於明洪武初,從山西長子大關村遷來,距今600餘年,繁衍二十六世,現有人口100多戶3000餘人。其餘分佈在郭莊、縣城閣南北、橋盟、大馬莊、遷民等村。關氏家族起派字以“木、火、土、金、水”循環為依。歷史名人有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進士關捷三,曾任山東用縣知縣,家住本縣閣北路東,掛有“進士第”匾一塊。關殿韶曾參加篡修《衛輝府志》。

八、西崗王氏與王莊王氏西崗村王氏,是明初由女祖王氏攜二子王左、王右,從山西洪洞縣遷來,據《王氏家譜》載:王左定居西崗,傳二十三世,距今600餘年,現有人口800多戶5000餘人。其餘分佈在本縣北下關、騎河黃莊、黃堆村、浚縣郝村、修武縣馬作村、柳莊、牛莊以及鄭州、新鄉、焦作、山西太原、洪洞、霍縣等地。歷史名人有王宣,明正統間進士,景泰間吏科都給事中,天順間為佈政史。西崗村王氏另一祖先王右,曾遷民權縣野雞崗磨油房、小五集、彭莊一帶,現有3000餘人。

縣城北王莊王氏,始祖王玩,於明初由山西洪洞遷馬灣村,後世遷王莊等村,已歷600餘年,現有人口千餘戶5000多人。分佈在王莊、三王莊、趙溝、馬灣、餘莊、高樓新莊、閣南、北關等村,一至九世,起名派字不甚嚴格,十世以後才有派字出現,歷史名人有王遵典與王光謙。王遵典,清康熙五年(1666)武舉 ,江南江北蕭營總兵,授明威將軍。王光謙,清翰林院侍讀學士,曾任光緒皇帝幼時的啟蒙老師,光緒登基後,王光謙繼續負責為他講解《五經》和《四書》,並負責將皇帝每天的起居活動記錄下來交給史官保存,因而被稱為日講官和起居注官。同時,王光謙還兼任河南全省武生考試的考官。

九、七里堡杜氏七里堡杜氏,始祖杜百萬於明初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已傳二十七世,歷600餘年。現有人口500餘戶3000多人。分佈在淇縣東馬莊、方寨、江屯、三海、浚縣衛賢、修武縣扶城以及鄭州、湖北武漢,山西屯留縣滾村、榆次、吉林省等地。族內人名間有派字,第二十五世為“瑞”字派。歷史名人有:清代進士杜大卿、貢生杜多魁、杜大猷,其他有武生、監生、邑庠生等18人。

十、董橋村郝氏董橋村郝氏,始祖於明宣德三年(1428),從山西省壺關縣遷林縣東姚村,七世祖郝俊於明隆慶三年(1569)路過朝歌,愛上朝歌這塊土地,囑次子郝龍來朝歌定居。郝俊之孫郝忠,於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遷居董橋村。至今傳十五世,歷400年。現有人口300多戶2000餘人。其餘在山西、陝西、鄭州、新鄉、天津、石家莊等地。歷史名人有郝俊的父親郝世昌,曾任明朝列大夫王府儀賓,因軍功被封為平鄉王,一品服色官員。郝金曾任河北邢臺知縣。

十一、趙溝村常氏趙溝村常氏,始祖常發於明洪武七年(1374)由山西洪洞縣遷至淇縣鮑屯村,後移至趙溝村定居,繁衍生息,歷600餘年,已傳二十七世。從二十一世始有派字20個,即“永存仕天志,久懷祖國興,生平愛義德,中庸樂秋春”。歷經滄桑,先後有遷到江屯、水屯、北下關、黃堆、常屯、北史莊、兩座房、衡門、方寨、貫子、石河岸、萬古等村。據1990年統計共有420戶2000餘人。常氏另一支常朝用於明代從鮑屯村遷至浚縣郭莊一帶。

十二、崔莊崔氏崔氏發源地在崔邑,即現在山東省章丘市一帶,為西周時齊國王族的後裔。明初,崔氏由山西潞安府長治縣遷徙至淇縣城北漫流村。明朝萬曆年間,第八世祖崔錫胤率領族人一支,從漫流村遷至崔莊村定居,至今已有十六世,歷400餘年。崔莊村崔氏由當初遷來時的1戶10人,發展到現今的153戶784人,可謂人丁旺盛。

崔氏族人嚴守祖訓,秉承“耕讀傳家”優良傳統,家族人才輩出。明清兩朝,先後出過萬曆壬癸科舉人、山西太原府祁縣知縣崔錫胤,清道光二十四年恩科舉人崔元兆,清嘉慶戊辰恩科武舉人崔彭齡,另出過秀才多人。

十三、北小屯李氏北小屯李氏,系李彥明於清雍正年間,從濮陽大家寨遷廟口秦莊,又遷石崗凹新莊。一次犁地,犁出一罈銀子,從此發家,遷移西街,成為縣城內有名的“李、白、薄”三大望族之一。至今已傳14世,現有人口100多戶近千人。大部居淇縣北小屯,石佛寺、餘莊、泥河等村。有的遷至安陽、信陽、鄭州、洛陽、南陽、開封以及哈爾濱、西安、廣西、江蘇等省。名人有李華林,清末舉人,在南方做官,升為濱州(賓陽)知州。後與洪秀全為莫逆之交,清光緒三十年(1850),洪秀全與李華林商量造反起義之事,李華林痛惡清廷腐敗,表示支持,隨辭職返鄉,不再做官。返鄉後投身於教育救國,他捐錢在北關辦義學,又將張近村自己的80畝地拿出在中山街南段路東辦女學堂,後改稱女校。還有李尉然,清代拔貢,任山西石泉縣知縣。

山西洪洞縣 遷居鶴壁淇縣的古家族

十四、魚坡村任氏根據先世人的口述歷史,魚坡任姓人的先祖在淇縣郭灣村。有一位任姓先人升官到高村淇水關驛站站長,大約在清嘉慶年間(1796-1820),在其子孫中,有一位排行老三的先祖遷徒魚坡,並在魚坡生育五個兒子。他們之中,有一位(老大)後來又遷回高村,還有一位後來又遷往黃河南,留有三位紮根在魚坡這塊土地上。他們亦就是魚坡這三支任姓的一世祖。

至此,任姓人與羅姓人、秦姓人,依河傍水,築廬建村。任姓世代先人,在魚坡這塊土地上,在這200餘年中,隨著任姓家族之生產發展,子孫繁衍,以及世事多變,加之民生維艱,族人流離,也時有徙遷。據說去黃河南的那股,就是從魚坡徙遷走的。在這200餘年中任姓世代先人克勤克儉,晝耕夜織,生息繁衍,族業漸興,任氏家族不斷髮展壯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