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的搖籃 成就夢想的地方

懷化新聞網訊 (作者 朱帥) 重要榮譽,首批國家特等發明獎、全國文教戰線先進集體、全國科學大會獎、全國科教興農先進單位、教育部人才培養評估優秀學校、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五四紅旗團委、湖南省科學大會獎、湖南省示範性(骨幹)高職院校、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單位、湖南省文明高校、湖南省雙創示範基地。

辦學條件

學院佔地面積近1000畝,有懷化和安江兩個校區,校園建築面積20萬平方米,固定資產3.5億元,館藏圖書36萬冊,現有教職員工420人,其中專任教師295人,碩士及以上149人,有正高職稱18人,副高職稱87人,雙師型教師218人,比例達74%,學生規模8000餘人。

專業建設

學院共設教學系(部)9個,有省級示範性特色專業群1個(現代農業技術與服務專業群),院級專業群4個(智能製造、商貿物流、建築工程與管理、文化創意),開辦高職大專專業28個,種子生產與經營、畜牧獸醫、建築工程技術3個專業為中央財政支持專業,有實訓中心9個及實訓室62個。先後與沅陵縣、麻陽、懷化高新區、懷化經開區等10多個縣市、園區和隆平高科、中聯重科、深圳永高、雪峰山旅遊等140多家知名企業開展戰略合作,實現產教融合。

辦學成果

學院共培養各類人才7.8萬多名,完成各級各類培訓2.2萬人次。成功研製雜交水稻,並選育金秋梨、安江大紅甜橙、安江早香柚、雪峰烏骨雞等新品種30多個,獲得以“國家首個特等發明獎”“全國科學大會獎”為代表的國家級獎8項次和省部級獎24項次。

懷化職業技術學院辦學80年發展歷程

1939年,民國政府教育部在國立十一中設職業部,地址武岡縣(今洞口縣)竹篙塘。次年遷入黔陽縣安江鎮,1941年在此基礎上成立湖南省立第十職業學校。

1947年,學校更名為湖南省安江高級農業職業學校,1952年更名為湖南省安江農業學校。

1959年,被評為“全國文教戰線先進集體”,出席全國文教戰線群英會。

1964年,學校教師袁隆平開始雜交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研究。

1966年,袁隆平發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在《科學通報》上,為雜交水稻研究奠定重要理論基礎。

1970年,袁隆平助手及科研團隊成員、學校青年教師李必湖在海南三亞南紅農場找到野生稻雄性不育株一一“野敗”,為雜交水稻研製提供了重要材料。

1976年,雜交水稻開始在國內大面積推廣,宣告研究獲得成功。

1978年,學校參加湖南省科學大會,榮獲“先進集體”。

1979年,經湖南省革命委員會批准,成立黔陽地區農業機械化學校,校址設黔陽縣安江鎮。

1981年,學校經考核評估,被教育部列為全國重點中等專業學校。學校參與的“秈型雜交水稻研究”項目獲國家首批特等發明獎,研究發明者袁隆平先後獲得“共和國勳章”“特等發明獎”“聯合國糧食獎”等國際、國內重大獎項30多次。

1987年,懷化地區農業機械化學校經懷化地委、行署批准,整體搬遷至懷化鶴城區石門鄉新校區。

1988年,青年教師鄧華鳳在袁隆平、李必湖的指導下培育出“安農一號光溫敏核不育系”,這一成果對加速“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和利用具有重要價值,名列“湖南省1988年十大科技成果”榜首。

1989年,校長李必湖因參與雜交水稻研究發明所作的貢獻,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並先後當選中共十一大、十二大代表,九屆、十屆全國人大代表。

1999年,經湖南省計委、教委批覆同意,懷化地區農機校更名為懷化機電工程學校,經省教委評估驗收為“湖南省重點普通中專”。

2000年,經省農業廳和懷化市委、市政府批准,湖南省安江農業學校整體搬遷至懷化市鶴城區河西新址辦學。

2003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湖南省安江農業學校與懷化機電工程學校合併組建懷化職業技術學院。

2008年,通過教育部人才工作水平評估,定為優秀等級。懷化中等城鄉建設學校、懷化水電學校、懷化商業學校的教學師資先後整體或部分併入。

2009年,“雜交水稻發源地—安江農校紀念園”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先後被確定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3年,學校被省教育廳批覆列為湖南省示範性(骨幹)高等職業院校。

2016年,省政協副主席、懷化市委書記彭國甫指示:學院要堅持“依託產業辦專業,辦好專業興產業,興旺產業促就業”的辦學宗旨。

2018年,“現代農業技術與服務專業群”(含種子生產與經營、現代農業技術、農業經濟管理、園藝技術、畜牧獸醫專業)被省教育廳、財政廳批准為湖南省高職一流特色專業群。

2019年,在全市教育大會上,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懷化職業技術學院爭創“全國一流農業類高職院校、武陵山片區核心職業技術教育基地”的目標與任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