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义井沾串”到“长风街沾串” 一支串串“串起”的人生

在吃货们的眼里,义井美食街是不亚于柳巷食品街的一个地标,每到饭点,街上食客云集,商家生意火爆,其中有一家义井沾串串更是排起了长队。随着义井北一条、北一巷的拆除,各家美食店也纷纷四处落地生根,义井沾串串的店主张海亮把目光定格在长风街,新店就此开张。

打工遇贵人 学到真本事

2003年,16岁的张海亮因家庭困难辍学打工,机缘巧合之下遇到义井一位卖沾串的老人。

“我觉得我运气还不错,我老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在义井摆摊卖小吃,在当地很有名气。我到她店里的时候,她的生意已经比较好了,缺个打杂的,当时每个月管吃管住,给我一百元。我也没考虑太多,就是想学个手艺嘛,加上老板对我挺不赖,就在那待下了。”张海亮说。

虽然是打杂,但厨房的活儿也要他做,想起在串串店打工的那三年,他口中最多的词就是累。

“我们那时没有现在这条件,穿串雇人穿,买菜有人送,那时我们都是靠自己。早上四五点就起来了,晚上十一二点才能睡下,一天到晚基本没个歇的时候,有时半夜都能累醒。”张海亮说。

虽然打工的日子比较累,但张海亮却学到了制作沾串串的手艺,尤其是掌握了核心技术——卤的调制方法。“卤的调制是核心技术,就跟有些中药的保密配方一样,这个也是保密的,一般不会告诉别人,告诉别人你就不好干了。”张海亮说。

从独此一家到遍地开花

张海亮是个爱琢磨事儿的人,虽然他从调卤、买菜、切菜、穿串等都学会了,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而是一有时间和其他同行交流经验和心得,这让他提高很快,学到了现代小吃行业的一些经营之道。

在朋友的鼓动下,张海亮决定自己开一家沾串串店。2006年,正好义井美食街一家门店招商,他和朋友一合计,就凑钱盘下了这家店,打出了自己的招牌。

“最早义井只有我老板一家沾串串店,后来有人见她家生意好,也开了一些店,可以说竞争也是比较激烈的。”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态势,张海亮和朋友在卤的配方、菜的保鲜和沾串的卫生条件等方面做了很大的改善,使他的店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有些沾串不如我们生意好,主要是因为不舍得投入。因为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小本生意嘛,投入大了怕挣不回来。但我觉得,不花钱把冰柜、灶台、餐具升级,就让人感觉你这个店很 LOW, 就算你味道好,也不会老来。你看我现在这个店,门面很一般,但我里面的设备都是高于行业标准的,我的投入基本都在店内。起码顾客一来就觉得我这样的店2毛一串很值,吃得放心。”张海亮说。

"接地气"碰到"高大上"

2019年,随着义井北一条、北一巷的拆除,张海亮产生了更为大胆的想法,把店开到最繁华的长风街去。今年6月,张海亮在长风街和信摩尔附近租下了一个门面,不久,新店开张。随后,位于义井的美食一条街也随着拆除机械的轰鸣声,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记忆。

然而,把接地气的沾串串带到了高大上的商业中心,张海亮心里也没谱儿。“主要是租金的压力,我最早开店的时候,租金几千块钱,加上自己的技术和多年积累,心里就觉得肯定能干好,比较有把握。到拆迁之前,虽然租金涨到了一年七八万,但生意相当好,每年能赚几十万,有底气,所以基本没压力。现在租金直接翻好几倍,一年将近二十万。不过,这也逼着我必须把串串做好,把顾客照顾好。”张海亮说。

不过,随着新店逐渐走上正轨,生意也越来越好,每到傍晚六点以后,义井排队沾串串的情景重现于长风街边。

“我现在一天到晚只睡四五个小时,忙得都快顾不上睡觉了。早晨五点起来买菜,然后回来切菜、穿串,像鱼丸那些不好穿串的,我们还雇了6个人专门穿串。这一上午就过去了,到中午,顾客陆陆续续就来了,会一直忙到晚上。下午高峰期的时候基本忙得啥也顾不上了,连收钱都没时间了,给不给、给多少都是看顾客的诚信。”张海亮说。

经过几个月的运营,义井沾串串终于在长风街边落地生根,张海亮也培养起来一批忠实的老顾客,有的甚至从晋源、万柏林赶来,让他的店生意越来越火。

太原晚报 记者 薄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