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虛:益氣固表、補益肺氣;氣陷:升提中氣;氣脫:澀腸止瀉

氣虛:益氣固表、補益肺氣;氣陷:升提中氣;氣脫:澀腸止瀉

(1)益氣固表法:適用於肺氣虛而衛氣不固,腠理疏鬆,汗出惡風,易於感冒者,方如玉屏風散之類。《景嶽全書》謂:“自汗者,屬陽虛腠理不固,衛氣之所司也。人以衛氣固其表,衛氣不固則表虛自汗,而津液為之發洩也,治宜實表補陽。”益氣固表法,常輔以固澀、溫陽之法,如牡蠣散用牡蠣固澀止汗,芪附湯用附子回陽等。

(2)補益肺氣法:適於久病咳喘,動輒尤甚,呼吸氣短,聲低氣怯,多汗畏風,易感冒之肺氣虛證,用藥以黃芪之屬為主。土能生金,益母能令子實,故補肺常結合補脾,稱為培土生金法。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病久必及於腎,故肺氣虛極,又常補肺固腎同用。

(3)培補中氣法:適於脾胃氣虛證,臨床可見神疲乏力,面色萎黃,少氣懶言,聲低氣怯,大便溏洩等,以黃芪、黨參、白朮、茯苓、山藥、扁豆等為基本藥物,四君子湯為基本方劑。《醫門法律》謂:“脾為氣血生化之源,病氣不足,懶語困弱,是正氣內虧……宜補之以甘藥,甘藥正稼穡作甘,培補中央,以灌溉臟腑百脈之良藥。”

(4)溫補腎氣法:適用於腎陽氣虛證,症見聽力減退,氣短,四肢不溫,滑精,早洩,小便清長,滴瀝不盡,腰膝痠軟,脈細弱等,多用甘溫益氣之品,忌涼潤、辛散,即所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溫腎陽的同時滋腎陰,以陰中求陽,如金匱腎氣丸,即是在六味地黃丸補陰的基礎上,加附子、肉桂以溫補陽氣。如元氣將脫,急投大劑參附湯,以顧護腎中之元陽。腎為封藏之本,若腎氣不固,封藏失職,當配合固澀腎氣法,常用山萸肉、山藥、龍骨、牡蠣、芡實、蓮子、金櫻子等。

(5)通補陽氣法:適用於疑難病發展到慢性階段,陽氣虧虛和痺阻表現突出者。陽氣者,“得之則明,失之則不彰”,為生命所繫。此法溫補和宣通陽氣並進,可改變正邪關係,往往立起沉痾,首選藥物如附子、細辛等,方如麻黃附子細辛湯、附子湯等。

氣虛:益氣固表、補益肺氣;氣陷:升提中氣;氣脫:澀腸止瀉

(1)升提中氣法:主要適用於中氣下陷證,臨床見少氣懶言,短氣,子宮脫垂,月經過多,淋漓不盡,帶下過多,小便失禁,脫肛,胎動不安等。升提中氣法是在補氣健脾的基礎上,配伍升麻、柴胡等昇陽藥物,代表方劑如補中益氣湯、舉元煎等,以補中焦之脾氣,舉下陷之陽氣,使氣機恢復其常度。

(2)升補宗氣法:主要適用於宗氣下陷證,臨床可見心悸怔忡,胸悶,氣不足以息,喘憋,動則尤甚,水腫,脈遲,或結或代等。升補宗氣常用黨參、黃芪、蔓荊子﹑升麻﹑柴胡、白朮等。

氣虛:益氣固表、補益肺氣;氣陷:升提中氣;氣脫:澀腸止瀉

(1)固表止汗法:肺合皮毛,肺氣虛衰,腠理疏鬆,衛氣不固,常自汗出,治療當以益氣固表為主,常用玉屏風散配伍固澀之品,如五味子、糯稻根、煅龍骨、煅牡蠣等。

(2)斂肺止咳法:適於肺虛久咳,無痰或少痰,氣虛欲脫者。此法是在補益肺氣的同時配伍斂肺止咳藥,如五味子、訶子、罌粟殼等。臨床應注意不可單用收斂肺氣,應酌加化痰祛痰之品,防止過於收澀,使痰不易咯出。

(3)固精縮尿法:適用於腎氣不固,封藏失職而遺尿,夜尿多,小便頻數而清長,以及滑精、早洩者。對於腎氣不固,膀胱失約而小便異常者,當用補腎固本之品配伍桑螵蛸、益智仁、覆盆子、山藥等以縮尿,方如縮泉丸、桑螵蛸散等。對於精關不固而滑精、早洩者,常用補腎之品配伍龍骨、牡蠣、芡實、金櫻子、蓮鬚等以澀精,方如金鎖固精丸等。

(4)澀腸止瀉法:適用於脾腎陽虛,腸虛滑脫而見久瀉久痢,大便滑脫不禁,脫肛等,臨床除用白朮、乾薑、附子、補骨脂、肉豆蔻等溫補脾腎外,還配伍山藥、芡實、蓮子肉、赤石脂、禹餘糧、五味子、罌粟殼等固澀收斂藥,以澀腸固脫,代表方劑如真人養髒湯。

(5)固經止帶法:適用於衝任不固,月經過多,崩漏不止,白帶清稀量多,日久不止者。臨床常在補氣健脾益腎的同時,配以固經止帶藥物,收澀止血藥如地榆炭、側柏炭、烏賊骨、五倍子等,固澀止帶藥如山藥、芡實、椿根皮、龍骨、牡蠣等,方如固衝湯等。

(6)補氣固脫法:隨著疾病的發展,由於邪盛正虛,或者由於誤用汗、下,抑或汗、下太過,甚或大出血等,驟然損傷陰液,從而導致一身之氣隨著津液、血液的丟失太過而外洩,以致陽氣暴脫,此時治療以補氣固脫為先,常用大劑人參、黃芪等,方如獨參湯、生脈散等。

氣虛:益氣固表、補益肺氣;氣陷:升提中氣;氣脫:澀腸止瀉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圖文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需要諮詢的讀者,請私信或在文章的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