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證: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脫

氣的失常,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氣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過,形成氣虛的病機變化;二是氣的某些功能障礙及氣的運動失常,出現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或氣脫等氣機失調的病機變化。

中醫辨證: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脫


1.氣虛

氣虛,指一身之氣不足,而表現出相應功能減退的病機變化。

氣虛的形成,主要由於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肺脾腎的功能失調,而致氣的生成不足;以及因勞倦內傷,久病不復等,使氣過多消耗而致。

氣虛的臨床表現,常見精神委頓,倦怠乏力,少氣懶言,自汗,易於感冒,面白,舌淡,脈虛等症狀。偏於元氣虛者,可見生長髮育遲緩、生殖功能減退等;偏於宗氣虛者,可見動則心悸、呼吸氣短等。營衛氣虛和臟腑、經絡氣虛的病機,則各有特點,臨床表現亦各有不同。

元氣是人身最根本、最重要的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故元氣虧虛可引起全身性氣虛,而無論何種氣虛亦終將導致元氣虧損,特別在小兒和老人表現得尤為明顯。

2.氣機失調

氣機失調,指氣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脫等病機變化。

升降出入,是氣的基本運動形式。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推動和調節著臟腑經絡的功能活動和精氣血津液的生成、運行、輸布和排洩,維繫著機體各種生理功能的協調。氣的升降出入失常,則能影響臟腑經絡及精氣血津液等各種功能的協調平衡,病變涉及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等各個方面。

氣機失調可概括為氣滯、氣逆、氣陷、氣閉和氣脫等病機變化

中醫辨證: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脫

(1)氣滯

指氣的運行不暢,鬱滯不通的病機變化。

氣滯的形成,主要由於情志抑鬱,或痰溼、食積、熱鬱、瘀血等阻滯氣機,影響氣的運行;或外邪侵襲,阻遏氣機;或因臟腑功能失調,如肝氣失於疏洩、大腸失於傳導等,皆可形成局部的氣機不暢或鬱滯,從而導致某些臟腑、經絡的功能障礙。氣滯一般屬於邪實為患,但亦有因氣虛推動無力而鬱滯者。由於臟腑在全身氣機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肝脾宜升,肺胃宜降,故臟腑氣滯多以肺、肝、脾胃為多見。

氣滯的臨床表現有多個方面:氣滯於某一經絡或局部,可出現相應部位的脹滿、疼痛。如肺氣壅塞,見胸悶、咳喘;肝鬱氣滯,見情志不暢、脅肋或少腹脹痛;脾胃氣滯,見脘腹脹痛,休作有時,大便秘結等。氣滯的表現雖然各不一樣,但共同的特點不外悶、脹、痛。若因氣虛而滯者,一般在悶、脹、痛方面不如實證明顯,併兼見相應的氣虛徵象。

氣滯影響及血,則血行不利;影響津液,則津液輸布不暢。故氣滯可引起血瘀、津停,形成瘀血、水溼痰飲等病理產物。氣滯日久,還可鬱而化熱化火。

中醫辨證: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脫

(2)氣逆

指氣升之太過,或降之不及,以臟腑之氣逆上為特徵的病機變化。

氣逆的形成,多由情志所傷,或因飲食不當,或因外邪侵犯,或因痰濁壅阻所致,亦有因虛而氣機上逆者。

氣逆最常見於肺、胃和肝等臟腑。在肺,則肺失肅降,肺氣上逆,發為咳逆上氣。在胃,則胃失和降,胃氣上逆,發為噯氣、噁心、嘔吐、呃逆。在肝,則肝氣上逆,發為頭痛頭脹、面紅目赤、易怒等症。由於肝為剛髒,主動主升,而又為藏血之髒,因此肝氣上逆,甚則可導致血隨氣逆,或為咯血、吐血,乃至壅遏清竅而致昏厥。如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

一般而言,氣逆於上,以實為主,但也有因虛而氣逆者。如肺燥失潤,或腎不納氣,都可導致肺氣上逆;胃津或胃陰虧虛,也能導致胃氣上逆。

中醫辨證: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脫

(3)氣陷

指氣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過,以氣虛升舉無力而下陷為特徵的病機變化。

氣陷的形成,多由氣虛病變發展而來,尤與脾氣的關係最為密切。若素體虛弱,或病久耗傷,致脾氣虛損,清陽不升,或中氣下陷,從而形成氣虛下陷的病變。

氣陷的病機變化,主要有上氣不足與中氣下陷兩方面:其一,上氣不足,指氣不上榮,頭目失養的病變。一般由於脾氣虛損,升清之力不足,無力將水谷精微上輸於頭目,致頭目失養,可見頭暈、目眩、耳鳴等症。《靈樞·口問》說:“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其二,中氣下陷,指脾氣虛損,升舉無力,內臟位置維繫無力,而發生某些內臟的位置下移,形成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病變。

由於氣陷是在氣虛的基礎上形成的,而且與脾氣不升的關係最為密切,故常伴見面色無華,氣短乏力,語聲低微,脈弱無力,以及腰腹脹滿重墜、便意頻頻等症。

(4)氣閉

指氣閉阻於內,不能外出,以致清竅閉塞,出現昏厥的病機變化。

氣閉的形成,多由情志刺激,或外邪、痰濁等閉塞氣機,使氣不得外出而閉塞清竅所致。

氣閉的臨床所見,有因觸冒穢濁之氣所致的閉厥,突然精神刺激所致的氣厥,劇痛所致的痛厥,痰阻氣道之痰厥等,其病機都屬於氣的外出突然嚴重受阻,而致清竅閉塞,神失所主。氣閉多發病急驟,以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為特點,可自行緩解,亦有因閉不復而亡者。其臨床表現除昏厥外,隨原因不同而伴相應症狀。

中醫辨證: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脫

(5)氣脫

指氣不內守,大量向外脫失,以致機體功能突然衰竭的病機變化。

氣脫的形成,多由於正不敵邪,或慢性疾病過程中正氣長期消耗而衰竭,以致氣不內守而外脫;或因大出血、大汗等氣隨血脫或氣隨津脫,從而出現機體功能突然衰竭的危重狀態。氣脫可見面色蒼白,汗出不止,目閉口開,全身癱軟,手撒,二便失禁,脈微欲絕或虛大無根等症狀。

氣脫與亡陽、亡陰,病機都屬氣的大量脫失,臨床皆可見因氣的脫失而致虛衰不固及功能嚴重衰竭的表現。氣脫偏向陽氣暴脫,則為亡陽;若偏向陰氣大脫,則為亡陰。亡陽是陽氣突然大量脫失,可見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等寒象;亡陰是陰氣突然大量脫失,可見大汗而皮膚尚溫、煩躁、脈數疾等熱象;若無明顯寒象或熱象,但見氣虛不固及功能衰竭的上述表現,則稱為氣脫。治療當以益氣固脫為主,亡陽治宜回陽救逆,亡陰治宜救陰固脫。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具體情況還需辯證。

⊙圖文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

⊙需要諮詢的讀者,請關注我以後再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