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江」大陈旧民谣,昔日到今朝

「椒江」大陈旧民谣,昔日到今朝

大陈岛(图源于网络)

在我的老家温岭,曾经流传着与大陈岛有关的民谣(只说不唱的歌谣)。以前大陈岛属温岭县,有许多温岭人漂洋过海到大陈岛,长期生活在岛上。与大陈岛有关的民谣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当年大陈岛上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况。回顾旧“民谣”,对于了解以前的大陈岛会有帮助。

“三支桅,落大陈,驶去啷啷声,驶转没性命。吃了一浪,船肚朝上;吃了一击,老大断气。”

这支名为《落大陈》的民谣,讲的是大陆人去大陈容易,而大陈人想要回大陆的路途很艰险。三支桅,指相当大的一种船,因这种船除了主篷(帆)之外,另有前后的副帆,所以需要有三支桅。落大陈,指去大陈岛。在温岭人的概念中,从大陈岛到大陆叫“上行”,又称“上”;而从大陆去大陈岛叫“下行”,又称“落”。每逢秋、冬季节,海面上吹起了北风或西北风,这时从大陆(指海门、金清一带)去大陈岛刚好顺风顺水,不需要张帆,船就会走得很快,所以会“啷啷声”。回转到大陆的途中,正好兜风(即顶风),海上浪又大,稍微不小心,就会翻船(即“船肚朝上”)。如果没有翻船,船员被大浪击中,掉到汪洋里,也性命难保,“老大断气”了。

有道是:“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尤其是去大陈岛,算得上是难上加难。

“门礁落水响连连,青屿畚斗有两个,猫头生在猫礁上。东洋绿壳嚎拔桩,潮潮摸来水子汤,大陈人双眼泪汪汪。”

这支名为《东洋绿壳嚎拔桩》的大陈民谣,既介绍了大陈岛的自然风光,也叙述了大陈人经常要面对天灾人祸的艰难处境。

门礁、青屿、猫头礁,是位于上大陈的三处岛礁。其中,门礁在上大陈岛的最北端,它与上大陈本岛间形成一峡,海流湍急,退潮(即“落水”)时会不断发出声响,所以叫“响连连”。青屿是位于上大陈岛东北方的一个小岛,平时无人居住,墨鱼季节才有渔民进驻。该岛两端各有一山岗,南边的叫南畚斗,北边的叫北畚斗,所以才有“青屿畚斗有两个”的说法。猫头礁简称“猫礁”,是上大陈非常著名的景点,远看去活像一只猫蹲踞在海上。“东洋绿壳”是指日本侵华时的军人,他们有如土匪,曾经在大陈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嚎拔桩”是说东洋绿壳勒令大陈岛的渔民拔除用来固定渔网的木桩——就是不准大陈当地的渔民张网捕鱼。“水子”是海中的一种生物,如同珍珠奶茶中的粉圆。据说,一旦海中出现水子,就不会有鱼。所以,“潮潮摸来水子汤”,是说大陈岛的渔民会经常出现讨海没有渔获的情况。这样便会使大陈岛的渔民雪上加霜,其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唯有泪眼相对。

当然,在大陈岛的渔民中还有一句俗语:“欠账如牛毛,不如海水一夜潮。”这是指渔民如果碰到好年景,只要出海捕一趟鱼,满船渔获卖得的钱就能付清所有的欠账。可见,有时候渔民的收入还是不错的。

“双脚踏在沙头滩,我囡嫁畀(给)大陈山,绿麻草鞋有得掼。”

在温岭,有一个“囡嫁哭囡”的习俗。就是在囡(女儿)出嫁时,做母亲的要与出嫁女一起哭上一哭。哭的时候要有词有调,像唱歌。其中,歌词的内容无非是把男方的家里数落一番,不如自己的家境好,然后,表达做母亲的把女儿嫁出去后如何心疼、不放心,从而劝说女儿要有思想准备。

这是一支嫁囡到大陈的《囡嫁哭囡》调。大陈山,就是大陈岛。在温岭,经常会把“岛”说成“山”。这在其他地方是很少见的。比如一江山,就是一江岛(后来人们干脆把它叫成“一江山岛”了)。“掼”是典型的温岭土话,就是“背”的意思,常引申为“拿”,这里指“穿”。穿草鞋,比喻生活条件不好。在大陈岛,老百姓的生活条件不是很理想,这是事实,但也并非一无是处。把大陈岛说得很差,无非是为了表达做母亲的对女儿的怜惜之情。

现在,大陈人穿“绿麻草鞋”的时代早已过去,在大陈岛上“东洋绿壳嚎拔桩,潮潮摸来水子汤”的时代也早已不复存在。如今的大陈岛已发展成为和平幸福、繁荣富庶之地,被誉为“东海明珠”。自从有了性能优越、设施完备、快速平稳的客轮,不要说去大陈岛很便捷,就是从大陈岛回到大陆也决不会有“没性命”的担忧。

从以上三支与大陈岛有关的旧“民谣”,可以看到如今的大陈岛正经历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源自 台州晚报 王康艺


分享到:


相關文章: